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重慶加速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

今年已新建體育公園25個、口袋公園43個,建設健身步道39千米
1578個社區食堂服務60萬人次,擬新增家庭養老床位3000余張

2025年07月01日07:1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6月30日,重慶舉行“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新聞發布會獲悉,作為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抓手,全市“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以來,重慶已完成21個社區綜合服務體升級改造,新建體育公園25個、口袋公園43個,建設健身步道39千米等。同時,“渝裡鄉商”基層議事協商改革已在重慶159個街道、鄉鎮試點推進,推動解決樓道整治等居民身邊小事850余件、惠及群眾150余萬人,全市1578個社區食堂開展助餐服務60萬人次等。

當前,重慶如何通過資源整合,統籌服務設施和標准,讓老百姓盡享家門口的“幸福圈”?當天,出席發布會的嘉賓做出了解答。

留住社區煙火氣

抓好場景打造和業態提升,配齊基本保障類業態

社區商業是便民服務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將“煙火氣”留在社區,重慶積極推動商業服務專項改革。

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印發《打造“15分鐘商業服務圈”改革實施方案》和建設導則,有效鏈接基層治理、便捷出行、托育養老、健康就業、文體休憩等工作,共同推進商業服務圈建設。

其次,抓好場景打造。重慶著力構建“家門口”特色商業體系,比如,渝北區的紫薇路商業街構建區域夜間消費生態圈,引入夜味、夜養、夜賞、夜玩、夜購的“五夜”生活業態80多家。

同時,抓好業態提升。重慶聚焦“一店一早”“一菜一修”,大力實施品牌連鎖便利店進社區、家政進社區、智慧菜市場改造等專項行動。比如,渝中區的石油路社區構建以早餐店為主,便利店、移動餐飲售賣車為補充的多層次早餐供應體系,各類早餐店達34家。

下一步,重慶將在居民“家門口”配齊購物、餐飲、家政、快遞、維修等基本保障類業態,在居民“家周邊”因地制宜發展娛樂、休閑、社交、親子等品質提升類業態,組織開展“便民生活節”系列活動,讓社區便民圈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幸福圈”。

合理規劃生活圈

統籌配置各種設施,確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決

每一個“15分鐘生活圈”都是一個小微城市。近年來,重慶通過實施劃圈定策、精准配置、共商共建、數字治理等舉措,積極推動“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規劃實施。

比如,為了讓生活圈規劃得更便民,重慶將中心城區全域劃分成915個15分鐘生活圈,引導統籌配置菜市場、學校、養老設施等,確保日常生活需求就近解決。

為了讓生活圈規劃得更科學,重慶為生活圈定制了“配方表”。首先,將生活圈分為居住型、產業型、商服型、其他型及鄉村生活圈,明確各類型生活圈配套什麼設施﹔其次,靈活搭配,建設老幼復合、醫養結合設施等﹔再次,精准配置,針對生活圈人口結構進行差異化配置。比如,嬰幼兒較多的生活圈增加嵌入式托育服務等設施,青少年比較多的生活圈增加一些體育活動設施。

為了讓生活圈更貼近居民需求,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和住建委共同推進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三師”進社區,召開“院壩會”聽取居民意見、問需求計。

為了讓生活圈“更聰明、更智慧、更便捷”,重慶正開發“生活服務圈空間治理”數字化應用,幫助快速發現生活圈“有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怎麼用”。比如九龍坡區謝家灣民主村社區,智能識別出停車位和充電樁不足等具體問題,新增400多個停車位和部分充電樁。

未來,重慶將升級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應用,實現優質智慧生活服務“一站式”平台,用數字化幫助生活圈“查漏補缺”,用科技讓生活更加舒心。

“量體裁衣”優化服務

根據“要什麼”“缺什麼”,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建設

在城市不斷建設發展的過程中,過去很多老舊小區匹配的養老、托育等資源不均衡。對此,重慶拿出了具體辦法:

