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寶山白冠長尾雉“下山”

7月1日,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周齡的白冠長尾雉雛鳥。
7月1日,開州滿月鎮頂星村,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王雷正在查看白冠長尾雉蛋的發育情況。記者 張春曉 攝/視覺重慶
“再開快點!保溫袋不能長時間為白冠長尾雉蛋供暖,蛋涼了就全毀了。”
7月1日11時許,前往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十裡坪管理站的山路上,大雨滂沱,霧氣朦朧。車上,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王雷懷中緊緊抱著人工孵化了20天的白冠長尾雉蛋。他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把蛋轉運到70多公裡外的十裡坪管理站的保溫箱,首次嘗試讓成年雌性白冠長尾雉接力孵化。“如果接力孵化成功,將為白冠長尾雉的繁殖打開新路。”
一年前,受氣溫影響,雌雉遲遲未進入自然孵化狀態,白冠長尾雉孵化工作組不得不選擇“下山”,從海拔2400米的十裡坪轉戰海拔1500米的開州區滿月鎮頂星村。在多方全天候的精心呵護下,通過家雞代孵等方式,白冠長尾雉蛋成功孵化12隻。隨著孵化技術日漸成熟,今年已成功孵化了26隻。王雷說,目前保護區正在嘗試打造中低海拔繁育籠舍,拓展白冠長尾雉的生活圈。
“下山”尋找新“生法”
2023年,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迎來首批10對白冠長尾雉,它們入住到了海拔2400米的十裡坪。
“2000多米的海拔是符合白冠長尾雉生活習性的高度。”王雷說,本以為這批白冠長尾雉能在這裡快速繁衍,壯大族群,但自然孵化卻遲遲未能到來。
為了找到答案,王雷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並仔細觀察白冠長尾雉的生活習慣。“我們發現影響白冠長尾雉孵蛋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是溫度。”王雷說,成功孵化一枚蛋需要26天左右,且溫度必須保持在37℃至38℃,這就需要雌雉一直用身體來維持這一溫度,但由於十裡坪海拔較高,即使到了夏初,晚上最低溫也僅5℃左右,無法為孵蛋提供所需的環境溫度。而且,雌雉外出覓食時間有時需要兩三個小時,返巢時蛋都涼了。
破題的關鍵就在於提高溫度、保証孵化時間。與專家團隊商議后,王雷決定讓白冠長尾雉“下山”。經過考察,他們最終將孵化地選在頂星村。頂星村最低溫度在10℃以上,能夠滿足孵蛋所需的環境溫度,同時他們還找到了養雞經驗豐富的村民黃奉潤來主要負責白冠長尾雉的孵化工作。
場地找到了,誰來孵蛋又成為新難題。“僅靠人工孵化,新生的白冠長尾雉抵抗力會相對較弱,不利於存活。”王雷說,多方求教后,發現用家雞孵蛋,效果很好,這讓他們欣喜不已。但剛准備實踐,問題就接踵而至:周邊沒有充足的“抱雞母”(方言,意為孵蛋的母雞)。
“我們逐一走訪了周邊的村子,挨家挨戶詢問家裡有沒有‘抱雞母’,有一隻算一隻,全部買了。”王雷說,如今許多農戶家都是人工孵蛋,“抱雞母”反而成了稀罕物,他們找了很久才找到十多隻“抱雞母”,后來還專門跑到巫溪縣買了兩隻。
萬事俱備,白冠長尾雉的新“生法”也正式開始試驗。
“當孩子一樣對待”
“家雞代孵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付出更多心力和耐心。”黃奉潤說,孵蛋需要26天時間,在這期間,每天都需要時刻關注雞窩的情況,有時“抱雞母”出窩覓食,如果時間過長,就必須及時用保暖燈給蛋提供熱量﹔有些沒有耐心的“抱雞母”,孵幾天就跑了,就必須及時把蛋收起來﹔尤其到了破殼的前幾天,每晚都要起三四次夜查看情況,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經過26天時間的呵護,成功孵出的白冠長尾雉也將迎來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頭兩周。
“雛鳥的抵抗力很差,一著涼就容易死,必須當孩子一樣對待,尤其到了晚上,所以第一周要確保其生長環境的溫度保持在32℃至35℃,第二周要保持在30℃至32℃。”黃奉潤說,調好溫度后,每隔半個多小時就要到窩裡察看雛鳥的狀態,冷了就升溫,熱了就降溫。
控制溫度還算輕鬆,最難預防的是“抱雞母”踩踏雛鳥。“一隻雞的重量有七八斤,一腳下去,雛鳥要麼被踩死、要麼被踩殘。”黃奉潤說,只能增加查看次數,隔十多分鐘就得去看一次,在她細心照看下,雛鳥們成長迅速。
歷經頭兩周的生長期,年幼的白冠長尾雉基本能夠適應外界環境,但也到了最調皮的時候。每逢陽光明媚的天氣,黃奉潤就會把雛鳥放到屋外被圍欄圈住的空地上,讓其適應自然環境。
“雛鳥野性很強,幾隻放在一起很容易打架,一打架就見紅,有些脆弱點的,幾下就被打死了。”黃奉潤說,在室外的時候,她總是守在圍欄旁邊,只要看到雛鳥昂著頭、做沖刺的打架姿勢,便立馬制止。
去年,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呵護下,家雞成功代孵出了12隻白冠長尾雉,同時還自然孵化出6隻。今年,山下的孵化工作還比十裡坪早了一個多月,目前已經成功孵化了26隻。“隨著經驗越來越豐富,未來肯定能孵出更多雛鳥,讓這個族群壯大起來。”王雷說。
建立中低海拔繁育籠舍
距離頂星村約16公裡的地方,是新生的白冠長尾雉的第二個家——保護區今年新建的中低海拔繁育籠舍。“這是為了測試在不同海拔環境下,白冠長尾雉的孵化和生長情況。”王雷說,中低海拔繁育籠舍位於甘泉村,海拔約1200米,它充分模仿自然環境,讓白冠長尾雉能提前適應野外環境。
“目前籠舍養了16隻一個月大的白冠長尾雉。”葉澤貴說,每天早上六點,他都會准時到籠舍查看它們的狀態、喂食。
近段時間,降雨頻繁,葉澤貴總會提前查看天氣預報,一旦預測有大雨,不管睡多晚、起多早,他都會提前到繁育籠舍鋪好塑料薄膜,為雛鳥搭建一個天然的庇護所。
“鋪好塑料薄膜后還不能直接離開,必須再蹲守一會,有些雛鳥比較笨,不知道躲雨,必須把它趕到棚子下面。”葉澤貴說,除了極端天氣,威脅雛鳥的另一大危險則來自同伴,它們一閑下來就喜歡打架,非死即傷。
通過長時間觀察,葉澤貴發現,即使在中低海拔地區,白冠長尾雉也能夠適應周邊的環境,身體狀況很好,成長得也很快。
“目前我們正在同步觀察收集在2400米、1500米、1200米海拔下,白冠長尾雉的成長數據,並進行差異化對比,如果它們能夠完全適應各個海拔的生活環境,這對於整個族群的擴張將是重大利好。”王雷說。(記者 陳維燈 周傳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巫雲開高速全線建成通車
- 人民網重慶7月1日電 (陳琦、劉敏)7月1日,作為支撐渝東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交通大動脈——重慶巫溪至開州高速公路(下稱“巫雲開高速”)巫溪樞紐至沙市互通段建成通車,並於當天15時向社會車輛開放通行。至此,全長118.6公裡的巫雲開高速全線建成投用。…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