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头图

梁平草把龙:稻草扎成的“非遗” 舞了上千年

2021年09月20日09:03 | 来源:重庆晨报网
小字号

草把龙已演变成民俗娱乐活动。

丰收节表演草把龙。

丰收节表演草把龙。

  现在正是丰收的季节,稻田里一片金黄。

  稻浪中央的舞台上,一条以稻草编制的草把龙,在鼓点声中昂头游走。健硕的壮汉相互配合,龙身时而似飞冲云端,时而俯冲蜿蜒腾挪,神态活灵活现。

  这就是梁平庆丰收的标志性民俗节目——草把龙表演。

  掌控龙头的舞师贺志灿,是这项市级非遗项目的传人。每逢大型表演,他都要亲自登台,以娴熟的技术舞出龙头的气魄。

  “龙头一定要高高在上,决不能低下头。”贺志灿说,将草把龙舞活要讲究精气神,“精力拿出来,气魄舞出来,神态才能活起来!”

  川东第一大坝子——梁平坝子,素有“巴蜀粮仓”的美誉。而草把龙的起源,正是千年农耕文化的产物。

  舞草把龙习俗的起源地在梁平礼让,是干旱时民间祈雨仪式的重要活动。在那个年代,种植水稻要靠天吃饭,最企盼的就是风调雨顺,若遇天旱必舞龙祈雨。

  在广袤的大地上,草把龙舞了一年又一年,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出独特厚重的文化韵味。2009年,礼让草把龙习俗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贺志灿是这项非遗的传人,10岁时就被舞龙的气势所震撼。长大后,他拜师学艺,不仅掌握了舞龙技术精髓,还学会了草把龙的扎制技艺。

  “草把龙表演形式多样,有顺盘龙、反盘龙、龙咬尾、八字形、排山倒海等。”贺志灿说,舞动时,龙头必须保持高高在上,绝不能低头,龙尾要与龙头交相辉映,始终摇头摆尾。

  舞时锣鼓齐鸣,唢呐高奏,鞭炮震耳,烟雾、水气形成梦幻情景,让人流连忘返。龙到之处,围观者泼水,舞师一身透湿,畅快淋漓,趣味无穷。

  舞师由控制龙头、龙身、龙尾、龙珠的11人组成,均赤膊上阵。舞龙时,顶着龙身的竹竿需灵活掌控,对舞师臂膀的力量要求比较高,“严格训练后才能表演得流畅自然。”

  草把龙的扎制颇有一些讲究:整条龙全由稻草捆扎而成,一根根稻草串联,尤其是龙头和龙尾,全用稻草做骨架方能栩栩如生。

  常见的草把龙有9节、11节、13节、15节不等,除龙头龙尾外每一节的直径都在30厘米至50厘米左右,长度在40厘米至60厘米左右,每一节用四根等距麻绳相连,每节之间的中心间距为六尺,龙头和第二节中心间距为七尺。

  “前年丰收节,草把龙扎得最大,成功申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说起这段故事,贺志灿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这条“巨龙”蜿蜒在山丘上,与另一条龙傲立对望。整条草把龙共111节,实测总长为203.19米,龙头高度为3.11米,龙身直径为1.68米,由126名工人耗时58天扎制而成。

  今年52岁的贺志灿,仍保持着对草把龙的热爱。为了让草把龙习俗更好地传承下去,他成立了草把龙传承基地,为这项非遗培养接班人。“这对别人来,这是非遗,可对我来说,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会一直守护着它。”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