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重慶有了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武陵山區(渝東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獲國家認証

2025年06月13日07:1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繼成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與重要生物多樣性保護區之后,武陵山區再添一個“國字號”金字招牌——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第九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6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於公布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的公告》,重慶的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上榜,這也是重慶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並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設立的特定區域。截至目前,全國已有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范圍為重慶市黔江區、武隆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6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

2014年8月,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由原文化部批准設立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8年9月,《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獲批實施。按照《規劃》,實驗區分為核心區和輻射區,以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為核心,通過烏江流域、酉水河流域、阿蓬江流域等8條河流水系向其他五個區縣延伸,形成“十三個文化帶”。

我市專門成立建設管理工作領導小組,編制相關規劃、出台政策文件,推動渝東南6個區縣設立專門機構,沿武陵山脈繪就一路生花的美麗圖景。

重慶通過“非遺+旅游”“非遺+鄉村振興”“非遺+產業”等模式,創新探索出了不少非遺活態傳承的生動案例。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50歲的譚明蘭動作利索,一根繡花針在她手中上下飛舞,用夏布制作的干花、胸花、布老虎、手提袋等非遺產品在她的一針一線中逐漸成形。憑此技藝,她現在每月能多掙1000多元,如今,她家年收入已突破5萬元。

在保護區興建非遺工坊,採取“公司+農民+傳統技藝”運營模式,以招工、計件合作等多種方式,滿足農村婦女、殘疾人等人群想要勞動強度低、工作時間靈活、工作地點離家近的就業需求,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重慶非遺工坊數量已達99個,覆蓋99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累計帶動就業1.7萬余人,不僅助推了鄉村振興,也推動了非遺傳承保護。

從實驗區到保護區,重慶用了11年。數據顯示,區域內現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97項,增幅51%,代表性傳承人1810人,增幅59%﹔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增幅33%﹔中國傳統村落109個,增幅142%﹔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鎮)23個,增幅21%﹔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個,增幅33%﹔國家5A級景區4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2個,增幅均為100%。(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晟)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