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同頻共振謀求雙贏 浙商在渝發展再上新台階

●35萬浙江人已在渝創辦約5萬家經營主體 ●累計投資總額超6000億元,納稅600億元

2025年05月11日09:31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浙商投資企業、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攝於二月二十八日)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浙商投資企業、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攝於二月二十八日)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在黔江區中塘鎮興泉社區,一場小雨后,上萬畝連片的獼猴桃藤郁郁蔥蔥。

種植這片獼猴桃的,是來自浙江蘭溪的洪忠進。在黔江,他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創辦的三磊集團,涉及從水泥建材到現代農業,從地產開發到年產50萬噸高性能玻璃纖維智能化制造項目等多個領域,20多年來累計在渝投資50億元。

洪忠進的經歷,是35萬浙江人在重慶投資興業的一個縮影。重慶市浙江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目前,在渝浙江人創辦各類企業和工商戶約5萬家,具備一定規模的企業約4000家,涉及100多個行業,累計投資總額超6000億元,累計納稅600億元。

解放碑處處可見浙江人身影

1997年6月,重慶直轄。習慣於走南闖北的浙江人“坐不住”了。

隨著中心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規模激增,重慶自身就有龐大的市場。同時,重慶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輻射四川、貴州、雲南等周邊省區,堪稱西南市場的商業支點。另一方面,以小商品批發、專業市場運營等輕資產模式快速佔領市場,浙江商人這種打法,也恰好契合重慶直轄初期商貿業低門檻、高增長的特點。

浙江商人由此開始“闖”重慶,儲建根是其中的一員。重慶直轄這一年,他辭去廣州的公職下海,第一站就選在了重慶。壓上所有身家,儲建根創立了重慶首家專業燈飾賣場——南坪燈飾廣場。

彼時的重慶,房地產市場剛剛起步,憑借先入為主的市場地位,南坪燈飾廣場供需兩旺,一時風頭無兩。2004年,儲建根搶抓機遇擴大產品種類,將燈飾賣場轉型為綜合性家居建材賣場,並創立“建瑪特”品牌。

到2016年,家居建材行業的電商時代“雷聲滾滾”,當年底,建瑪特全面轉型互聯網,開啟O2O家居商場新模式和家居新零售變革。如今,儲建根的企業已建成從設計到施工、裝修到維修的全產業鏈平台。

今天,在重慶商業最發達的解放碑地區,處處可見浙商的身影。

羅漢寺片區,剛剛完成改造的泛華大廈舊貌換新顏,這一項目由浙商陳勇投資建設,投資總額逾15億元﹔距離解放碑碑體數十米的地方,有浙商葉定坎創立的千葉眼鏡旗艦店﹔在千葉眼鏡同一幢大樓內,有浙商陳成寬創建的誠泰通信總部﹔不遠處的新世紀和重百商場中,浙商林良快創立的小林寢飾,以及吳鬆謙創立和代理的各大男裝品牌同樣醒目。

抱團“闖”重慶,這幾位浙商留下一段佳話。重慶直轄前后,葉定坎、陳成寬、林良快三人一起來渝發展,最初大家都是做商貿,后來又一起做眼鏡生意。為避免同業競爭,三人商定各自選擇不同賽道。於是,陳成寬改而進軍通信產業,林良快最終選擇了被服產業。

深耕制造業動輒投資上百億元

從商貿業起家,越來越多的浙商在重慶扎下根來,在做大做強既有產業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賽道。重慶蔚為大觀的制造業,以及由此滋生的對上下游配套產業的旺盛需求,為浙商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浙江永康人胡艾滔便是從商貿業轉戰制造業的浙商代表。做了多年有色金屬商貿的他,在被譽為“中國摩托車之都”的重慶發現,由於民間資本大規模進入摩托車行業,制造摩托車發動機、變速箱等所需的鋁合金成了緊俏之物。

