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48名“文物醫生”同台PK,重慶市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啟幕

2025年05月13日07:3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5月12日,“巴渝工匠”杯重慶市第二屆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選拔賽在重慶三峽文物保護科技基地拉開帷幕。

重慶三峽文物保護科技基地,“巴渝工匠”杯重慶市第二屆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選拔賽現場,木作組選手正認真比賽中。記者 齊嵐森 攝

重慶三峽文物保護科技基地,“巴渝工匠”杯重慶市第二屆文物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暨2025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選拔賽現場,木作組選手正認真比賽中。記者 齊嵐森 攝

本次競賽由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市人力社保局聯合主辦,以“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工匠精神”為主題,設置金屬、陶瓷、紙張書畫、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復五大組別,吸引了來自全市13家文博單位、院校的48名選手同台競技。比賽特邀7位資深文物修復專家擔任評委,現場考核選手的理論素養與實操能力,為重慶文物修復領域選拔優秀人才,助力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

真文物放上比賽競技台

比賽修文物,是用真的文物讓選手們一較高下嗎?來自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評委劉豫川揭開了謎底——本次競賽在修復文物使用上採取了“真仿結合”的創新模式。

劉豫川說,金屬文物修復組採用青銅器真文物作為考題,考驗選手處理復雜病害的綜合能力。“別小看這些選手,他們是我市頂尖修復師,經驗豐富,對文物安全有絕對把握。”而陶瓷、書畫修復組則選用高仿真文物,既保証比賽安全性,又還原真實修復場景。

金屬文物組選手認真比賽中。記者 齊嵐森 攝

金屬文物組選手認真比賽中。記者 齊嵐森 攝

比賽現場,選手們需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病害分析、方案制定到修復實施的全流程。記者看到,金屬組選手趙曉宇手持放大鏡,仔細檢查青銅器表面的鏽蝕與裂紋,隨后用棉簽蘸取專用試劑進行局部清理。

紙張書畫組選手李馨則伏案全神貫注地填補畫作殘缺處,動作輕緩如繡花。據評委鄭麗平介紹:“選手要在規定時間內現場制作顏色紙,並完成所提供紙張書畫的托畫心、補畫心、全色等工序。”

紙張書畫組選手認真比賽中。記者 齊嵐森 攝

紙張書畫組選手認真比賽中。記者 齊嵐森 攝

相較於其他大賽是依據結果打分,文物修復大賽的每個考試組別都有裁判在現場巡回,觀察學員的操作步驟是否完整、規范,同時在手裡的細致表格上打分。

“從修復方案的擬定開始,選手們的每一個修復步驟都會有具體的分數。這充分說明文物修復是個細致活,一點差錯都不該出。”劉豫川說。

意在提升木作、泥瓦作修復水平

盡管重慶文物修復水平位居全國中上游,但在木作、泥瓦作文物修復領域仍面臨挑戰。“與徽派、蘇派建筑相比,重慶傳統建筑風格獨特,修復技藝也需因地制宜。”來自大足石刻研究院的評委趙崗指出,重慶山地建筑多採用穿斗結構,木構件易受潮濕侵蝕,而泥瓦作則以青灰瓦和夯土牆為特色,修復材料與工藝均有別於其他地區。

本次競賽開設的木作、泥瓦組別,旨在挖掘本土修復潛力。木作組考題為按照施工圖紙和原材料,在規定時間內,使用傳統木作工具完成1組清式一斗兩升麻葉頭斗拱的制作﹔同時,選擇一種方式完成1根木柱墩接。離開了高科技工具的輔助,比賽要求選手使用傳統技藝精准復原榫卯結構。

泥瓦組則要求修復人員按照施工圖紙和原材料,在規定時間內使用傳統泥瓦作工具完成1段空斗牆砌筑,重點考核材料的配比與耐久性。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縮小與文物大省的差距,重慶正多措並舉:一方面,依托三峽文物保護科技基地,建立川渝地區文物修復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標准化﹔另一方面,鼓勵修復師參與全國交流,學習更多的修復工藝。該負責人表示,“地方特色是劣勢,也是優勢。隻有扎根本土,才能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之路。”

高校與行業深度聯動

“選手裡有來自全市文博單位從事文保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也有相關專業的院校師生,既有文物修復領域的中堅力量,也有文保事業發展的未來希望。”大賽評委組組長程武彥介紹,此次比賽共有來自13家文博單位和相關院校的48人報名,最后評選出的優秀選手將代表重慶參加全國比賽。

“以前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冷門專業,現在報名人數翻了幾倍。”來自重慶師范大學的評委鄭麗平感慨道。近年來,隨著《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節目的熱播,文物修復從“幕后”走向“台前”,吸引了大量年輕人。2024年,該校文物修復課程選修人數激增,更有十余名學生從其他學院轉入文物和博物館學專業。

“選擇這行純粹是因為自己熱愛。”參賽選手肖莉說,她從小就喜歡中華傳統文化,大學時便報考了重慶師范大學的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每次修復完一件文物,就像解開了一段歷史密碼,成就感無可替代。”

在文物修復漸熱起來的背后,是高校與行業的深度聯動。鄭麗平介紹說,重慶師范大學開設的文物修復實訓課,邀請一線修復師現場教學﹔重慶三峽文物保護科技基地則與多所院校共建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台。

本次競賽不僅是技藝的比拼,更是人才梯隊的孵化器。參賽選手中,既有從業10余年的“老師傅”,也有剛畢業的“新生代”。重慶市文化旅游委(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項比賽為行業樹立了樣板,未來將定期舉辦,並擴大覆蓋面,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