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教育>>中小学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潇珂: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2023年02月01日15:28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近年来,重庆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展现重庆教育系统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人民网重庆频道联合重庆部分区县教育主管部门推出《“立德树人守初心 培根铸魂育新人”重庆基础教育百名校长署名文章》大型主题宣传。

人民网重庆2月1日电 “以教育数字化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内容、以教育数字化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方式、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

近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潇珂在署名文章《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中谈到,重庆巴蜀中学以巴蜀云校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探索中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等数字技术创造性地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助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效果。(胡虹、代峥、林果)

以下为署名文章全文: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建设

李潇珂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强化需求牵引,深化融合、创新赋能、应用驱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重庆巴蜀中学以巴蜀云校作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载体,在实践探索中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化等数字技术创造性地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助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效果。

昌乐院士为巴蜀师生作题为“勇于创新创造,担当时代重任”的讲座。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昌乐院士为巴蜀师生作题为“勇于创新创造,担当时代重任”的讲座。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以教育数字化丰富“大思政课”育人内容

巴蜀中学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积极发挥“线上”与“线下”、“有形载体”与“无形浸润”双管齐下的优势,对“大思政课”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搭建起了全方位、高质量的 “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平台。

一是建设“大思政课”课程群。巴蜀中学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技术,丰富和创新了“四史”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人文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模块的内容和方式,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大思政”课程群。二是丰富“大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内容。思政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体验的丰富与价值观的塑造,以灵活的方式做到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透彻。巴蜀中学借助数字化技术,以云校为纽带将各学校“大思政课”教学的优秀案例、优质素材、示范课程等进行整理和储备,作为“大思政课”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力求使“大思政课”课堂平台真正大起来、视野真正宽起来、内容真正活起来。三是调动各学科课程的“大思政课”因子。思政教育要广泛融入到各学科的常规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利用完备的线上同步教研平台,开展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探索形成了“全科思政”“全员德育”的“大思政课”线上教学范式,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堂教学空间。

学校开展第四届课程博览会,实现“大思政课”育人功能。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学校开展第四届课程博览会,实现“大思政课”育人功能。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以教育数字化创新“大思政课”育人方式

巴蜀中学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借鉴优质的互联网作品,实现了“大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优化与重塑。

李潇珂校长开展线上互动,探讨创新“大思政课”育人途径。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李潇珂校长开展线上互动,探讨创新“大思政课”育人途径。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一是促进教学方法的数字化转型。运用翻转课堂、课前“微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形式,促进课堂场所、课程设计、师生互动形态等方面的数字化,将“大思政课”课程进行创新化表达、场景化叙述、媒体化推广,并且形成了可感、可视、可听、可交互的个性化思政教育新态势。二是促进学习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个性化“大思政课”沉浸体验交互学习中心,充分利用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语音识别、人机互动等现代技术,借助线上平台和移动端APP加以应用与推广,做到形式新颖、内容精彩、亮点突出,充分调动起近端、远端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形成一股“追课”风潮。三是促进实践课程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在重庆历史教育系列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红岩精神系列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等“大思政课”课程项目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带领学生沉浸式进入历史场景,开展与历史人物跨时空对话活动,真正提升了“大思政课”课程活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了打开心扉、沟通心灵、启迪心智的效果。四是课程共享的数字化转型。以巴蜀云校为纽带,开创联动八省一市百余所学校的沉浸化、可共情的全新教育模式,将高水平高质量思政课覆盖至部分缺少专业师资、“开不齐、开不好”思政课的学校和地区,整体推进各区域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也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做出了有效尝试和积极贡献。

巴蜀云校搭建优质教育平台,点亮全球学子梦想。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以教育数字化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

巴蜀中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家庭“大思政课”教育、学校“大思政课”教育、社会“大思政课”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数字化赋能逐步形成了全过程、系统化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机制,真正做好了激活全社会“大课堂”、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师给学生上思政课。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师给学生上思政课。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供图

一是调动全社会资源。整合多方优质资源线上化布局,邀请知名历史学家、非遗传承人、运动员、高校教授等社会人士,结合自身特长与经历,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大思政课”课程教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更有效地实现了互动交流。同时,借助巴蜀中学“51好课网”、“云校APP”等平台进行传播与学习,通过海量数据智能分析,更加精准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大思政课”学习资源,兼顾共性的同时注重个性。二是汇聚全社会力量。运用数字化技术,调动和激发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大思政课”家庭教师,促进了“大思政课”的平台和体系建设,由此形成了思政教师与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的“三主体”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发课程,同向协行,真正实现了“大思政课”课程的“实时教学”和“处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责编:黄凌、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