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瞰山城·人民日報三農行

一粒米“串”起產業鏈

姜峰 王欣悅 黃亞輝
2025年09月29日09:37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豐收時節,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間。熊偉攝

豐收時節,收割機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間。熊偉攝

九月豐收季,金黃的稻谷是都梁大地上絕美的印記。

“2025年預計水稻收獲面積約43.8萬畝,產量23萬噸。”談及水稻,重慶市梁平區農業農村委副主任張強嘴角掩不住笑意,“水稻是梁平的‘金名片’,如今,這張‘金名片’已聚鏈成群,發展勢頭強勁。”

“有苗不愁長。”在張強看來,在“育秧-社會化服務-加工-品牌”產業集群裡,第一環的育秧尤為重要,“之前的育秧要在地裡培育好后再移栽,勞動力需求大且發芽率不高,后來梁平採用工廠育苗,發芽率能達到95%,但需要種植戶承擔每畝100元的費用,現在我們推廣智能直播,跳過育秧環節,直接播種,不僅發芽率高,還省人工、省育秧費。”

種植戶李英是智能直播技術的獲益者之一,她在梁平區鐵門鄉種植的500畝水稻即將迎來豐收。

李英查看水稻生長情況。張常偉攝

李英查看水稻生長情況。張常偉攝

“9月底的收割工作,我已經安排好了。”被大家稱為“新新農人”的李英說:“我一直在梁平城區經營餐廳,種地也就這幾年的事。”

“老板,你家的米飯不好吃,不香!”經營餐廳時,李英接到食客的反饋后心裡打了個結,“餐廳做不好米飯,這說不過去。”她一腳扎進田地,發誓要種出好吃、噴香的稻米。

種地難不難?李英坦言,難,也不難。難的是要把心思放在田地裡,什麼節點該做什麼工作要未雨綢繆﹔不難則是趕上了好時候,梁平精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能為種植全過程“保駕護航”。

“在種植過程中,我們通過‘種、肥、藥、機、技’全產業鏈配套,實現促控結合爭大穗、合理密植增主穗、套餐種植增粒數。”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鄧中介紹,他們還推出“全鏈條托管”服務模式——農戶隻需繳納服務費,團隊便能提供從耕、種、管、收、烘、銷的一條龍服務,甚至可為托管田購買保險並承諾最低產量。

鄧中在田間勞作。熊偉攝

鄧中在田間勞作。熊偉攝

“目前,我們在梁平區的服務面積有1萬多畝,助推當地的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0.56%。”鄧中介紹,團隊還服務重慶長壽、墊江、大足、雲陽等區縣,以及四川達州開江縣等地,常年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約3萬余畝,帶動川渝地區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達10萬畝以上。

有社會化服務支撐,收成不愁,但要把稻米從田地端上餐桌,還差精加工這一步。

梁平縣瑞豐米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黃亞輝攝

梁平縣瑞豐米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黃亞輝攝

轟隆隆,機器聲不停,梁平縣瑞豐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迎春正在巡視生產,進入工廠的稻谷經過去石、礱谷、除糙、碾米、拋光、色選等環節后打包裝車,將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我們的主打品牌是瑞豐香米和冷泉米。”李迎春介紹,“作為梁平稻米加工企業的‘領頭羊’,我們不斷革新工藝、升級裝備,在推出優質大米產品的同時,延伸產業鏈,開拓運輸、米制品加工等多項業態,助力‘梁平稻’品牌打造。”

“今年,梁平投入2000萬余元,實施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打造梁平大米品牌,重點在產業生態圖譜、產業大腦、精深加工能力、品牌營銷方面下功夫。稻谷加工轉化率達75%,稻谷產業全產業鏈產值40.8億元。”梁平區農業農村委質量品牌科科長張君介紹,目前全區已經形成“特級米、金牌米、優質米”組成的“金字塔”大米品牌矩陣,正積極研發米制品,做好稻米“后半篇文章”,擦亮“梁平稻”金字招牌。

(責編:劉政寧、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