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

重慶江津:托舉“易碎”人生

2025年08月06日17:27 | 來源:上游新聞
小字號

如果說,母愛是母親的本能,善良卻是人性的選擇。

歐光先,是一位罕見病患兒的母親。她在苦難中掙扎,卻依然選擇了善良。二十多年來,她用瘦弱的身軀為“瓷娃娃”女兒撐起一片晴天,還不忘匯聚希望、傳遞溫暖,為更多人托舉“易碎”人生。

7月28日晚,歐光先與丈夫結束工作回到家,顧不得擦掉身上的汗水,立即掏出手機,給遠在貴州的女兒打去了視頻電話。

“星羽,最近沒有哪裡不舒服吧?”屏幕亮起,母女情深瞬間跨越千山萬水,歐光先字字句句間盡是對女兒的挂念與關懷。鏡頭另一端,女兒星羽也笑盈盈地跟父母溫情對話。

歐光先和女兒視頻對話。鄧浩 攝

歐光先和女兒視頻對話。鄧浩 攝

這是女兒星羽與歐光先分離的第二年。盡管相隔千裡,歐光先卻比任何時候都感到安心——女兒終於可以嘗試獨立生活了。

2002年,星羽出生僅一年就被確診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身體“一碰就碎”。在經歷40余次骨折骨裂、20余次手術后,星羽的腿部關節嚴重鼓包變形,雙腿“落差”10多厘米,但她已能夠獨立行走並進行簡單的生活自理,迎來生命中新的轉機。

這一“轉機”並非偶然,是母親歐光先傾其所有、不遺余力地付出換來的。在那些漫長的日子裡,她用愛與力量托舉著“易碎”的女兒,為她筑就了一個堅不可摧的港灣。

全家福。

全家福。

托舉——她在等一個奇跡

2000年,歐光先經人介紹,從貴州瓮安縣遠嫁到江津雙福,婚后生活和睦幸福,女兒的出生更為這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增添了無限喜悅。

然而,新生命的降生,卻變成了一次生命的磨礪。

“那時星羽隻有一歲兩個月大,一個月摔倒兩三次,次次骨折。”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歐光先的聲音止不住地顫抖,“小小的身體打上堅硬的石膏,娃兒難受得整晚整晚地哭,不讓抱也沒法動,隻有哭累了才能睡著。”

一個月后,小星羽骨折痊愈了。可醫生告訴歐光先,她的女兒被確診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也就是俗稱的“脆骨症”,無法治愈,隨著病情發展,全身骨骼會出現經常性斷裂,導致行動不便、發育困難,最終的結局就是癱瘓。

歐光先夫婦感覺天都要塌了。“真的想不通,大人骨折一次都受不了,我的孩子卻要一次次地承受……”小星羽還不知愁滋味,不痛的時候會沖著歐光先甜甜地笑,每每這時,她都心痛得難以自抑。但為了女兒,歐光先沒有時間悲傷,只能振作起來:“我生的娃,一定要救,一定要讓她活下去!不管將來怎麼樣,我來保護她!”

丈夫的支持給了歐光先莫大的勇氣。歐光先辭職在家全心照顧女兒,家庭日常開銷則靠丈夫打零工掙錢維持。日子很苦,但夫妻二人從未因孩子生病而互相埋怨,在無數個日夜裡彼此支撐、彼此安慰,一起守護女兒。

“既然我們這裡治不好這個病,就帶她去外省的大醫院看。”歐光先始終對治愈女兒的病抱有希望,在重慶各大醫院看診無果后,她毅然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全國求醫之路。

那段時間,只要打聽到對女兒病情有用的消息,歐光先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義無反顧背著女兒前往。為節省開支,歐光先一家每次都坐綠皮火車,吃方便面。為了護好小星羽不被磕碰,夫妻二人形成一堵人牆,一人平托著孩子,一人則擋在前面做護盾。有時一托就是七八個小時,胳膊再累也不敢亂動,一天下來腫得老高。

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挂號也成了難題。“好幾次沒挂上專家號,我就哭著求醫生、護士讓我們加號看病。”歐光先眼淚簌簌地流,“為了女兒,只能沒皮沒臉了。”

2002年至2007年間,歐光先夫婦帶著女兒輾轉於北京、上海、西安、四川等地各大醫院30余次,行程12萬公裡,花費20余萬元,負債累累,也沒迎來一絲轉機,等來的只是醫生那句:“做好心理准備,這個病根本治不好。”

“既然奇跡不會發生,那我就盡全力照顧好她的每一天,讓她開心。”歐光先不得不面對現實。從那以后,她寸步不離地守在女兒身邊。

守護——“天塌下來我頂著”

別的孩子摔一跤,頂多是摔疼了哭兩聲,而小星羽摔了就是一次危及生命的重創。

“不敢去人多的地方,也不能去幼兒園,每天坐在院壩裡看村裡的娃兒上學放學、嬉戲打鬧,是她最開心的時候。”歐光先將女兒的心思看在眼裡。幸運的是,在雙福街道破石社區工作人員協調幫助下,小星羽7歲時順利入讀小學,終於圓了“上學夢”。

求學路上,歐光先成為了女兒堅實的“守護者”。

早晨,歐光先小心翼翼地用布帶將女兒牢牢捆綁在自己的后背上,然后騎著自行車,緩緩駛向學校。到了學校,歐光先把女兒背上二樓的教室安置好才回家。

“上學路上有一段機耕道,路窄又有坡度,經常會遇到摩托車突然變道轉彎,好幾次都差點撞車。”歐光先說,家離學校不過三公裡,但卻讓她膽戰心驚。她害怕女兒摔下車受傷,此后經過那段路時,她只能推著車走。