抓住機會,胡艾滔依托重慶市江北區物資回收公司,建立起再生鋁合金生產加工車間。他成立的重慶劍濤鋁業有限公司,是重慶本土首批再生鋁生產加工企業。此后,胡艾滔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積極引進國內先進的原料預處理、生產、檢測、環保設備,企業現在已發展成為重慶響當當的再生金屬企業。

和胡艾滔一樣,浙商邱茂華也對重慶的制造業情有獨鐘。他創立的重慶茂蓮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如今已經發展成為茂蓮集團,旗下有重慶茂蓮機電設備、四川茂蓮工程機械設備、重慶鑫信宇交通工程等一眾公司。

制造業的上游是材料工業。浙江華峰集團在重慶涪陵打造新材料產業集群,其建設的己二腈、己二胺等關鍵中間體項目,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產業空白,更為下游的聚酰胺等高端新材料生產提供了核心原料保障。

重倉“押注”重慶制造業的另一家代表性浙商企業,是浙江萬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這家企業在涪陵建立了萬凱重慶生產基地,年產120萬噸食品級PET高分子新材料,憑借其龐大的產能規模、先進的生產工藝和嚴格的環保標准,目前已經成為行業新標杆。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渝浙商中,有約30%涉足實體經濟。重慶市浙江企業聯合會秘書長姜涵介紹,浙商在渝投資制造業呈現出以下幾個鮮明特點:一是投資規模大,單個項目動輒數十億元甚至上百億元,顯示出對重慶發展前景的堅定信心﹔二是技術含量高,帶來的往往是行業內領先的技術、工藝和管理模式,有力推動了重慶產業的升級換代﹔三是產業鏈帶動性強,許多項目都扮演著“鏈主”或關鍵環節角色,吸引和帶動了一批上下游配套企業共同發展。

發力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重慶區域經濟發展,由此翻開新的歷史篇章。從區域經濟轉型升級中尋找新商機,浙商這次瞄准的,是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重慶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浙商在渝產業“新勢力”的代表。該企業創始人郭毅軍來自浙江諸暨,在重慶讀大學,畢業后繼續在渝攻讀碩士。

得益於重慶優良的營商環境,郭毅軍成功創業,憑借一台手術動力裝置電動開顱機,拿到了第一筆融資。目前,該企業已經成為國內少數覆蓋多個微創手術器械細分領域的本土企業之一,產品已進入全國4000余家大中型醫院,並出口到拉美、歐洲、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浙商在渝投資的現代服務業企業中,邱紅陽創辦的三羊馬(重慶)物流股份公司頗為有名。得益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帶來的巨大機遇,目前,這家企業已形成覆蓋全國的物流網絡,累計實現多式聯運近4000個集裝箱。

另一家頗具代表性的浙商現代服務業企業,是浙商銀行重慶分行。搭乘“數字重慶”建設東風,這家銀行在數字金融上狠下功夫,其開發的“電費白條”等特色產品在金融市場獨樹一幟。截至目前,該銀行累計批復授信額度3354億元,累計投放1028億元。

在數字經濟領域,在渝浙商也斬獲頗多。例如,浙江火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重慶九龍坡區設立子公司,目前已全面負責中國生物醫藥產業互聯網平台(火石數鏈)的建設和運營。

又如,浙江豐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重慶沙坪壩區與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合作打造“豐數新經濟產業園”,開展智慧物流、數字經濟、直播電商等領域招商與平台運營。

隨著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浙商在渝傳統企業,也通過大數據智能化積極謀求轉型升級。例如,重慶三峽電纜投資建設的5G全連接超級工廠,利用5G技術提升生產效率,實現精益化生產,將良品率提升了3成以上。

從商貿起步到制造扎根,再到創新引領,浙商在重慶的發展歷程,是一部不斷調整戰略、順勢而為的奮斗史。35萬在渝浙商,踩准了重慶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在服務城市發展中找尋商機,同頻共振,謀求雙贏,不斷推動重慶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吳剛)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