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排毒养颜——看重庆怎么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2021年12月28日07:38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永川凤桥河,冬至。

  斜阳微醺,河畔的水泥路上,村民三三两两沿河散步、闲话家常。

  “只要不落雨,就要沿着河走两转,跟城里人逛公园一样。”永川区宝峰镇龙凤桥村,75岁的村民邓世奇穿一身花布棉服,身影倒映在凤桥河水面。水面上,睡莲点点,间或有白鹭掠过,一派怡人的乡村田园风光。

  难以想象的是,曾经的凤桥河,是掩藏于杂草乱竹间的一条黑臭小河沟。河水臭不可闻,河岸泥泞难行。变化,源于重庆启动的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共确定了160条农村黑臭水体,并逐一整治。

  难点 凤桥河如何“排毒”

  探索 发动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凤桥河全长只有一公里多点,最宽处也不超过5米,发源于龙凤桥村台上村民小组,在宝峰镇登东场与登东河汇流入临江河,最终汇入长江。

  随着场镇建设加快,生活污水直排进入河沟,生活垃圾随意倾倒,上游农田种植面源污染加剧,凤桥河由清变浊,最终成为人见人厌的黑臭河沟。

  凤桥河的整治已迫在眉睫。2020年3月,凤桥河综合整治全面铺开。

  “采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永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唐廷刚介绍,就像给凤桥河进行一台“排毒”手术。

  可“手术”并不顺利。

  “鸭和鹅刚赶‘上岸’,转身就被村民偷偷放了出来。”宝峰镇不少人家散养家禽和生猪,镇河长办主任唐中超,就带着镇村干部“赶鸭子上岸”,为劝阻村民散养家禽,村镇干部挨家逐户,上门沟通,不厌其烦。

  “村民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是家常便饭。”唐中超说,除了晓之以理外,工作组更明白“行胜于言”。

  于是,村民看到挖掘机清理河底淤泥,镇村干部也拿着铁锹参与,一身黑臭;为了解决村民洗衣问题,建设了5个便民洗衣台,洗衣污水全部接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为了方便出行,沿河两侧修建了总长3公里多的水泥路……

  环境在改变,村民的想法也在转变,许多人也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曾经被劝阻的养殖户如今成了义务监督员,看到有人乱排污水会劝阻,见到河中有垃圾会主动打捞……

  “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或倾倒是农村黑臭水体产生的重要原因。”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江思睿表示,这与部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强有着一定的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当地群众的环保意识呢?

  江思睿认为,要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帮助农村群众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危害,引导人们形成绿色生态的生活习惯;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农村环境治理与农业农村工作相结合,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促进人们环保观念和环境意识的提升。

  难点 大肚子河有近百个排污口

  探索 改造管网彻底截污控源

  青石板、绿青苔,木板房、吊脚楼,黑瓦盖、一线天……江津区李市镇河坝街,曾是李市场镇的核心地段,商铺沿着大肚子河一字排开。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河坝街居民却苦不堪言。

  随着李市场镇扩建、人员大量聚居,加上污水管网配套滞后等原因,大量生活污水进入大肚子河,大量生活垃圾也被倾倒河中。

  “从新八字桥到老八字桥这100多米的河道两侧,就密密麻麻分布着近百个排污口。”李市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日积月累,大肚子河成了远近闻名的臭水沟。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水先治岸,治岸先截污。

  去年3月份,李市镇开始对大肚子河进行综合整治。

  在大肚子河沿岸老旧房子拆迁的同时,大肚子河污水管网工程建设也紧锣密鼓地推进,项目分三个工区同步施工。

  截至目前,大肚子河管网工程共建成一、二级主管网19.3公里,三级入户支管6公里,化粪池90座、检查井875座,清淤3.93万立方米。

  然而,要完全截断大肚子河的污染源却并不容易。

  “李市镇沿河建筑建成年代久远,大多数老街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管网要么老化,要么没有接入居民家中,污水直排小溪后流入长江,对水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双重污染。”重庆江津三峡水环境综合治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敏介绍,新建或改造雨污管网,是截断污染源、提升污水收集率的必要途径。

