紅色鄉村為什麼這樣美

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村容村貌。受訪者供圖
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發展柑橘產業助農增收。受訪者供圖
銅梁區少雲鎮少雲村舉行“銅心小院”院壩會,解決基層治理問題。(受訪者供圖)
自2021年年初以來,按照中組部、財政部安排,我市共有2批次、18個村(涉農社區)納入全國推動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庄試點。4年來,各入選村社穩步推進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工作,全力打造黨建工作示范村、紅色教育品牌村、集體經濟發達村、村級治理模范村、鄉村振興樣板村,在孕育了深厚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的沃土上繪就新畫卷。
“這個季節每天都起得早,但干得有勁!”4月27日清晨五點,銅梁區少雲鎮少雲村邱家溝的蝦田裡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起網、收蝦、分揀裝車,村民黃淑芬、周瓊等人忙碌三個小時后,一輛滿載400余斤小龍蝦的冷藏車就從少雲村出發,將新鮮小龍蝦送到千家萬戶餐桌上。
少雲村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新中國最美奮斗者邱少雲烈士的故鄉,一直以來都是紅色旅游的熱門景點。
如今,人們來到少雲村,既能接受紅色教育,還能體驗採摘黃桃、沃柑,垂釣小龍蝦的樂趣……
變化,始於少雲村與我市其余17個村(涉農社區)被納入全國推動組織振興建設紅色美麗村庄試點,近年來著力打造黨建工作示范村、紅色教育品牌村、集體經濟發達村、村級治理模范村、鄉村振興樣板村。
強化“紅色”引領
村務村風更清朗
時值月末,少雲村六組村民、有著36年黨齡的黨員唐洪銀照例將兩袋新買的茶葉放在了少雲村干壩子“銅心小院”裡:“讓大家議事的時候有口茶喝。”
干壩子“銅心小院”所用場地,其實就是唐洪銀自家的兩層小樓。
為破解農村自治單元過大、服務管理難、村民自治欠缺引導等問題,銅梁區按照便於組織、便於服務的原則,以傳統院落為中心,同時吸納周邊散居的農戶參與,形成了“銅心小院”。
去年,聽說少雲村打造“銅心小院”,唐洪銀主動提出將其設在自家房屋中:“我一年近半時間在城裡住,正好用空屋為村裡做點事。”
如今的“銅心小院”從不落鎖,唐洪銀還免費提供茶水、負擔電費。去年他還自掏腰包近千元,幫助鄰居低保戶張貴洪接通了自來水。
唐洪銀說,少雲村是紅色美麗村庄試點村,自己又是一名老黨員:“必須要有黨員的樣子。”他的言行舉止,恰是各村社在建設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工作中,不斷增強黨員身份認同感的一個縮影。
江津區吳灘鎮郎家村是聶榮臻元帥的誕生地。32歲的蔡俊杰,擔任郎家村黨委副書記剛滿一年。
蔡俊杰任職副書記,源於郎家村去年以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換屆后,郎家村實現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一肩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為36.75歲,大專及以上學歷4人,結構進一步優化。
上任后不久,蔡俊杰就和吳灘鎮組織委員吳梅密切配合,解決了村裡沖口文明大院因村民飼養雞鴨引發的環境衛生問題。
“沖口文明大院,顧名思義就是地處村口的一處院子,也是進村必經之地。”蔡俊杰介紹,沖口文明大院裡有位老人家飼養了很多雞鴨,還將雞籠鴨舍擺在大院入口處,“又臟又臭,老輩子脾氣犟,哪個說都不聽。”
蔡俊杰與吳梅不厭其煩地上門做老人工作,從生活上對老人進行關懷幫助,還將老人選為沖口大院“副院長”,鼓勵老人以身作則維護周邊環境,“一來二去,老人將雞鴨全部售賣,清理了雞鴨糞便,沖口文明大院實現了真正的‘文明’。”
4月25日晚上7點,身在廣東的李軍和身在浙江的王茂忠同時打開了手機視頻。
作為綦江區永城鎮中華村的流動黨員,他們將與其余22名流動黨員和在村的125名黨員一起,通過“雲夜校”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中華村是中國工農紅軍建軍初期著名將領、紅四軍軍長王良的故鄉。
為了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中華村建起流動黨員“雲夜校”,通過線上直播紅色故事分享會、廉政案例剖析會等,強化流動黨員的學習教育。
“我們充分利用王良同志紀念館、王良故居等國家級、市級現場教學基地,以‘紅色育廉’為主題,推進清廉村居建設,聚力打造‘紅色+黨建’‘紅色+法治’‘紅色+文化’三間課堂,著力建設‘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務清爽、民風清朗’的‘四清’村庄。”中華村黨支部書記李杰表示。
支部建在產業上
鄉村振興更有效
暮春時節,中華村將軍故裡農民工返鄉創業園裡,嘉多喜蛋雞養殖場每天都要產出近3萬枚新鮮雞蛋。
2022年,中華村創建將軍故裡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吸引了柑橘園、草莓園、蛋雞養殖場等39家業主入駐,形成了鳳冠橘、苗圃、錦鯉與基圍蝦、蛋雞養殖等特色效益農業。
“在試點紅色美麗村庄建設中,我們圍繞‘黨支部建在產業上,黨員干部聚在產業上’模式,成立了柑橘支部、草莓支部和個小專聯合支部,著力將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主導產業的發展優勢。”李杰介紹,在個小專聯合支部的引領下,嘉多喜蛋雞養殖場去年產值超過了1600萬元。
不僅如此,產業黨支部還促成了創業園內10個業主在生產用工、機肥供應、病虫害防治、銷售渠道等方面資源共享﹔促成了蔬菜種植業主在部分柑橘業主流轉土地上套種蔬菜,充分挖掘土地價值,幫助業主持續減少生產成本﹔整合了創業園內的雞蛋、蔬菜和柑橘、桃子、枇杷、西瓜等農特產品資源,形成每月都有特色產品、暢銷產品售賣的整合銷售模式。
少雲村則建立了黨員“1+N”工作機制,支部成員和黨員分人定片、包社聯戶,在農田整治、土地入股等方面帶頭響應,支持產業發展。
家住少雲村七組的黨員邱明秀,不僅帶頭將自家承包地流轉到村集體發展產業,還積極為農戶宣講政策,帶動其他群眾積極參與。
