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達到45.6%
重慶能源加快腳步“逐綠而行”

涪陵攀華集團屋頂光伏項目。(受訪者供圖)
今年以來,重慶不僅將能源保障能力提升至新高度,迎峰度夏電力供應充足,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更是達到45.6%,創歷史新高。
從以火力發電為主,到清潔能源幾乎扛起“半壁江山”,為何重慶能源加快腳步逐綠而行?
連日來,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疆電入渝工程等建成投用,重慶電網正式形成“一交一直”雙回特高壓格局。除了加速向外引進優質資源,重慶還千方百計強化內部支撐,在巴渝大地奏響“追光、馭風、御水、儲能”的綠色交響曲,讓綠電比例大幅提升。
巫山火電廠關停20多年后
風光年發電量達到6.8億度
在巫山海拔約1800米的山脊地帶,三峽能源重慶巫山大風口60兆瓦風電項目的8台大風車日夜不停地轉動,年發電量達1.1億度。
這些電量能夠滿足約6萬戶家庭1年的清潔用電需求,年節約標准燃煤4.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8.6萬噸,減排效益相當於種植450公頃闊葉林,或讓30萬輛燃油車停駛一年。
該項目與此前投用的青山頭風電場連成一片,在綿延的群山中構成一幅壯美的綠色能源畫卷。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巫山新能源裝機量累計超過57萬千瓦。
不過,多年以前,巫山的能源建設卻是另外一番場景。
7月24日,記者驅車來到巫山縣三溪鄉,在一條山路旁,“田家煤礦”幾個大字赫然出現在一棟大樓上方。在大樓周圍,整齊排列著幾棟貼著銀白色瓷磚的職工公寓樓。
“你看,這一片樓雖然已經荒廢,但是建筑風格依舊大氣,建設規模現在在三溪鄉也很少見。”時任三溪鄉黨委相關負責人回憶,那時候,在三溪鄉排隊拉煤的大貨車要綿延好幾公裡。
“過去,巫山沒有大產業,經濟支柱主要是煤礦。”該負責人介紹,頂峰時期,全縣原煤年產量超過300萬噸,其中,三溪鄉原煤年產量高峰時可達104萬噸,佔全縣三分之一。
隨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深入人心,2005年起,巫山的煤礦陸續關閉。
隨著煤礦的關停,幾十公裡外的巫山縣城中,年發電量約5000萬度的巫山火力發電廠也在2004年宣布停運。這不僅讓巫山縣少了數千萬元的電力產值,更讓彼時本就捉襟見肘的重慶電網雪上加霜。
而開發風光電力,對巫山而言,恰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重慶的風光資源主要集中在渝東北地區,其中又以巫山等地最優。巫山日照平均小時數1100小時,風速可達6米/秒以上,風能全年可利用小時數在1900小時左右。
為此,近年來,巫山陸續建成青山頭風電場項目、紅椿風電場項目、大風口風電場項目等6個風光電項目,實現年發電量約6.8億度,產值3.4億元左右。
事實上,想要將呼嘯的山風轉化為清潔能源,對於巫山來說並非易事。就拿巫山大風口風電場項目來說,僅僅是運送風車葉片,就堪稱超級大工程:一片風葉長達93米、重26噸,從江蘇連雲港出發,途經5個省份跨越1200公裡,才能抵達巫山之巔。其中,從巫山腳下至山頂的20公裡“天路”運輸,注定是一場人與自然的博弈。
例如,在三合鋪,每通過一次彎道都需要阻斷國道,動用2台裝載機、1台吊車,耗時3小時鋪設臨時鋼橋“渡劫”﹔在坡度20度的“Z”形彎道,傳統運輸車束手無策,為此,運輸團隊啟用特種舉升車上演驚險的“倒車攀岩”。
突破天路運輸的“刀尖起舞”后,葉片吊裝又迎來“雲端穿針”。在巫山變幻莫測的雲海中,建設者們必須在110米高空對葉片進行超高精度安裝。93米葉片與輪轂的對接誤差必須小於2毫米,相當於在百米高空將兩根發絲精准對齊。
眼下,巫山追風逐日的步伐不曾停歇,按照計劃,到“十五五”末,全縣風光水蓄清潔能源總裝機容量達到300萬千瓦,加速建設成為百億級三峽庫區清潔能源基地。
2億平方米屋頂見縫插針
重慶光伏發電量達11.3億度
7月22日,涪陵攀華集團廠區房頂之上,成千上萬塊光伏面板整齊排列。
這裡是重慶目前最大的工商業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攀華集團屋頂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達50.2兆瓦,年發電量可達4000萬度,相當於每年種植了172萬棵樹、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萬噸。
“攀華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薄板生產企業,年用電量在4.8億度左右,電費約3.5億元。”作為光伏項目投資方,四川愛眾綜合能源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可解決企業約10%的用電量。
攀華集團屋頂光伏項目,只是重慶發展光伏項目的冰山一角。
雖然重慶太陽能可開發量不算充裕,但重慶“見縫插針”,充分發揮城鄉建筑屋頂面積超2億平方米的優勢,在2024年5月啟動“百萬千瓦屋頂分布式光伏”建設行動。其中,涪陵作為重慶工業大區,敏銳把握政策趨勢,大力推動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截至今年6月,全區累計並網光伏發電項目2155戶(全市最多,佔全市並網戶數的10.3%)、並網裝機容量18.93萬千瓦(居全市第二)。
