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政教育“活”起來、“實”起來、“強”起來
重慶:打造紅岩思政品牌 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我受惠於‘少數民族骨干計劃’,當年走出大涼山。現在,我准備回到川西高原,為更多的山裡娃走出大山,貢獻學到的知識。”日前,重慶大學法學院法援中心紅岩黨支部舉行主題黨日活動,2022級碩士陳志華(彝族)講述了自己的奮斗故事,令在場師生動容。
這既是主題黨日活動,也是一堂大思政課。近年來,我市打破傳統思政教育“各自為政”的局面,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打造“紅岩思政”品牌,構建起全員、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實”起來、“強”起來。
繪就思政育人“同心圓”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純一條線的工作,應該是全方位繪就‘同心圓’。”市教委宣教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做好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每一段都須加強。
如何破解大中小學思政課“各管一段”的難題?為了做好這一系統工程,近年來,重慶從管理、平台、供給三方面入手——
2023年1月,市教委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重慶市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舉措》,提出“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目標,為思政教育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師資”指明方向和路徑。
緊接著,我市又先后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行動方案、重慶市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重點舉措、《重慶市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完善大中小學思政課跨學段集體備課、聽課評課、教研交流機制,從制度上構建起思政課創新發展的“四梁八柱”。
此外,全市通過建好“國家隊”、培養“市級隊”、打造“雙圈隊”,打造協同共建共同體。通過教學一體化、隊伍一體化、資源一體化,全市構建起高校“大手”牽起中小學“小手”的思政教育格局。
截至目前,我市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推進,已建成國家級共同體1個、市級共同體45個、集體備課中心12個,開展一體化教研活動超2000場次,覆蓋全市大中小學150余所。市教委聯合10個市級部門共建市級基地50個,“紅岩思政”教學點50個。全市已有18家單位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小課堂”對接“大社會”
近年來,我市圍繞“小課堂”對接“大社會”,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性、生活性、生動性。
例如,我市在中小學開展“紅岩故事啟蒙課”“看見紅岩”“童年不一樣——我與小蘿卜頭”“讓烈士回家”等活動﹔在高校成立“渝教星火”宣講隊,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航工程,建成2個博士點、11個碩士點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
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融合“必修+選修”“線上+線下”“校內+校外”的多元課程體系,建設市級課程思政示范課750門、教學研究示范中心12個。
同時,通過優化師資結構、創新培訓模式、完善激勵機制,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好教師這支教學“主力軍”。
截至目前,全市高校現有專職思政課教師3400余人,較2019年翻了一番。大中小學現有專兼職思政課教師約1.5萬人,較2022年增長8.6%。
重慶大學、西南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15所高校與100多所中小學實現教師資源一體化﹔健全覆蓋市、區(縣)兩級的思政課教學聯盟,開展教師交叉上課、跨段體驗、鏈接式教育,舉辦科研、教研活動2000余場次。
通過這一系列舉措,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有了內涵發展的基礎,“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頻共振,實現協同育人。
擦亮“紅岩思政”品牌
紅岩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慶這座城市鮮明的紅色標識。近年來,我市重點打造“紅岩思政”育人品牌,將紅岩精神全面融入學校思政課教學,系統構建起“1458N”紅岩思政育人體系。
例如,通過打造具有“紅岩味”的思政精品課程群、推出《行走·紅岩》系列思政實踐大課、成立“紅岩思政”教育聯盟、建設並建好“紅岩特色學校”“紅岩院系”“紅岩班級”等行動,推動紅岩精神進教材、進教案、進課堂覆蓋率達95%,讓紅岩思政育人體系更加立體、多元、豐盈。
通過建立紅色文化研學基地、校企聯合實驗室等平台,推動院校將紅岩精神融入智能制造、大數據等重點產業領域的人才培養,培養“紅色底蘊深厚、專業能力突出”的復合型人才。
截至目前,“紅岩思政”教育聯盟首批成員單位含大中小學和區縣教育部門共50個,創新“紅岩思政”育人實踐入選2024年重慶市改革創新成果,重慶“行走的思政課”經驗在全國推廣。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重慶將持續深化“主渠道”建設,鞏固“主陣地”根基,建強“主力軍”隊伍,擦亮“主心骨”品牌,奮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岩思政”品牌,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志峰 王祥 實習生 熊世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