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企業

破而后立 明月湖院所改革轉型見成效

2025年05月09日16:08 |
小字號

僅用3年多時間,明月湖的綠航佳航空科技公司(下稱“綠航佳”)就走出了國門,營業額突破2000萬元,直升機改裝業務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家開始“布點”。

綠航佳是重慶交通大學綠色航空技術研究院(下稱“綠航院”)孵化企業,2021年成立,專注於各類直升機技術改裝。

綠航佳的成功和快速發展,讓一度陷入困境的綠航院漸漸擺脫了泥潭。

綠航佳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綠航院的孵化企業,根據股權設計,綠航佳會在每年的營收中“反哺”綠航院。

綠航佳基於EC135型直升機改裝的STC機型。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綠航佳基於EC135型直升機改裝的STC機型。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孵化企業的成功,讓綠航院真正實現了涅槃,不僅是‘活’了下來,更是走上了一條‘康庄大道’。”綠航院執行院長胡瀚杰表示。

據介紹,去年初開始,綠航院開始改革轉型,簡而言之,把院內的投融資、市場、財務部門直接作為院孵企業的相應部門開展工作。在不增加前期負擔的情況下,使孵化企業迅速精通技術、財務、投融資、市場等,做到了“扶上馬,送一程”。

截至去年底,綠航院累計孵化專精特新企業1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科技型企業18家,年產值超千萬企業5家,涉及全復材航空飛行器制造、混動航空發動機、新型轉子發動機、預瞄式主動減震裝置、工業編程語言、低空立體空域管理及數字設施建設等多個領域。

改革轉型,其本質是“刀刃對內”,不破不立,向市場要效益,向市場要生存。

在兩江協同創新區,綠航院改革轉型成功不是個案,重慶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下稱“生物研究院”)也是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

生物研究院的轉型改革始於去年8月,按照兩江新區對深化科技創新服務機制改革的部署,嚴格執行“人員跟著項目走”,將更多資源傾斜於原創研究、生物制造產品研發及技術服務工作,后期的商業化工作交給明月湖的技術經理人等更專業的人去完成。

去年11月,生物研究院依托核心研發成果獲得了5000萬元投資,其“種子細胞”項目得以順利推進。

生物研究院院長謝海瓊表示,目前團隊正緊扣市場需求,促進技術與市場融合、創新與產業結合,搶抓產業發展新風口,力爭在今年推動更多原創性科技成果實現高水平轉移轉化。

重慶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對剛生產的可降解生物醫用材料進行初測。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重慶生物智能制造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對剛生產的可降解生物醫用材料進行初測。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據了解,2023年12月,兩江新區發布《兩江新區關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這是全市首個聚焦新型研發機構的專項扶持政策,由此掀開了科研院所轉型優化的改革序幕。

作為全市新型研發機構重要集聚區和加速建設中的新質生產力“策源地”,兩江協同創新區提出科創生態加速構建等“3大行動”及促進院所協同創新等“12項任務”,而院所改革轉型就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去年伊始,明月湖根據“若干措施”,在運行機制體制、產業化運營、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科技金融引進、人才引育、規范化管理等多個方面對院所進行賦能。院所加快市場化“接軌”進度,從科技供給、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科技成果正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孫建和)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