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八项”试点助力“双减” 涵养教育新生态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日前,江津区教委提出了8个试点项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深入推进全区“双减”工作,营造良好教育新生态。
据了解,8个试点项目围绕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培养、课后服务专业师资校际共享、中学教师跨学段参与小学课后服务、引进社会公益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建立“走班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双减”背景下优化教学管理规程、“双减”背景下创新家校社共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共有40个试点单位参与。
聚焦师资保障
小支点撬起大民生
“‘双减’政策能否落地有声,减负是‘标’,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本’”。江津区正在积极探索师资校际共享、中学教师跨学段参与、社会公益机构参与、“走班式”课后服务等形式,让专业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活起来”。
江津区蔡家中山学区管理中心学区组织辖区内学校实行了1对1结对帮扶,通过组织实施较大规模的学校音体美专职教师校际共享措施确保小规模学校(教学点)全部开设音体美课程,有效缓解学科性短缺的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学生参与课后服务,为减轻教师负担,江津区探索让专业的“外援”力量成为课后服务的有效补充。江津区西湖小学请来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泥塑非遗传人蒋德庆给学生们上课;石门小学从家长中邀请“能人”“牛人”以志愿者身份走进课堂……
有蔬菜种植经验的能人进校带领孩子们开展劳动教育。江津区教委供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江津区综保区小学以“教师兴趣为起点、教师自荐为途径、教师学习为基石、教师教学为成果”的培养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努力为全体教师提供两种特色专项培训。
聚焦“课程体系”
小兴趣推进大智慧
“这学期我们的作业量明显减少,学校的社团活动更丰富多彩了。”江津区向阳小学学生徐子钦早早地来到社团活动室。向阳小学负责人表示,学校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精心设置58个社团的基础上,学校另外聘拉丁舞、民族舞、机器人、街舞、围棋等专业教师,丰富课后服务优质课程,构建“走班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鹅卵石彩绘。江津区教委供图
此外,滨江四牌坊小学开设了生命、公益、生活、科技、体艺等课程。让每个学生掌握“2+N”项体育技能、“2+N”项艺术技能、“6+N”经典诵读。
江津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全区中小学按照“基础+特色”思路,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积极探索建立集身体素质拓展、思维素质拓展、动手操作实践等活动于一体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聚焦政策保障
小切口促进大优化
在加强专业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当地还强化政策保障,提升管理水平,让课后服务更加优化。
成果展示评比现场。江津区教委供图
据了解,江津中学聚焦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主要任务,从规范作业总量控制、坚持落实分层、建立科学体系、加强作业设计、开发多元特色、推进精准教研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这是江津区聚焦“作业设计” 强化政策保障的缩影。江津区在探索优化课后服务教学管理的同时,还加强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度,建立与弹性工作制度相匹配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畅通教师沟通渠道,做好教师心理疏导和减压工作。
聚焦协同育人
小改革开展大教育
在江津,家长进课堂是学校和家长的相互需要。鼎山小学邀请医生家长进校开展预防传染病宣传,警察家长进校防范校园暴力,公益组织家长到校开展防性侵、防欺凌教育等累计超40余人次。学校还依托优质社会资源,学校积极开展亲子参观纪念馆、科技馆、社区等公益行动,红色研学旅行等系列活动,营造协同育人氛围。。
蔡家小学结合山区教育的实际,打造以‘家校社成长共同体’为主要特征的规范化家校社共育体系。通过将社会教育纳入“三方协同”机制中,优化学生成长生态环境,实现多元育人目标。
此外,江津区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专家资源积极开展家校共育工作,促进家校共育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以此提升家校共育水平。
“借力‘双减’,江津教育系统正在重构教育新生态。”江津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徐宁说,当前江津区正在围绕8个试点项目全面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也已形成,正为江津教育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大动能。下一步,全区将巩固和推广8个试点项目成果,督促各校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为江津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王咏梅、熊小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