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比賽,想去看更大的世界”
——萬州27名殘障學生8年奪得3項全國旱地冰壺冠軍

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訓練室裡,智力組的隊員在訓練。通訊員 侯本艷 攝\視覺重慶
揚起手,汪飛俠將指揮杆狠狠摔在了地上。“砰……”指揮杆與地面相撞發出的聲響,回蕩在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訓練室裡。
7月2日,校內訓練對抗賽裡輸給輪椅組,讓身為智力組組長的汪飛俠極為沮喪。悶悶不樂一會兒后,汪飛俠吐出兩個字:再來!
不久后,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智力組和輪椅組,都將代表重慶參加在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
鮮為人知的是,過去8年裡,萬州區特教中心參與旱地冰壺訓練的27名殘障學生,已拿下了3項全國冠軍。眼下,少年們正利用暑假時間,磨礪技術,期待再一次取得好成績。
“冰壺賽道沒有門檻,隻有方向”
萬州區特教中心20余米的風雨長廊,如今是一處展示校園文化的區域。可在8年前,這裡滑出了校園裡的第一枚旱地冰壺。
一個初秋的午后,當學校后勤老師牟尚清把冰壺放在張瀚文面前時,這個先天失聰的少年,本能地后退了兩步。“別怕,這是能讓你看見更大的世界的眼睛。”牟尚清用手語和張瀚文交流,又在走廊上推出一枚冰壺,隨后將另一枚冰壺交到張瀚文手中。
蹲身推壺,看著冰壺在水泥地面上緩緩滑過,張瀚文在牟尚清的眼裡看到了贊許和肯定。張瀚文咧嘴笑著,一如初秋的陽光。
為什麼要教學生練習旱地冰壺?
“冰壺賽道沒有門檻,隻有方向。”牟尚清介紹,國家高度重視殘疾人自我發展,學校為此開設特色教學活動,旱地冰壺因其簡單易學成為首選。
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旱地冰壺訓練隊伍,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組建了輪椅組、智力組和聽力組。
“下次要讓獎牌換個顏色”
7月1日午后,狂風暴雨敲打著旱地冰壺訓練室的門窗,但這似乎對丁樞艷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坐在輪椅上,右手拿起輔助杆,丁樞艷穩穩推出一枚冰壺。她的右手虎口,擠破的血泡已滲出了血水。
訓練帶來的傷病,幾乎在每一名隊員身上都留下了痕跡,但沒有一名隊員退縮。
“想去比賽,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拿更好的成績。”當腿腳殘疾的丁樞艷說出這句話時,智力組的楊德城等人,默默朝著丁樞艷豎起了大拇指,又拍了拍自己的胸口,一切盡在不言中。
2018年,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隊首次出征,在重慶市第五屆旱地冰壺比賽中獲得第三名。總結會上,張瀚文在黑板上寫下“要努力,下次要讓獎牌換個顏色”。
去年,吳玉珊接替退休的牟尚清,成為旱地冰壺隊的教練。剛剛上任的吳玉珊就聽說了許多旱地冰壺隊的故事。
2019年春節,為了備戰當年3月在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基層殘疾人旱地冰壺全國總決賽,隊員們正月初三便返校訓練。
為了抵抗嚴寒,他們買來塑料薄膜,將風雨長廊圍了個嚴嚴實實,然后在裡面訓練。
得知消息后的牟尚清趕回校園,正遇上一名聽力組的隊員高燒不退卻依然用手語比劃著,“我能堅持,不能拖后腿。”努力拼搏,終有回報。最終,隊員們一舉拿下智力組冠軍和聽力組季軍。
8年來,萬州區特教中心旱地冰壺隊已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10項,市級獎項5項,其中包括3個國家級比賽冠軍。
“女兒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暑假,沒有訓練任務的李存萍會經常回到學校,陪大家一起訓練。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要求參賽隊員的年齡必須在16周歲以上,今年剛滿15周歲的李存萍,還不具備參賽資格。
頂替李存萍參賽的,是已滿18周歲的李娟。
看著訓練中一絲不苟的李娟,李存萍會想起站在第十一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八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旱地冰壺比賽決賽現場、並站上最高領獎台的自己。原本因家庭條件和自身生理缺陷而有些自卑的她,在閃光燈裡綻放著自信的笑容。
推出一枚旱地冰壺,抬眼望向場地邊有些出神的李存萍,李娟的眼裡有羨慕、欽佩,更多的是一種向往。
李娟的父親在廣州務工。不久之后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父親承諾一定會到現場為女兒加油,“不管成績如何,她都是我們全家的驕傲。”
隊員們在訓練,吳玉珊、鄭小娥、洪小英等教練員已在有條不紊地准備著:吳玉珊主抓訓練,鄭小娥、洪小英主要負責生活安排和心理疏導。
8年訓練,教練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訓練體系。萬州特教中心冰壺隊也據此編寫了《特殊教育旱地冰壺校本課程》《旱地冰壺操作指南》等,吸引了全國40余所特教學校前來交流、學習。
“在旱地冰壺訓練中,我們堅持‘以老帶新’,讓‘破冰’精神在手把手的言傳身教中不斷傳承。”萬州區特教中心校長楊暉看著揮汗如雨的隊員,不斷表揚著這支隊伍。(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陳維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