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健康>>医视界

用“心”扫描生命 从黑白影像中“抽丝剥茧”寻找病灶

2021年09月08日10:52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9月8日电 熟练操作设备,精准处理影像,细致入微看片。郑青松经常需要从多变的影像片中,帮助患者挖出疾病的根源。他虽然不直接给患者治病,但是作为临床医学的“千里眼”,借助仪器在复杂的人体里寻找病灶,给临床医生提供治疗依据。

  作为江津区中心医院的一名放射科医生,从医18年来,郑青松潜心钻研影像,力求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提供更好的意见。因为报告不是给患者看的,而是给临床医生看的,这样才能给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郑青松正在仔细查看影像。刘林杰摄

  日均阅片上百 他用匠心扫描生命

  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放射科医生而不是临床医生?在郑青松看来,成为一名放射科医生同样可以为治病救人,“我觉得放射科的工作是诊疗的第一关口,更直观些。”

  在大众认知中,放射科医生向来清闲,常常被人们称为“拍片子的”。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CT、核磁共振(MRI)等大型放射诊断设备的出现,使放射科医师有了自己的“诊断利器”,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认可,在临床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放射科影像检查诊断可以说是临床医师的“千里眼”,是临床治疗和手术离不开的“路标”。

  郑青松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在诊室外,众多患者排队等着拍片、拿报告,因此郑青松和他的同事们一刻也不得闲。除此以外,他们还要在远程平台上接收来自乡镇卫生院发来的影像图片,为那些无法来院的患者评估影像情况。

  “目前有28个镇可以通过这个远程平台把他们的片子发过来,一般每天都有500多个片子要看。”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看完片子,避免患者等待,郑青松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经常在晚上7、8点才能够下班,倘若遇到情况复杂的,还需要三、四个医生一起讨论。

  在郑青松的印象里,曾有一名病人让他记忆深刻。

  “那名病人来的时候是左下腹疼痛,我们通过影像和临床医生的诊断怀疑是肠炎或者肠道疾病。但是CT和核磁共振没有发现肠道有任何疾病。”这一现象让郑青松和临床医生困惑不解。为了尽快厘清病因,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们进行了会诊,结合病人的具体症状,他们发现原来这是一个异位阑尾。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的阑尾都长在右下腹的盲肠上,但是这名病人的阑尾却长在了左边。

  找到了病因所在后,病人终于得到了救治。“病人生病了就要治疗,即使是不常见的,我们也要诊断清楚。”

  下乡驻点 他用仁心关爱患者

  治病救人并非只能在医院完成。“每当看见因病致贫的患者来到医院就医时,我总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但在放射岗位上,我只能查看病状。”当得知医院要选派专职扶贫干部前往大垭村开展工作时,郑青松毫不犹豫地申请报名。

  在大垭村,郑青松负责了5户家庭,其中一户有一位八十余岁的潘姓老人,两个儿子长期在外打工,老人自己心脏功能不好,经常腰腿疼痛,血压也有点高,还有一些慢性疾病,见状,郑青松主动担起了照顾老人的担子。

  一天半夜,郑青松突然接到了老人打来的电话,原来老人的腿又开始疼了,因为实在是疼得受不了了只好给郑青松打电话求助。但由于天色已晚,没有车子从老人所在的村里出来,郑青松立马坐车前往老家中。

  在长期的照顾下,郑青松知道老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因为腿麻,潘老爷子完全无法自己走路,只能由郑青松背着把老人送到车上,再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直到现在,即使郑青松已经离开了大垭村,但那位潘姓老人还是会经常给他打电话表示感谢,“我说那个是应该的。我们作为一个医生,能够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到一个病人,我心里其实就非常的满足了。”

  自2003年毕业来到江津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工作后,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的工作职责,郑青松特地选择一张人体大脑的主要血管解剖图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

  “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医疗事业,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路走来,郑青松获得了多项荣誉:2021年江津区“优秀医师”、江津区中心医院2019年度“先进个人”、2017-2019年度考核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等次,被江津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给予记功。

  在郑青松看来,从医的道路就好比爬山,风景好的地方永远在上面,只有坚持走下去,才越有成就感。虽然医生这个职业需要承受极高的压力,但如果没有热爱之情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所以既然选择了,就必须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陈琦、刘林杰)

(责编:陈易、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