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耶魯到重慶萬州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印明柱成為與時間賽跑的腫瘤狙擊者

深夜的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分子病理中心,實驗室的燈光依然明亮。透過玻璃窗,印明柱教授正專注地盯著屏幕上跳動的基因測序數據,身旁的咖啡早已涼透。
自去年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頂尖刊物《自然》發表題為《單細胞分辨率的腫瘤脈管圖譜》論文,並取得科研重大成果后,他和團隊反而更加忙碌了。
"腫瘤患者等不起,早一天突破就能多挽救一個家庭。"這位國家青年拔尖人才、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副院長擦拭著眼鏡,目光始終聚焦在閃爍的基因圖譜上。
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印明柱重復上百次實驗,驗証研究結論。萬州區委宣傳部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從耶魯到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的科研長征
人類與腫瘤的斗爭持續數千年,每一次突破都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
從選擇學醫那天起,印明柱就堅定了科研報國的志向。2018年初,結束在耶魯大學醫學院的工作后,他帶著國際最前沿的腫瘤研究技術和一顆赤子之心踏上回國歸途。如今,他來到三峽庫區,加入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投入腫瘤表觀遺傳學、癌症生物學、腫瘤免疫學及創新藥物轉化研究。
"要讓中國在腫瘤研究領域擁有話語權",這個朴素而堅定的信念,成為他日后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科研難關的精神支柱。
在醫學領域,腫瘤一直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而腫瘤血管作為腫瘤生長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形成機制以及與癌症的關系更是備受關注,也是不少科研學者努力探究推動的課題。
印明柱針對腫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機制,開展了漫長研究。在完成對4224例腫瘤患者及1750例非腫瘤患者的基因數據分析,並整合公共數據資源后,他帶領團隊構建了動態更新的疾病數據庫。此后,在該數據庫基礎上,研發了一種智能算法框架,實現了單細胞測序與空間轉錄組技術的整合,進而搭建了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靶點挖掘系統。
“我們想從海量病例中找出免疫細胞對抗腫瘤的規律,從而發現狙擊的新靶點。”印明柱坦言,這是一場在黑暗中摸索的持久戰。
"驗証一個研究結論是否可靠,可能要重復上百次實驗。"團隊成員趙章翔博士回憶道。
正是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讓團隊在2024年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4年7月,在對來自372個供體的437個腫瘤樣本和相鄰非腫瘤樣本進行計算機分選,而后對腫瘤血管微環境細胞進行測序后,印明柱團隊成功繪制全球首個人類泛癌種脈管系統全息細胞圖譜,相關成果登上《自然》期刊。這項發現為腫瘤治療提供了全新的“”作戰地圖”。
對於印明柱來說,發表論文並不是最終目的,最終目標是用科學突破認知,實現對腫瘤的狙擊,這意味著還有更長的科研之路要走。
“科研的終極審稿人不是期刊,而是患者的生命。”印明柱說,這句話正是他全部的動力源泉。
為"無藥可醫"者開辟生路
“印教授,我的孩子能走路了!”這是中線癌患者小林(化名)母親發給印明柱團隊的一條信息。
中線癌,一種凶險的“青年殺手”,曾讓無數家庭陷入絕望。但因為印明柱團隊研發的新一代BET抑制劑NHWD-870,這些罹患中線癌的患者正在改寫命運。
更令人動容的是來自香港的一名患者。
2023年8月,這名患者通過互聯網信息平台搜索並聯系上了印明柱,通過團隊評估、積極溝通,家屬知曉風險后,仍決定不遠千裡來到萬州,尋求抗腫瘤新藥治療。
但由於患者病情危急,印明柱親自帶隊到萬州北站搭建臨時搶救點。當救護車呼嘯著駛向醫院時,一場跨越千裡的生命接力就此展開。經過驚心動魄的搶救,病人轉危為安。
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依托全國首個中線癌專科,印明柱團隊已收治來自28個省份的168名患者,其中近半數是曾被多家醫院婉拒的"醫學孤例"。
而這些患者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對重獲新生的希冀。
這些年,印明柱同合作者共同開發了新一代BET抑制劑NHWD-870,該藥正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開展單個適應症的臨床Ⅱ期試驗,顯示了優異的療效。
經過臨床轉化研究,印明柱還發現了該藥物的抑制路徑,為進一步臨床全身用藥和外用藥開發以及創新聯合治療策略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數據支撐。
隨著醫學界對腫瘤關注及研究的深入,一種少見的高侵襲性的惡性腫瘤——中線(NUT)癌被識別歸類。這是一種好發於兒童、青年的惡性腫瘤,許多年輕的生命在發病后很快枯萎。
印明柱痛心不已,帶領團隊加快了創新藥物對中線癌的臨床試驗,並在全國發起成立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基因診斷專業委員會中線癌基因診斷工作組,牽頭發布了全國首個《中線癌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填補了我國在中線癌領域的空白,為對該疾病的診治指明了方向。
用阿秒技術跑贏癌細胞
在醫學界,腫瘤有個“二八定律”,指80%的腫瘤發現已經是晚期,治愈率隻有20%﹔20%發現在早期,治愈率在80%以上。
"早發現一天,就能多挽救一個生命。"這是印明柱常挂在嘴邊的話。面對腫瘤診療領域"80%病例確診時已是中晚期"的殘酷現實,他執著地選擇“扭轉”。
為此,他牽頭在重慶大學附屬三峽醫院成立了“腫瘤早期診治中心”,建立了相應的工作團隊,全力以赴推進腫瘤早篩創新科研工作。
為加快早篩技術創新,他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費倫茨·克勞斯展開跨界合作。他們將測量阿秒級(一百億億分之一秒)光脈沖的前沿物理技術引入腫瘤早篩,這項突破性的嘗試猶如在微觀世界安裝了一個超高速攝像機,能夠捕捉到癌細胞內最細微的分子活動軌跡。
如今,依托該創新技術,國際首個腫瘤早期診斷多模態平台正在加快建設中。
“有望將早期檢出率提升至新高度。”印明柱滿懷信心地說道。
從單細胞測序到創新藥物研發,從繪制基因圖譜到阿秒技術創新應用,印明柱始終在完成一場與死神的賽跑。正如他所說:"每個被挽救的生命,都是對科研價值最崇高的肯定。"(簡夢 通訊員 堯華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