針對“供需匹配不足”,力求“精准直達”。重慶通過“渝快辦”、社區微信群、網格員走訪、開壩壩會等多種渠道,征集生活圈建設意見,高度重視“一老一小”和困難群體的實際需求,做到心中有數,明晰“要什麼”。

大力推廣“流動服務”。如,文化大篷車進社區、巡回醫療隊下基層,讓服務主動“跑”到居民身邊。

建立動態“清單”,定期看大家用得多不多、滿意不滿意,受歡迎的加力推廣,沒有人氣的及時調整,確保服務跟著大家的需求走。

針對“資源分布不均”,全力“填平窪地”。深入開展設施現狀摸底,將教育、醫療、養老、文體等各類服務資源精准標注在“一張圖”上,一目了然明晰“缺什麼”。

考慮到不同地區在資源稟賦、人口密度、經濟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制定規劃導則、服務目錄、建設指南等實施細則,指導各區縣、各街道“量體裁衣”。如,老年人多的地方重點補充社區食堂、衛生站、活動室﹔年輕人多的地方重點補充托育點、運動場。

盡享品質文化生活

免費開放454個公共文化空間,優質節目深入基層演出

今年以來,重慶著力解決基層文化設施不夠、供給不優、群眾知曉率和參與率不高的問題,目前,中心城區已建成首批33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

一方面,重慶將文化設施植入商街、嵌入小區、融入公園,培育建設了454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並全部實現了免費開放,節假日還錯時、延時開放。

另一方面,重慶突破政府單一供給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免費或低收費的文化服務。比如,市級院團攜優質劇目、獲獎作品深入區縣演出53場,下半年還將繼續演出。渝北區“文以載道”、江北區觀音橋和合作村夜校、兩江新區“意庫學院”等藝術培訓1672場。

同時,重慶正在持續迭代升級“高品質文化生活”數字線上應用場景,大家隻需從“渝快辦”App或“支付寶”“微信”的“渝快·文化生活”小程序進入,身邊的各類文化設施和演出、展覽、培訓等十大類文化服務信息就一覽無余。

凝聚社會治理新力量

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建設“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

近年來,重慶建設了“騎手友好街區”,外賣、快遞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正成為消防隱患哨兵、社區網格管家。重慶正以友好型社區建設為抓手,引導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建設“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

突出黨建引領。搭建“渝裡鄉商”基層議事協商平台,引領帶動社區黨員、群眾、商戶、物業企業等參與社區服務規劃、資源統籌、志願服務等,推行“社區合伙人”治理模式,為居民提供義診、愛心理發、日間照料等無償或低償服務。

突出需求導向。實施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建設20個“渝鄰匯”社區綜合服務體市級示范點,提供養老助餐、兒童科普、寒暑假公益托管等服務,兼顧關愛快遞員、外賣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群體,因地制宜提供歇腳休憩、飯菜加熱、充電上網、AED急救等服務。

突出隊伍建設。選優配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將原有的多個辦事窗口整合為2至3個綜合崗位,“一站式”辦理低保、臨時救助等基本服務事項。

突出數字賦能。基於“渝快辦”打造“渝鄰匯數智社區”應用,匯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商戶企業、公交站點、充電樁、停車位等便民數據,構建服務設施一圖全覽、居民自治一碼參與、鄰裡資源一鍵分享等場景。

數讀>>>

全市“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以來

■重慶已完成21個社區綜合服務體升級改造

■新建體育公園25個、口袋公園43個

■建設健身步道39千米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33平方米、較去年底提高2.8%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64平方米、較去年底提高5.6%

■“渝裡鄉商”基層議事協商改革已在重慶159個街道、鄉鎮試點推進,推動解決樓道整治等居民身邊小事850余件、惠及群眾150余萬人

■全市1578個社區食堂開展助餐服務60萬人次

■擬新增家庭養老床位3000余張

■全市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3個,同比提升29.3%(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