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醫檢互認數字化改革惠及百姓

2025年08月31日08:25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位於沙坪壩區的重慶東華醫院智慧腫瘤放療中心,醫務人員通過智慧精准放療系統,為患者進行精准放射治療。(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位於沙坪壩區的重慶東華醫院智慧腫瘤放療中心,醫務人員通過智慧精准放療系統,為患者進行精准放射治療。(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孫凱芳/視覺重慶

數讀>>>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238家醫療機構直接接入“醫檢互認”應用平台。針對不具備接入條件的醫療機構,依托“渝快辦”,向全市2萬余家醫療機構開放查詢調閱渠道,實現患者檢查檢驗結果數據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間共享

●去年以來,我市數字化醫檢互認量達到141.57萬人次,直接為患者節約醫療費用3.07億元

●“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應用迭代至10事聯辦,辦理時長從80天壓減至5天

8月26日上午9點多鐘,重醫附二院骨科住院部,主任醫師梁凱路在電腦上調出徐強(化名)在秀山縣人民醫院照的右肩關節CT,並給出進一步治療建議。

重醫附二院的醫生能看到秀山縣人民醫院的檢查結果,得益於我市大力推行的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數字化改革。為啥要醫檢互認?怎麼互認?當天,記者在重醫附二院進行了體驗。

實施醫檢互認改革

建設“一朵雲”“一平台”“一應用”

“你看,除了右側肩胛骨骨折,關節內還有游離體。”梁凱路輕點鼠標,翻看起徐強的影像,遇到有疑問的地方,就將圖像放大四五倍,仔細觀察,隨后將結果告知徐強。

“你怎麼能看到秀山縣人民醫院照的CT呢?”徐強好奇地問。

“因為以前各個醫院的信息系統是不聯通的,我們看不到患者在外院的信息,現在實行了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數字化改革,方便了醫生和患者呀。”梁凱路告訴徐強。

“那為啥之前帶了紙質報告和膠片不認呢?”徐強追問。

“因為紙質報告和膠片不能完整呈現患者的病灶信息。”梁凱路繼續解釋,比如照一次CT,通常會有四五百張影像,但打印出來的膠片只能隨機選擇20多張,如果隻看膠片,醫生就看不到病灶的完整情況,可能就會要求患者重新做檢查。

重復檢查既增加患者負擔,又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讓群眾的就醫體驗感差、滿意度低,成為患者就醫的“痛點”。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市從去年10月起實施“以醫檢互認應用推動數字醫學影像服務改革”,並納入全市重點改革項目。為此,我市統一規劃設計建設了“一朵雲”“一平台”“一應用”。

所謂“一朵雲”,即市級醫學影像雲中心,將醫學檢查檢驗結果數據逐步匯聚在雲中心,打破“醫療信息孤島”。

“一平台”,即建立市醫學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互認平台,統一醫療機構信息系統改造接口路徑、標准化業務質控及互認規則等,醫生通過工作站可一鍵調閱其他醫療機構的檢查檢驗資料,以高清無損的方式實時查看原始檢查檢驗結果。

“一應用”,即“醫檢互認”應用,通過開放調閱渠道,實現市、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聯、互通、互認。

正因如此,徐強不用再重復照右肩關節CT,隻需要完善其他相關檢查就行了。“照CT要好幾百,這次真是節約了!”徐強說。

患者病情發生變化等

8種情形不列入互認范圍

“那我這次什麼檢查都不用做了嗎?”徐強撓撓頭。

“這倒不是。”梁凱路說,所謂互認,並不是對其他醫院的所有檢查全部接受、認可。對一些變化速度快的疾病,即使是在同一家醫院治療,幾天后仍然需要重新檢查。因為醫療工作有其復雜性和風險性,醫生要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進行判斷。

據了解,為保証醫療質量和安全,我市明確了可不列入互認范圍或不受互認限制的8種情形,比如,因病情變化,已有的檢查結果難以提供參考價值的﹔檢查結果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變化較快的﹔患者處於急診、急救等緊急狀態下的。

建立15個模型

對圖像質量進行實時全量質控

不同醫院的技術水平不同,如何保証檢查檢驗質量?

上午11點,記者來到位於重醫附二院的重慶市醫學影像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質控中心副主任、重醫附二院放射科主任何曉靜展示了該中心牽頭編制的《重慶市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項目技術操作指南(2023版)》。

“這本指南對醫學影像檢查項目互認標准進行了統一,覆蓋了診療中大部分常用、高頻、高值檢查項目。”何曉靜說,指南還詳細寫明了檢查體位設計、設備參數設計、影像評估標准、解剖結構顯示等內容。

目前,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項目已由原來的80項擴增至141項,臨床檢驗互認項目為81項。

“我們還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了15個模型,可以實現對全市醫學影像檢查圖像質量進行實時全量質控。”何曉靜現場進行了演示,隻見她點開重慶市醫學影像雲中心業務監管系統,打開質量控制板塊,隨機調閱了一醫療機構的胸部CT圖像,AI模型對圖像質量進行了評分。

