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可耕萬家田
過去,出村、進城,是不少農村青年的共同選擇。如今,看准農業現代化轉型的機遇,越來越多的高素質青年選擇“逆向”奔赴、回鄉創業,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生力軍。
從“看天干活”到“看屏操作”,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一機在手不下田”,從“一身力氣百身汗”到“機器來把農活干”……在這些“新農人”的積極參與下,農業新質生產力得到廣泛應用,“一人可耕萬家田”“一根網線連田頭”正在成為現實。
“田保姆”管護萬畝田
在重慶市梁平區,有一位“新農人”把預約農業社會化服務做成了像叫網約車一樣簡單,他就是重慶市梁平區味源現代農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味源合作社”)理事長李世飛。
走進梁平區屏錦鎮的一片農田,首先聽到的是一陣機器的轟鳴聲,李世飛和他的同事們正在進行無人機除草作業。“今天我們服務的面積一共有350畝,用無人機一天就完成,過去好幾天都干不完。”李世飛興奮地說,“既然是‘新農人’,就不能走父輩‘面朝黃土’‘肩挑背扛’的老路。在我們這裡,農戶動動手指就可以在小程序下單,預約想要的服務,其他的事情交給我們就可以了,這就是信息化、科技化的作用。”
李世飛很瘦,總是戴著一副深色邊框的眼鏡,看起來文質彬彬的。但是,長期的戶外工作,還是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日晒的痕跡。2010年,恰逢梁平區鼓勵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返鄉創業,讓這位原本在五星級酒店擔任廚師的年輕人返鄉做起了“新農人”。自那時起,從流轉320畝土地種植花椒起步,這位“掌勺人”轉型當起了“田保姆”。
李世飛所說的“農戶動動手指就可以下單的服務”,是一款名為“重慶味源農業”的小程序,農戶可以通過它在線上預訂“耕種防收”全流程的社會化服務。服務申請一經提出,合作社裡的農機手和飛手就可以收到搶單提示,系統也會依據算法為農戶匹配最合適的服務提供者,其運作模式和城市裡常見的網約車小程序或者外賣小程序類似。
“我們這個小程序,提供的是精准的撮合服務。一方面,農戶可以方便及時地獲取社會化服務,不誤農時。另一方面,農機閑置的問題也能得到解決,農機手的收入也更多了。以前是人等訂單,現在是訂單和人‘雙向奔赴’嘍。”李世飛感慨道。
有了便捷的線上預約渠道,李世飛團隊提供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逐漸走出重慶、走向全國。如今,味源合作社每年的作業面積可以達到5萬畝,覆蓋四川、陝西、山東、安徽等地,甚至還有遠在新疆的農戶指定他們前去服務。“你們記者總是出差,誰說農民不能經常出差賺錢呢?”李世飛幽默地說。
目前,味源合作社擁有的各式農機超過了80台,光是機器人就有履帶割草機器人、履帶打藥機器人兩類。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機利用率,李世飛還開發了“味源合作社農機平台”,用以實時監控各台農機的使用情況,實現了農機調度的線上化、智能化。
如今,在廣袤的鄉村大地,日益普及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正成為助力鄉村與青年相互成就的重要載體,也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李世飛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的資金需求也隨之增加,更新和維護設備更是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在一次日常走訪中,農業銀行重慶梁平支行工作人員獲悉了李世飛面臨的資金難題,以純信用方式向其發放了30萬元“富民貸”,為他採購農機、擴大經營規模提供了金融助力。
農業銀行重慶雲龍支行網點負責人周東介紹:“‘富民貸’依托銀政合作構建起的風險補償機制,正好可以解決部分新農人面臨的‘擔保難’問題,很受這部分客戶的歡迎。”
有了資金支持,李世飛發展現代農業的底氣更足了,信心也更強了。如今,他還當起了重慶市梁平職業教育中心的講師,不僅可以將現代農業的理念傳授給更多年輕人,還為學生們提供了到味源合作社參與兼職實訓的機會。
“以前我總覺得回家務農不如進廠打工,沒想到現在還能一邊學技術,一邊兼職賺錢。”重慶市梁平職業教育中心學生小肖感慨地說。自2021年起,梁平區職業教育中心智慧農業學院已經培養出復合型智慧農業人才超過420名。
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支撐。伴隨著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人才回流鄉村。據農業農村部數據,從2012年到2022年底,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達到1220萬人﹔據《“十四五”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到2025年,這一數據有望超過1500萬人。
“農二代”智耕千頃地
發展現代農業,建設農業強國,必須依靠科技進步,讓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插上騰飛的翅膀。除了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普及,科技的革新也徹底改變了農業的面貌和農民的生活。