在邱明秀等黨員的帶領下,少雲村流轉土地1700余畝,發展了千余畝的稻魚、稻蝦綜合種養殖基地、400余畝黃桃大豆套種基地、年出欄1萬頭的生豬養殖場等產業。
“全村2729人成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年可固定分紅61.2萬元。”少雲村黨支部書記邱德洪介紹,去年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超過120萬元,比開展試點前增加近3倍。
郎家村聚焦黨建促鄉村振興,根據黨員人數和產業發展情況,設立了蔬菜、農發、制種3個產業黨支部。
通過產業黨支部牽線搭橋,郎家村聘請了西南大學專家教授團隊對村裡的土壤、氣候、耕作等情況進行檢測分析,邀請專家學者到村裡考察,進行蔬菜實驗、土壤酸化實驗,立足地域特點,引進了羊肚菌種植、玉米大豆套作種植等試驗新品種5個。
截至目前,郎家村已培育農業企業1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3個,初步形成蔬菜、花椒、水果三大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去年村集體經濟組織收入達102萬元。
“我們還圍繞特色產業加大現代農業建設規模,打造蔬菜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基地1000畝。”蔡俊杰自豪地說,產自郎家村的“九葉鮮”花椒油連續四年獲得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建設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工作啟動以來,各村把握發展機遇,堅持以紅色資源打底,以綠色發展強村富民,充分利用本地紅色資源,探索成立村集體資產管理、紅色旅游運營等平台,深化“三變”改革,把農村閑置資源、分散農戶統起來對接大市場,因地制宜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並同步健全完善“產業—集體—村民”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富民與強村的良性互動。
推動基層自治
紅色家園更和美
不久前,62歲的郎家村村民、有著22年黨齡的楊宗敏調解了一起兩兄弟間的矛盾糾紛。
“高速公路建設佔地補償涉及金額5240元,何氏兩兄弟因補償歸屬問題起了矛盾。”作為“楊大姐”黨員調解工作室的牽頭人,楊宗敏調解的矛盾糾紛無數,可這場紛爭卻讓楊宗敏犯難,“兩兄弟的土地流轉給業主后進行了平整,原界線沒有了,土地歸屬也就成了問題。”
怎麼辦?楊宗敏多次走訪村裡長者,又邀請所佔土地周邊耕作的村民共同確認,最終確定高速公路建設所佔土地歸屬何氏兩兄弟裡的兄長,最終成功化解了矛盾。
“楊大姐”黨員調解工作室的設立,是郎家村以黨建引領基層自治,最大限度將不和諧因素消除在萌芽狀態的真實寫照。
“我們堅持以群眾為主體,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基層治理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及公共空間的建設和改造。”蔡俊杰表示,目前郎家村已完成聶榮臻故裡景區和故居路沿線180余戶農戶人居環境整治,累計接待游客100余萬人次。
每到季末,許多少雲村村民就會去村裡的積分超市查看積分排名、兌換生活用品。
邱德洪稱:“我們制定了鄉村治理積分細則,以村‘兩委’成員+‘銅心小院’召集人+村民代表組成評分組,每月開展入戶評分,已累計兌換物品價值近21萬元。村民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去年年底,中華村陳家田院壩的8戶人家,終於能將轎車開進院壩。
“此前,陳家田院壩的入院50米道路不在規劃建設道路之列,一直沒有實現硬化通車。”李杰說,經摸排發現全村還有40余戶村民入戶道路沒有實現硬化通車,為此中華村集體經濟組織出資8萬余元,對40余戶村民的入戶道路進行了拓寬硬化,“所有入戶道路都拓寬至3米,小轎車都可以開攏家門。”
中華村還圍繞發展紅色旅游產業,在王良故居、王良紀念館、中華廣場等旅游場所完善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導游全景圖、標識標牌等配套設施,不斷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總體看,各試點村社積極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大力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推動移風易俗、促進鄰裡和諧,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的精准化、精細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各試點村還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黨員、群眾共同建好管好紅色美麗家園。
記者手記>>>
讓紅色地標綻放新時代光芒
有這麼一句流行的話:“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紅色,是神州大地上最鮮亮的顏色,紅色村庄承載著厚重的紅色記憶,蘊含著崇高的革命精神,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活教材”,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承載點。每一處紅色遺跡,皆是傳承初心的鮮活課堂﹔每一段英雄故事,俱為砥礪奮進的精神豐碑。今天,走進一個個紅色美麗村庄,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在黨旗引領下蓬勃發展、生機盎然的美麗鄉村新畫卷。紅色美麗村庄在賡續紅色精神、促進鄉村振興、創造幸福美好生活方面不斷探索和努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增強了保障、增添了動力。
廣袤的巴渝大地上還有著很多紅色地標。我們要以建設紅色美麗村庄為載體,弘揚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地標綻放新時代光芒,達到更好培根鑄魂的效果,繪就更多富民強村的新圖景。(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