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政务

关注食品安全系列报道②

标注分装、提示临期 食品“身份”让舌尖更安全

2021年10月11日15:49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执法人员发现未标注信息的分装罐。施懿摄

  人民网重庆10月11日电 “网友爆料:重庆某景区所谓的鲜榨果汁是快烂的橙子加勾兑的橙汁”……看着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短视频,刚买了一杯网红饮品的李欣(化名)并未面露难色,“因为经常看见有执法人员在附近餐饮店检查。”

  “该视频及评论中并未明确景区的名称、地址或相关经营主体信息,给查证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我们已将该视频转发至各区县局并要求加强风险预警工作。”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市场监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从近期被曝光、处罚的食品安全案件中可以看出,重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一直未曾松懈,且下沉到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端,全面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执法人员检查冷冻食品。施懿摄

  明查:分装罐里的食材身份

  近日,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在对奥陶纪景区内的食品售卖商铺进行突击检查工作中,发现部分餐饮商家后厨对食材储存的分装罐未作任何信息标注。

  “你这不是原装的罐子吧?里面是面粉?使用多久了……”面对执法人员的种种疑问,一家面食店的老板坦言在大批量进购某类食材后会按分量进行分装储存,“但的确忽略了在分装罐上进行信息标注。”

  执法人员在现场随即对该餐饮店负责人提出要求,立即对分装罐内储存的食品在新包装上标注相关信息(如品类、保质期等),并保存好该食品的进货票证及原包装证明以供查验。

  分装罐上的食品信息到底有多重要,市市场监管局餐饮处相关工作人员对此用“身份证”打了个比方,并解释用非原装容器收纳配料可能造成商标与产品不匹配等问题,导致无法及时掌握储存食品的保质期、生产厂商、成分表等信息。该名工作人员说:“所以我们会要求商家在自行散装的食品贮存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使用期限等内容,并建立严格的记录制度来保证不存放和使用超期食品或原料,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做到亮明‘身份’、有据可查。”

  暗访:货架上的临期食品

  为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万盛经开区市场监管局自今年中秋节起,持续开展执法人员便衣暗访检查工作,通过“四个一+政企三融合”多举措保障辖区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这个自热饭保质期就剩下一天了,怎么没个提示呢?”闻讯有人投诉,售货员翻看食品保质期后赶紧回应:“哎呀,可能没注意,马上给你换一盒。”这一幕发生在国庆期间,执法人员便衣暗访的当地一家超市现场。

  正在超市里选购商品的市民见到这一幕也将手中的食品包装袋翻过来仔细查看,发现保质期还有不到一个月便立即放回了货架。

  “醒目提示是指设置一个临期食品区域,让消费者在购买前就能注意到。”执法人员表明身份后随即对超市内食品全面排查,发现存在部分临期商品后向商家提出建议,对即将到保质期的食品进行集中陈列,并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方便消费者及时判断食品是否已经快过期,以便购买后及时食用,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严格来说,商家销售临期食品的行为并未构成违法。”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所以要求商家对临期食品分区提醒,也是亮明食品身份,保证舌尖安全的有力举措之一。”

  成效:多措并举守护安全底线

  据了解,为确保食品经营者能够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市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突出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品种,采取提前召开全市餐饮监管工作视频会、指导督促各区县局加强节日期间进口冷链食品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制作节日期间餐饮环节食品安全风险提示、开展以案示警督促餐饮单位从严管理好每个餐饮从业人员等措施,切实加强节日期间食品经营环节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

  截至10月6日,全市在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共出动执法人员10260人次、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3687家次、农贸市场1628家次,检查进口冷链食品经营单位1760家次、冻库1896家次、实施行政处罚6次。节日期间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胡虹、陈骅、施懿)

(责编:秦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