“照理說,血管邊緣的銳利度很高,但這張CT片子顯示的血管邊緣比較模糊,所以得分並不高。”何曉靜說,他們會把情況反饋給該醫院,指導其進一步改進質量。

相關新聞>>>

重慶已有7個衛生健康數字應用上線推廣使用

8月29日,記者從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我市正加快腫瘤智控、好孕育、生物安全等應用建設,讓衛生健康變得更智慧。

“沒想到隻花了幾分鐘,就辦完了女兒出生后的戶口登記、社會保障卡申領等多個事項。”近日,剛“升級”的新手奶爸張偉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他原以為要跑多個部門辦理各種手續,沒想到動動手指就全部搞定了。

這正是“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應用帶來的便捷。據悉,“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是重慶首批“一件事一次辦”服務事項之一,由市衛生健康委牽頭聯合多個職能部門共同推進。通過數據共享、流程再造,該應用將原本分散在不同系統、需要多次跑腿的10個事項整合為一個場景、一次提交、一次辦結,真正實現了“零材料”申請、“零跑動”辦理。

該應用也是重慶推進數字健康建設的縮影。據介紹,截至去年底,重慶已有7個數字應用上線推廣使用,包括“醫檢互認”應用、“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應用等。

“為提升群眾在衛生健康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我們今年正在積極推動加快腫瘤智控、好孕育、生物安全等應用建設。”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說。

醫檢互認、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渝視救”視頻120報警系統……近年來,我市從群眾看病就醫的實際需求出發,大力推進數字健康建設,讓衛生健康變得更智慧,改善群眾就醫體驗,為全面構筑舒適便利普惠可及的高品質生活新圖景貢獻力量。

按照《重慶市數字健康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7年),到2027年,全市衛生健康數字化創新生態和產業體系將日益完善,構建起國內領先、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縱橫貫通、融跨協同、整體智治的數字健康體系,信息服務便民惠民程度達到較高水平。

“渝視救”視頻120系統

智慧急救為生命護航

“120嗎?有人出車禍了!”8月27日上午10時許,重慶市120指揮調度中心,接線員、主治醫師劉代利接到報警電話。

“您附近是不是有個輕軌站?”劉代利快速反應,在屏幕上找尋報警者所在的具體位置。

當天上午,記者在指揮調度中心體驗了智慧急救如何為生命護航。

准確定位 讓救護車快速抵達

電話接入時,是10點23分。“我正好路過這兒,看到一名騎摩托車的中年男子為避讓一輛貨車,摔倒在地。”報警者說,男子在地上翻了兩圈,然后就躺在地上不動了。出於好心,他立即上前查看,並撥打了120。

“傷者還有呼吸嗎?有意識嗎?”劉代利問。

報警者回復說傷者有意識,身上可能有多處受傷。“我是外地人,我也不知道這兒是哪,隻知道在渝北區,好像叫大竹林。”

“沒關系,我能看到你的大概位置,附近是不是有個輕軌站?”劉代利請報警者確認。在得到肯定回復后,劉代利輕點屏幕,馬上就顯示出距離該傷者最近的是兩江新區中醫院,就立即通知該醫院派車。

“過去,接線員就只能一點點查對傷者的位置,往往會耽誤不少時間。”劉代利說。

視頻指導 提升急救處理效率

“傷者膝蓋流了好多血,要不要處理下?可我怕弄傷他?”報警者說,看見傷者躺在地上,他想幫忙卻不知如何施救。

“你看一下,收到了我發來的短信嗎?點擊短信裡的鏈接,讓我看看具體情況。”報警者按照劉代利的要求點開鏈接后,劉代利面前的屏幕上就出現了視頻畫面。畫面中,躺在地上的男子膝蓋處血肉模糊,地上也有血跡。於是,劉代利讓報警者找一條毛巾或棉織物,按壓在膝蓋處。

報警者正好開了車,便在車上找出一件舊T恤,放在傷者膝蓋上。“稍微用點力,一直按著,直到救護車抵達現場。”劉代利繼續指導。幾分鐘后,救護車抵達,將傷者送到了醫院。

劉代利告訴記者,之所以能進行視頻指導,正是因為有“渝視救”視頻120系統。據了解,為了讓急救更“智慧”,近年來,我市上線了“渝視救”視頻120系統,並與傳統電話120調度系統進行技術融合,因此,市民可進行視頻報警,並得到醫生的遠程指導。

“別小看了這種情形下的急救,患者等待救護車到來這段時間常被稱為醫療空白期,如果能早期進行有效的急救處理,會大大提升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劉代利說。

上車即入院 救護車變“移動ICU”

劉代利說,當院前急救醫生接到患者上救護車的消息后,會以“一鍵報警”的方式通知急診部。途中,通過5G技術,救護車信息系統會實時將車上的監護數據、超聲檢查初步結果、車輛位置、預計到達時間等信息傳到醫院,急診部醫生根據相關數據作好搶救准備。各專科醫生提前就位,讓患者的救治“零等待”。

“救護車上還有呼吸機、監護儀、微量泵等ICU常用的監護治療設備,相當於一個‘移動ICU’。”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院前急救部副主任趙金川說,車內還配備攝像頭,院內專家可通過視頻,對車內患者進行遠程會診、急救指導。

“急救設備更加智慧,讓我們在與死神的賽跑也更有底氣,可更好地守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趙金川說。(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李珩)

(責編:陳易、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