歐光先在喂雞鴨。鄧浩 攝

歐光先在喂雞鴨。鄧浩 攝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論刮風下雨、嚴寒酷暑,只要女兒沒有骨折住院,歐光先單薄的后背和那輛老式自行車總會帶著星羽准時出現在學校。這期間,布帶換了一根又一根,她更是背著女兒踩過了9萬個台階。

小星羽也很爭氣,她格外珍惜學習機會和校園生活,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命運並未眷顧積極面對苦難的一家人。星羽初二那年在放學路上突遇車禍,造成雙腿粉碎性骨折。對於年收入僅兩萬余元的歐光先一家來說,這場車禍幾乎讓他們的生活陷入谷底。

多年的操勞與透支,也如同一把無形的刻刀,在歐光先的身體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她的身體逐漸亮起“紅燈”:乳腺腫瘤、子宮肌瘤、眼胬肉……為了把錢都留給女兒治病,她一直接受最基礎的治療,硬生生扛到現在。

陪伴小星羽在醫院治療的日子裡,歐光先一邊流淚一邊向親友借錢,東拼西湊才湊齊了治療費用。兩年多的治療不但中斷了星羽的求學路,也再次擊碎了這個女孩對生活的熱情和渴望。

“星羽小時候很自卑,她怕被人嘲笑,甚至不願意出門。”歐光先說,隨著年齡增長,女兒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特別”,擔心自己成為家人的累贅。

在病房裡,星羽小聲地問媽媽:“我這個樣子,您會嫌棄嗎?”“怎麼會,你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心疼你都來不及。你開心,媽媽才開心。”歐光先溫柔地回答。

這場車禍,讓小星羽的雙腿被打上了4顆鋼釘,疼痛和不適讓她難以忍受,時常生氣抱怨、不吃不喝。此時,歐光先就一遍一遍地對她說:“媽媽不會放棄你,天塌下來我頂到。你也必須堅強,不能放棄自己!”

二十多年來,歐光先堅持每天給女兒做按摩康復,阻止她的腿部肌肉萎縮。星羽成年后,病情不僅沒有惡化導致癱瘓,更奇跡般地能夠獨立行走十多分鐘。星羽也沒有辜負母親的辛苦,她一遍一遍地嘗試洗臉、穿衣等生活自理活動,並且自學素描,臥室裡那滿牆的畫作便是她努力的印証。

星羽,終於迎來了獨立生活的新希望!

聚愛——點點微光照亮前路

從未謀面在北京打拼的老鄉匿名寄來的善款,求醫路上素不相識的大哥大姐的一次指路之舉,左鄰右舍的熱心幫襯,家人的傾囊支持……這些點滴善意與溫暖,讓歐光先始終銘記、感恩。

“自己淋過雨,也希望為別人撐起一把傘。”隨著女兒病情穩定和家庭經濟狀況逐漸好轉,歐光先決定將這份來自四面八方的愛與力量傳遞下去。

2018年,歐光先有了“新身份”——“搭把手”愛心姊妹群“群主”。

團隊剛成立不久,歐光先偶然了解到,一位年僅25歲的女孩悅悅(化名)結婚不久便被診斷為乳腺癌,生活一下陷入了無盡的恐懼和絕望之中。

“人,最怕精神垮了!”歐光先立即上門看望女孩,更以自己的經歷開導女孩。自那以后,悅悅的情況始終牽動著歐光先的心。只要有空,歐光先就打電話詢問她的病情,和她拉拉家常,鼓勵她不要放棄,勇敢戰勝病魔。

久而久之,悅悅漸漸找回了勇氣,面對一次次化療、放療、手術,她始終樂觀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每當感到痛苦和絕望時,她也會首先想到歐光先這位“知心姐姐”,向她傾訴,尋求一點慰藉。

“歐姐,我可以加入你們嗎?我也想做點力所能及的事。”追隨歐光先的腳步,悅悅如願加入了愛心姊妹群,治病之余參加志願服務活動,幫助和她一樣身處困境的人。

歐光先(右二)和團隊成員慰問幫助困難群眾。鄧浩 攝

歐光先(右二)和團隊成員慰問幫助困難群眾。鄧浩 攝

“命運有時候真的很殘酷。”歐光先說,盡管悅悅拼盡了全力,病情還是不斷惡化,最終離開了世界。

悅悅去世后,作為貨車司機的丈夫接過了妻子的“愛心接力棒”,他用自己的貨車,免費為那些曾經給予他們幫助的人以及遭遇困難的人們拉貨,在車輪的轉動中傳遞著人間溫情。

一個個需要幫助的特殊家庭、一條條幫扶呵護之路、一次次小而暖心的溫情善舉、一聲聲發自內心的感謝和感激,都時刻縈繞在歐光先及團隊成員的腦海中。

如今,愛心姊妹群已發展壯大至60余人,他們中有工人、農民、教師、社區工作人員……大家用愛“筑”力、用心呵護,已開展愛心幫扶100余次,關愛群眾80余人,捐款捐物7萬余元。

以愛為光,以善為引。歐光先二十載全心照顧“瓷娃娃”女兒,不僅托舉起女兒的“易碎”人生,還和愛心團隊一起,為更多“易碎”的生命和心靈帶去慰藉。無論風雨如何變換,她那份由愛而生的力量都將繼續前行,如同永不熄滅的火焰,溫暖著她的人生,也激勵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通訊員 阮瑞雪 鄧浩 王笑伊 江津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