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金融>>動態

重慶銀行:以人工智能驅動金融科技揚帆 深耕數字金融提升服務質效 

2025年05月09日10:38 |
小字號

近年來,重慶銀行以創新之姿融入重慶城市發展脈絡,成為助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營收淨利潤跑出加速度 資產質量持續夯實

當數字基因注入金融血脈,重慶銀行在巴渝大地上書寫著數字金融篇章。

4月25日晚間,重慶銀行披露2025年1季度報告,該行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為契機,堅持戰略引領、堅守區域定位、堅定服務優化,搶抓資產投放、強化負債支撐、注重資產質量,向“萬億”目標邁出新步伐。

公告顯示,截至2025年1季度末,重慶銀行資產總額突破9000億元大關,達931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8.8%﹔實現淨利潤17.07億元,同比增長5.4%﹔營業收入35.81億元,同比增長5.3%,連續5個季度實現“雙增”。資產質量持續夯實,不良貸款率下降0.04個百分點至1.21%,撥備覆蓋率提升2.5個百分點至247.6%。

這組躍動的數字,既是重慶銀行助力國家戰略的回響,更是借助數字化轉型實現高質量增長的壯闊敘事。

近年來,重慶銀行全面性、系統化推進數字化轉型工作,以數字金融為“底座”,在賦能科技、綠色、普惠、養老等其他四篇大文章、助力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深耕人工智能技術 賦能金融服務新生態

“數字金融不僅是‘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驅動科技、綠色、普惠、養老等領域融合發展、提高綜合經營水平的關鍵引擎。”重慶銀行相關負責人在該行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該行一方面著力提升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信息科技水平﹔一方面持續完善規范有效、共享暢通的管數用數機制。

在數字浪潮與智能革命的雙重激蕩下,銀行業加速駛入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動力的發展新航道。重慶銀行以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核心驅動力,深化戰略布局,全方位推進“技術創新+場景賦能”的雙輪驅動模式。

自2014年在國內城商行中首批應用人臉識別技術以來,重慶銀行持續開展技術建設儲備,不斷拓展人工智能能力版圖,囊括了感知識別類圖像處理、語音處理、自然語言處理等多項技術應用,多維度賦能智能客服、智能審批、精准營銷、風險決策等業務領域。2023年,該行成為國產大模型產業的首批生態合作伙伴,通過引入大模型與OCR相融合的多模態技術,成功解決了傳統技術無法穩定處理復雜影像的難題,已在27個業務場景中得到應用,日均處理業務量已經突破11萬份。

今年DeepSeek出圈,該行憑借此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經驗,成為業內首批完成DeepSeek-R1推理模型本地化部署和驗証性測試的銀行之一。同時,重慶銀行制定了“1+1+N”的人工智能框架體系,即打造1套AI算力基礎設施、1個大模型中台和N個應用場景的大模型應用層次,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引擎作用,探索以人工智能重塑金融服務新模式。

科技為筆,數據為墨,重慶銀行書寫著現代金融體系的范式變革。以小切口、易落地、見效快為切入點,在推出“重銀曉AI”大模型應用平台的基礎上,已首批開展營銷助手、櫃面業務助手、個人按揭制度知識庫以及通用問答四類場景應用試點,助力提升業務一線工作效率。

重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行將秉承“守正創新、科技向善”原則,大力推進“AI+”場景能力建設,為增強數字金融內驅動力注入新動能,為繼續寫好“五篇大文章”增添新注腳,為提升金融高質量服務水平凝聚新優勢,加快助力區域實體經濟發展和民生福祉建設。

擘畫數字藍圖 構建服務區域經濟新框架

在數字經濟的星辰大海中,重慶銀行緊扣時代脈搏,借鑒數字重慶建設方法論,擘畫全新的數字化轉型新藍圖,提出“456”轉型工作體系,為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全行經營管理升級、提升服務區域發展能力指明方向、吹響號角。

“456”轉型工作體系,即通過構建科技安全管理、數據標准規范、重點應用推廣、持續迭代創新等四大體系強化頂層設計﹔通過聚焦數字產品、數字營銷、數字風控、數字運營、數字管理等五大目標明確實施路徑﹔通過落實組織管理、人才保障、財力保障、數據能力、信息科技、數字文化等六項機制強化保障支撐。

從“456”體系框架出發,重慶銀行對數字化轉型需求進行梳理評議,形成藍圖任務清單,明確推動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具體抓手。在梳理形成藍圖框架和任務清單的基礎上,重慶銀行引入任務評議、落地支撐、成效管理等配套策略,對藍圖任務的落地實施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覆蓋事前規劃、事中推進與事后評估全流程。

在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藍圖中,重慶銀行以“456”轉型工作體系為引擎,奏響了科技賦能的交響。2024年,重慶銀行統籌推動25個部門共65個重點項目建設,普惠科創貸、出口信保融資、智能化票據交易、個貸集中審批、信用卡線上抵押增信等一大批數字化產品成果順利落地,有效賦能業務發展和管理增效。

