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老風濕”難題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開設風濕免疫門診

人民網重慶7月1日電 近日,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重慶市老年病醫院)(以下簡稱“市十三院”)一項創新的醫療服務模式正悄然改變著風濕免疫疾病患者的就醫體驗。該院新開設的風濕免疫門診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將優質的醫療資源下沉到社區,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診療服務。
中西醫結合治“老風濕”
在市十三院風濕免疫門診外,陣陣藥香飄來。剛結束中藥熏蒸治療的黃永蘭(化名)迫不及待地活動著雙手:“現在揉面、包餃子都不成問題了!”三個月前,這位被類關節炎困擾十余年的患者,右手食指、中指關節還鼓起如蠶豆般大小的梭形腫脹,連擰毛巾都需家人協助。
市十三院中醫科負責人、主任中醫師李艷景在接診黃永蘭后,通過中醫“望聞問切”與現代檢測手段相結合,很快便為其確診了類風濕關節炎。針對黃永蘭血沉指數高達40mm/h的急性炎症期,醫療團隊制定出了“生物制劑抑制炎症+中藥熏蒸活血通絡+康復訓練”三聯療法。在多維度干預下,黃永蘭的關節畸形明顯改善,血沉指標回歸正常區間。
患者在風濕免疫門診就診。曾英豪攝
“類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關節炎、結締組織病以及其他免疫性疾病等。這些疾病會導致關節腫痛、晨僵等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情況,不及時干預還可能致殘。”李艷景介紹,“針對這類疾病的復雜性,門診採用了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發揮1+1>2的效果。”
在西醫方面,該門診利用生物制劑、免疫抑制劑等現代醫學手段,能快速控制炎症,緩解症狀。在中醫領域,該門診則通過辨証施治的原則,採用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中藥進行治療。這一方法不僅有助於減輕西藥的副作用,提升整體療效,還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達到緩解疾病的目的。
據悉,為真正實現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門診建立了多維度協作機制。每周固定開展中西醫專家會診,共同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同時,西醫診斷與中醫“痺証”“濕熱証”等分型相結合,精准用藥。此外,門診還融合了超聲引導下關節腔注射等現代技術,配合中藥外敷,進一步提升療效。
他自願為“蜂療”當“活廣告”
“被蜜蜂蜇一下就能治腿疼?這法子聽著真稀奇!”家住重慶九龍坡區黃桷坪的黃明華(化名)輕拍著恢復如常的膝蓋,曾對“蜂針療法”質疑的他如今卻自願當起了“活廣告”。
二十年的風濕頑疾讓黃明華的雙腿成了“晴雨表”,每逢重慶陰雨天,雙腿便腫痛難忍,但這次家門口的門診治療卻給了他意外之喜。
在市十三院風濕免疫門診,醫師為黃明華制定了“蜂針療法+生物制劑”的組合方案。治療台上,特制蜂箱裡的中華蜜蜂振翅嗡鳴,醫師用鑷子輕捏蜂腰,在足三裡、風池穴等穴位,將蜂針精准刺入皮下組織,整個過程不足60秒。“就像被螞蟻咬了一樣,沒有多疼。”黃明華形容著治療感受,而蜂毒中的肽類與酶類成分已悄然發揮抗炎鎮痛作用。
患者在診室接受“蜂針療法”。曾英豪攝
“蜂針療法是民間蜂蜇治病經驗與針灸醫術相結合而成的傳統療法,看似簡單,實則暗藏玄機。”主任中醫師李艷景介紹,每隻蜜蜂均來自醫院標准養殖房,取針前需經消毒,刺入深度嚴格控制在2-3毫米。這種將傳統刺絡療法與現代免疫學結合的創新療法,使蜂毒中的抗炎成分直接作用於病變關節,配合西藥生物制劑,形成了“快速抗炎+長效修復”的治療閉環。
作為重慶市首批引進該技術的醫療機構,醫院已建立完整的風險防控體系,讓患者安全、有效地接受“蜂針治療”。
社區聯動 服務“老鄰居”
據介紹,風濕免疫門診自開設以來,所接診患者中的大部分均為在周邊生活數十年的“老街坊”。為破解“看病難”痛點,門診構建起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流程服務體系。
目前,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服務號挂號平台已開通類風濕免疫專病挂號通道,患者動動手指即可實現“精准就醫”。針對老年群體智能手機操作不便的情況,該院門診部提供了導醫全程陪同挂號服務,同時實施“65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証即可免除挂號費用”的惠民政策,並在診室內配置老花鏡、放大版指引標識等適老化設施,幫助“老鄰居”們安心看病。
此外,風濕免疫門診將超聲診斷室、康復治療區嵌入門診室,患者無需奔波即可完成“檢查-診斷-治療”。不僅如此,門診的服務半徑從院內延伸至社區,除黃桷坪主院區外,還在九龍花園、兩路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分診點。
市十三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風濕免疫門診將繼續深化中西醫結合治療模式,拓展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積極響應國家分級診療政策,與社區醫院加強聯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胡虹、施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巫雲開高速全線建成通車
- 人民網重慶7月1日電 (陳琦、劉敏)7月1日,作為支撐渝東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交通大動脈——重慶巫溪至開州高速公路(下稱“巫雲開高速”)巫溪樞紐至沙市互通段建成通車,並於當天15時向社會車輛開放通行。至此,全長118.6公裡的巫雲開高速全線建成投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