  江思睿介绍,造成黑臭水体的主要原因还是污染源的问题,不实现彻底的控源截污,黑臭水体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地方对场镇特别是老旧场镇的管网排查工作做得不深入,对雨污混流、管道破损、散户漏接等问题没有清理到位,导致一些污染源通过地下渗漏、雨水口混排、表面溢流等方式进入到水体,导致黑臭反弹。

  难点 水井大田水塘缺少补水源

  探索 污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长治久清

  不仅仅是小溪小河,在农村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重庆许多“水凼凼”也“旧貌换新颜”。

  垫江县沙坪镇建安社区水井大田水塘曾因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水体污染严重,塘中鱼类死亡,水体发黑发臭。

  今年7月,垫江通过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等方法对水井大田水塘进行整治。如今,水面面积2260平方米的水井大田水塘达到自然水体Ⅲ类水质。水塘周边还新建了人行步道,种植了花草,成了村民日常休闲的小公园。

  不过,由于水井大田水塘缺少补水源,如何保证其“长治久清”成为一个难题。

  “此前,生活污水是该水塘的主要污染源,却也是重要的补水源。”垫江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罗斗明介绍,在截污控源后,垫江引入临近的武安河河水置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水体缺少补水源的问题,“我们还将把截留的生活污水经污水厂处理后对水塘进行补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

  污水资源化利用,在涪陵已成为现实。

  为解决农村地区排污口数量多、覆盖范围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等问题,涪陵在农村生活污水日处理量较小、具备还土条件的农村居民点,推行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还土利用”模式。

  目前,涪陵已实施107个农村居民点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污水生态调控池9889立方米,总处理规模660立方米/天,投用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在此基础上,涪陵区初步建立起“化粪池出水—生态调控池—管网延伸至庄稼地—定期半自动化浇灌”模型,逐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将实现2520亩农田自动化灌溉。

  涪陵区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预计“生态化处理+还土利用”模式在涪陵全区推行后,涪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农户覆盖率将达93%,年节约灌溉水量约23万立方米,年节约氮磷肥用量130余吨。 记者 陈维灯

  新闻链接>>>

  今年重庆已完成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

  12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我市启动了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国家26条、市级1条),其中10个区县15条农村黑臭水体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市级重点民生项目。截至目前,全市2021年目标任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完成工程整治并进入长效巩固阶段。

  市生态环境局土壤处副处长江思睿介绍,2020年以来,全市共确定了160条农村黑臭水体。其中,面积较大,群众关注度高的80条纳入国家监管名单(总水域面积47万平方米,其中大于2000方米水体54条),另外80条纳入市级监管名单。

  为了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我市印发了《重庆市2021年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关于2021年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验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并在市级“以奖促治”资金中予以支持。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编制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汇编》,组织区县编制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组织专家对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进行帮扶指导,并委托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农村黑臭水体开展水质监测评估。

  江思睿表示,下一步,我市将组织相关区县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验收工作,完善相关档案资料,并对15条民生项目组织开展市级抽查,总结提炼经验模式,接受公众监督,在此基础上规划明年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目标任务。(记者 陈维灯)

(责编:盖纯、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打击非法医美 重庆卫健委曝光4起典型案例
  人民网重庆12月27日电 (陈琦)27日,来自重庆市卫健委消息,今年7月以来,全市多部门开展了为期半年的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计查处非法医疗美容、非法制售使用药品和医疗器械等案件162件。        为坚决打击非法医疗美容行为,切实规范医疗服务秩序,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公布了4个非法医疗美容违法典型案件。…
重庆3年内将提升60个轨道站步行便捷性
  人民网重庆12月27日电 (陈琦、刘敏)轨道车站和公交车站实现100米内换乘,市民步行前往轨道站步道系统将提升优化……27日,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消息,今年重庆中心城区105个轨道换乘公交站建设改造和16个轨道换乘首末站建设目标全面完成,实现轨道出入口100米内公交换乘设施全覆盖。同时,为进一步方便市民步行前往轨道站,通往30个轨道站点的步行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已全面动工。…
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揭牌 18个项目集中开工
  人民网重庆12月27日电 (刘政宁)12月27日上午,川渝高竹新区举行川渝高竹新区管理机构揭牌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重庆市渝北区委书记于会文、四川省广安市委书记张彤共同为川渝高竹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纪工委、监察室揭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