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

豐都:水利建設加速度織密水網護民生

2025年08月07日14:34 |
小字號

在長江之畔的重慶市豐都縣,一幅“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利畫卷正徐徐展開。近年來,該縣深入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重點項目為牽引,推動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生態治理水平、城鄉供水保障能力全面躍升,縣域水網體系日趨完善。

“近三年,全縣完成水利投資50億元,年均水利投資增速達133.3%,穩居重慶各區縣首位。”豐都縣水利局局長陳明武的話語中透著自豪。這組亮眼數據的背后,是豐都水利建設的加速度,更是當地以水為脈賦能發展的戰略定力。

水源工程破局:破解山區“水分布”難題

在豐都縣栗子鄉,去年剛竣工驗收的呂家溝水庫正發揮著“解渴”作用。這座總庫容31.6萬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庫,如同鑲嵌在山間的一塊碧玉,不僅保障著場鎮幾千人的生產生活用水,還為周邊近2000畝農田實現了“旱澇保收”,年供水量達47萬立方米。

“豐都多山地,山高谷深導致水資源分布極不均衡。”呂家溝水庫項目負責人王龍變說,該水庫所在的龍河流域左岸次級支流拱背橋溝,曾因季節性缺水制約發展,水庫建成后,一舉破解了典型山區水資源空間失衡問題,為區域水利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這樣的水源工程在豐都並非個例。近年來,當地創新實施山區“長藤結瓜”水系連通工程、“稻香水網”骨干水網工程,通過串聯水庫、山坪塘、蓄水池,突破分水嶺物理阻隔,構建起“一庫連百塘串千池”的互聯互通格局。

“一個個水源工程落地開花,讓我們逐步補齊了蓄水短板。”陳明武說,目前全縣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112座,山坪塘、水池9700余座,工程性、季節性缺水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水資源承載力與供給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生態治理升級: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老鄉們注意嘍,牛群不能到河溝兩岸放牧,農藥噴霧器別在河裡清洗,保護水源人人有責!”在豐都的河道旁,巡河人的喊話聲時常回蕩。這是當地落實“以河長制促進河長治”的生動縮影,更是守護長江生態的具體實踐。

為筑牢水生態防線,豐都縣持續推進龍河、包鸞河市級幸福河湖建設,創新推行“河長+檢察長”機制,設立派駐河長辦聯絡檢察室,實現法律監督與行政執法無縫銜接。數字賦能更讓治理效能倍增——智慧河長綜合信息平台聯通232條河流、913段河段、112座水庫等前端數據,無人機、無人船組成的“水陸空”巡查隊,讓河道管護實現“無死角”。

截至目前,豐都縣已累計投入4.8億元用於重要節點生態修復,開展龍河、暨龍河等河道綜合治理,恢復植被595畝,新造林1300畝,治理水土流失18.44平方公裡,修復河道堤岸18.48公裡。如今,長江豐都段及其支流穩定保持Ⅱ類水質,龍河作為全國首批示范河湖持續鞏固建設成果,包鸞河成功入選重慶市首批幸福河湖名錄,“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美景成為常態。

水源保護加碼:讓群眾喝上“放心水”

今年初,豐都縣政府印發《提升村鎮供水水質行動方案》,部署飲用水源保護、工程建設提升等“五大行動”,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鏈條保障飲水安全。

目前,全縣經核定的水源地共39個,包括原有的36個和新增的瓦沖子、曾家灣、英武3座水庫水源地。其中縣城飲用水源實行“雙保險”:主用水源為包鸞河流域上游的彈子台水庫,通過天然河道與隧洞自流取水﹔備用的梨子坪水庫為中型水庫,2017年下閘蓄水后,+成為縣城供水的“應急儲備庫”。

在水源地保護現場,一系列舉措彰顯力度:包鸞場以下6公裡河段完成清淤疏浚,削減污染負荷﹔包鸞鎮飛仙洞項目區實施水土保持工程,減少化肥農藥對流域的污染﹔農村水源地開展生態涵養修復、設置保護標志牌、定期水質檢測……高灘、鐵爐溝等水庫的水生態涵養項目,讓鄉村百姓也喝上了“生態水”。

“我們對全縣500立方米/天以上供水工程的水質檢測實驗室,全面開展常規9項指標檢測。”陳明武表示,從源頭到終端的全流程管控,為飲水安全筑起了堅實的技術屏障,讓每一位群眾都能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從水源工程建設到生態治理升級,從飲水安全保障到水網體系完善,豐都縣正以水利高質量發展賦能縣域經濟社會進步,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書寫著“水美豐都”的新篇章。(陶濤)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