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回收,低碳出行,少消耗一次性用品
环保新风尚 生活高质量
核心阅读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在重庆,一些小区自发在微信群里发布信息,推动旧物循环使用。在上海,宾馆不再主动提供“六小件”,越来越多客人表示配合,自带牙刷等生活用品。环保新风尚在悄然改变生活,让我们的环境越来越美。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7日 14 版)
微信群里吆喝一声,不用的家具送给小区有需要的邻居;上班距离不算远,不开车改骑车,锻炼身体又低碳;外出住宾馆,开始习惯自带“六小件”……曾几何时,绿色生活方式还是需要大力倡导的一种理念,而今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在日常消费、出行等方面的自觉选择。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逐步转变落后的生活风俗习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生活中的环保新风尚,正是当前我国公民环保素养提升、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的体现。这些新风尚,能带来哪些改变?如何引导更多人加入?
回收很流行,旧物新用
添置新物件,欢喜;处理旧家具,发愁。扔了可惜,不扔又没地儿放。怎么办?今年,重庆渝北区龙山街道溪岸上品小区居民感受到了一些变化。
“一位邻居要处理布艺沙发,有需要的业主可以联系。”重庆渝北区龙山街道溪岸上品小区居民吴乐琴掏出手机,业主微信群里有沙发的照片,下面留言挺热闹。不仅沙发,微信群里已经处理过不下10单大件:床垫、桌子、衣柜等。
“这家多的,那家可能就缺,我们干脆在微信群里吆喝几声,互通有无。”物业工作人员王元兮说。
“小件旧物,也这样吆喝吗?”记者好奇地问。“小件回收呗!走,我带你看。”吴乐琴揣起手机,从家里取了一袋事先整理好的旧衣服,来到小区“尘归”环保基地,交给工作人员检查,叠放好,分门别类地放在桌子上。
不一会儿,又有几个居民拿着衣服、鞋子进来,挑了桌上的物件走。“这些旧物,谁需要就可以拿走。”吴乐琴解释道。细细一看,小区居民带来的大包小包,除了衣服,还有桌布、玩具、旧木板等。吴乐琴转了一圈,相中一个旧的购物袋。
作为“尘归”环保基地的负责人,张正明对旧物利用颇有心得。仔细一打量,塑料瓶扎的长条凳,旧木板钉的摇摇椅,乒乓球台改的大课桌……环保基地里,满眼是旧物,但处处有新意。
环保基地不仅是旧物回收平台,也是绿色生活小课堂。课上讲些啥?旧物回收,垃圾分类,堆肥制作……如今,吴乐琴已是这里的“资深学员”,“尘归”环保基地也成了小区居民最爱来的地方。
戴上顶针,拿出剪刀,踩两下缝纫机,只一会儿工夫,在阿姨们巧手下,没人要的破雨伞、旧桌布,穿不了的衣服,就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购物袋。小区内部消化不了的旧物,物业公司统一设置回收点。
小区更整洁了。“2019年全年清运费还比不上2018年最后那几个月多。”王元兮说。更重要的是,居民的习惯有了变化,环保成为新风尚。“不必要的东西买得比原来少了。”吴乐琴说,“现在出门住宾馆,我都要自带牙具。”吴乐琴还学会了用厨余垃圾做堆肥,在自家的阳台上种起了盆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