童樂琴生於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作為農民的女兒,她從小就跟著長輩在田間勞動,深知務農的艱辛。“過去,父母種地累得腰酸背痛,晚上回家都直不起腰來,看著真心疼。”回憶往昔,童樂琴感慨地說,“長大以后,我就想改變這一切,讓種地也變成一件輕鬆的事。”抱著這樣朴素的想法,她數年前創立了上海漢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鬆農業”),正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探尋讓管理更智慧、生產更精准、增產更增收的可行路徑。
走進漢鬆農業建在上海市鬆江區泖港鎮黃橋村的智能連棟溫室,仿佛進入了一個高度精密的生態系統。1米多高的西紅柿藤順著繩子攀爬,藤上的綠色果實青翠欲滴﹔各類傳感器如同敏銳的“神經末梢”,實時監測著溫室內部的環境數據,並將數據及時匯入宛如“智慧大腦”的溫室智能控制系統,用以實現實時調節、科學種植。童樂琴介紹,相比傳統種植方式,培育在智能溫室裡的蔬菜的生長周期可縮短15%,單位面積產量可提升15%到20%。
面對農產品線上銷售的新趨勢,漢鬆農業還積極打造“漢鬆雲採”線上平台,用“互聯網+生鮮批發”模式,從產地直供終端,提供當日達、次日達的服務。如今,漢鬆農業實現日均訂單量突破1500單,帶動本地10余種特色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幫助合作農戶拓寬銷售渠道。
隨著企業日漸發展壯大,童樂琴有了更大的目標。“今年,我們打算在上海、寧夏、雲南、甘肅等地開展合作種植,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總體要完成2萬畝土地的合作種植,但是龐大的流動資金需求著實讓我們有點為難。”童樂琴發愁道。
農業銀行上海鬆江支行了解到企業的情況后,立即組建了專屬服務團隊,結合企業特性為其定制了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為企業發放了2950萬元貸款。有了金融“活水”的澆灌,童樂琴夢想的種子正在發芽。
除了設施農業的普及,先進農機的推廣也在解放著農民的雙手。走進廣東省高州市石鼓鎮的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廣東鴻順糧油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鴻順糧油”)負責人陳祥挺正在指導員工調試無人機、插秧機等耕種設備。
在產業園,高新技術基本貫穿了水稻“耕、種、管、收”全周期。作為廣東省8個無人農場之一,鴻順糧油租賃了3000多畝土地種植絲苗米,採用上述的智慧農業模式進行自動化、規模化經營,為當地水稻種植產業注入新動能。
“以前,每年春耕都要起早貪黑,通宵干活也是經常的事。現在,智慧農業模式的引進可以節省60%的人力,還能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我們這個農場需要的人力已經很少了。”陳祥挺熱情地介紹著智慧農業的作業流程,“你看這台無人駕駛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機可以在田間精准播種,植保無人機能自動進行噴淋、施肥,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指引下無人駕駛的收割機可以高效完成水稻收割工作。”
在推進農業機械化和智能化的進程中,陳祥挺也遇到過資金瓶頸。去年,在糧食搶收的關鍵階段,他需要支付無人農場升級改造的費用,企業資金周轉一度面臨困難。此時,農業銀行廣東茂名分行及時提供了1000萬元貸款,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去年年底,鴻順糧油又投入200多萬元採購了一批“鐵鷹”無人機和無人收割機設備,為今年的糧食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世飛將互聯網思維與農業服務深度融合,運用信息化技術幫助小農戶接軌現代農業﹔童樂琴在設施農業上搭載“智慧大腦”,帶動更多農民從傳統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來﹔陳祥挺在無人農場“解鎖”智慧種田,以高新技術重塑水稻種植模式……在全國各地,農業新質生產力正加快應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希望田野”,化身“土專家”“田秀才”,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力量。相伴其間,金融機構也不斷加大信貸投放,持續優化產品服務,助力“新農人”“農創客”扎根沃土、茁壯成長。(王實 潘鈺琳 曹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行進中國丨記者vlog:百年老街別樣新
- 在山城重慶的長江邊,有一個充滿古老文藝氣息的百年老街,如今已成為眾多游客探訪重慶、city walk的首選路線。在這裡,不僅可以在古香古色的建筑中感受歷史的厚重,還能在眾多文創小店、咖啡館和溫馨食鋪中體驗現代生活的煙火氣息……這裡就是重慶新晉寶藏之地——下浩裡。…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