此外,在渝北,長安汽車渝北工廠建設20兆瓦光伏車棚,年發電量2200萬度,覆蓋廠區30%用電需求,年節省電費超1200萬元,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
在兩江新區,京東方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4.65萬千瓦,截至2025年2月,累計向京東方輸送清潔電量6920.7萬度,每年直接為企業節省電費約1955萬元。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11.3億度、增長259.1%,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2萬噸,相當於植樹造林0.68萬公頃,成為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路徑。
建設儲能電站“削峰填谷”
火電廠發電量預計減少10%
7月30日,山城烈日當空、熱浪翻滾,重慶電網迎來用電高峰。當晚,合川雙槐新型儲能電站放電44.2萬度,有效保障區域電網負荷平衡。
在這座儲能電站不到一公裡之外,就是國家電投重慶合川發電有限公司(雙槐電廠),全市九大主力火電廠之一。
“雙槐電廠已經建成投用21年,2024年發電量達到98億度,創下歷史最高紀錄。”雙槐電廠副總經理周雲告訴記者。
“不過,就在今年,電力供應形勢卻發生變化,雙槐電廠年預計發電量或將比去年減少約10%,未來或許還將持續走低。”周雲透露。
這是為何?原來,隨著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疆電入渝”工程等建成投用,重慶電力供應保証能力持續增強。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下,火電由傳統發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雙重角色轉換。
“在‘雙碳’背景下,火電與近乎‘零燃料成本’與‘零碳成本’的風光電相比,度電成本高一毛左右。”周雲介紹。
作為重慶夏季供電的主力軍之一,雙槐電廠綠色轉型的壓力日漸加大。
為此,雙槐電廠多措並舉,打出建設雙槐熱電聯產循環經濟產業園、摻燒油基岩屑(開採頁岩氣產生的固廢物)等一系列降本增效、綠色轉型的組合拳。其中,建設儲能電站是關鍵一招。
據介紹,重慶電力保障較為充足,但“疆電”“川電”等外電大多是風光電、水電,受季節、天氣以及晝夜更替的影響大。如何把這些轉瞬即逝的綠色電力儲存起來,以“削峰填谷”的方式最大限度提升重慶消納可再生能源水平,成為關鍵。
為此,2023年,雙槐電廠僅用88天就建成目前西南地區單體容量最大的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最大可儲滿48萬度電,能同時滿足28萬戶居民高峰時段用電需求。
雙槐新型儲能電站只是重慶加速提升綠電佔比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電網側儲能裝機規模達140萬千瓦/280萬千瓦時,為全市新增電力頂峰能力140萬千瓦、網內移峰填谷能力280萬千瓦,相當於新建了一個大型火電站。
特別是,依托項目建設,有效帶動了市內新型儲能裝備產業鏈發展,海辰儲能、厚生薄膜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落地,以銅梁區、兩江新區為代表構建的新型儲能特色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完備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按照規劃,到2027年、2030年,重慶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分別達到220萬千瓦、300萬千瓦,其中電網側儲能分別達到200萬千瓦、270萬千瓦,形成2000億元級新型儲能產業集群。(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數讀·重慶綠色能源>>>
2024年——
●重慶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量達11.3億度
●增長259.1%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2萬噸
●相當於植樹造林0.68萬公頃
截至2024年底——
●全市電網側儲能裝機規模達140萬千瓦/280萬千瓦時
到2030年——
●重慶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將達到300萬千瓦
●形成2000億元級新型儲能產業集群
數據來源:市能源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今年上半年重慶機場國際旅客吞吐量超百萬人次
- 人民網重慶8月5日電 (陳琦、劉敏)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發布消息,今年上半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國際(地區)旅客吞吐量達105.98萬人次,同比增長36%。 據重慶邊檢總站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重慶邊檢總站查驗入出境外籍旅客33萬余人次,佔出入境旅客總量的三成,同比增長近1.4倍﹔享受免簽和過境免簽政策的入境外籍旅客近11.7萬人次,佔入境外國旅客總數七成。…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