深耕用戶體驗 打造金融便民服務新標杆

金融為民,服務為本。當數字時代的春風拂過巴渝大地,重慶銀行以用戶體驗為“北斗”,在金融服務的星辰大海中開辟新航道。

手機銀行化身“掌上金融中樞”,編織起跨終端無縫流轉的智慧網絡﹔移動展業平台如同流動的金融驛站,攜“巴獅數智移動銀行”深入田間地頭,讓金融服務在鄉村綻放“數字之花”。

憑借技術革新與生態建設的不斷深化,重慶銀行持續推動手機銀行服務品質的全面提升,鴻蒙系統的適配升級實現了全場景終端覆蓋,與手機、平板等設備實現無縫銜接多終端無縫互聯﹔7.0版本在界面交互、響應效率、安全性能以及智能推薦等多個維度進行了全面優化升級,為客戶提供了更加“快速、穩定、精准”的服務體驗﹔產品矩陣持續擴容,推出外幣結售匯、一鍵續貸、遠程簽約等超20項高頻便民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銀行手機銀行針對銀發群體打造的關愛版,創新推出了“幫幫您”服務,集成“語音導航+視頻教程+一鍵轉人工”三位一體適老服務手段,並同步簡化生活繳費、商城購物等高頻場景操作鏈路,讓智慧金融跨越數字鴻溝,智能服務觸達每個角落。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重慶銀行手機銀行客戶規模達277.53萬戶,較上年末增加60.09萬戶,創近三年最高增幅。

以數字化為核心驅動力,重慶銀行深度融合線上線下服務場景,精心打造“智能預約-快速響應”的全方位服務模式。針對企業開戶、個人開戶等以往繁瑣復雜的業務,創新推出了“線上預審+線下快辦”的便捷服務流程。客戶隻需通過手機銀行輕鬆上傳所需資料,AI智能引擎即可迅速完成信息提取、表單填寫及業務初步審核,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客戶少等待”,業務辦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依托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技術(RPA),打通了業務流程中的各個環節,確保客戶從預約到業務辦結的全程都能享受到無縫銜接的順暢體驗。這一系列數字賦能的舉措,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服務效率,更推動了客戶體驗的全面升級。

據了解,“巴獅數智移動銀行”是重慶銀行打造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助力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裡”。該平台通過多項技術把傳統的台式電腦、針孔打印機、身份核查儀等業務辦理所需硬件設備簡化為平板電腦+移動背夾,便於一線人員走出廳堂,延展服務范圍,推動金融服務實現走街串巷,深入田間地頭。2024年,“巴獅數智移動銀行”累計交易120.79萬筆,較去年增長54.62%,外拓個人開戶交易達12.91萬筆,較去年同期增長41.40%。

服務國家戰略 提升數字信貸賦能質效

在服務國家戰略中,重慶銀行正以數字密鑰開啟新時代,圍繞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等重大戰略,著力提升數字信貸賦能質效。

精准畫像助推產業金融發展。重慶銀行升級“風鈴智評”大數據分析與智能輔助決策體系,助推重大戰略實施和產業金融發展。圍繞綠色金融,打造中西部銀行首個企業ESG數字評級體系﹔圍繞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布8批特色客群企業名單及畫像,主動營銷3.3萬家客戶﹔以資金交易分析為基礎,開發“流水鏈式拓客工具”,挖掘輸出上萬戶潛客名單,為可持續展業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推動數字信貸業務流程提質增效。重慶銀行“風鈴智評”為普惠、公司條線打造自動化填充率已達60%的數字盡調工具,提升客戶經理工作效率。

提升風險防控智能化水平。重慶銀行“風鈴智評”輔助分支機構完成約1萬家企業的集團客戶認定和關聯關系分析,發布超39萬條企業疑似風險預警信號,助力強化風控防線。通過數據安全通道、統一接口規范、實時監控機制,實現風控模型組件式賦能集團子公司,打通集團內部風險數據的動態共享與協同響應機制,提升集團整體風險抵御能力。

構建數字信貸新服務體系。重慶銀行通過挖掘釋放內外部數據價值,深度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整合多元對客服務渠道,全面推動傳統信貸業務流程數字化升級。截至2024年末,數字信貸產品集市建設及運營成效顯著,打造多款特色化產品矩陣,形成覆蓋個人、普惠、貿金等多場景,全線上、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模式的數字化融資服務體系,數字化貸款規模已接近900億元大關。

未來,重慶銀行將秉承服務實體經濟、增進民生福祉的初心,秉持數字化驅動金融創新的理念,把數據驅動能力向縱深拓展,持續加深業務技術融合度,以數字金融之筆,書寫高質量發展大文章。(游晉宇)

(責編:蓋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