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

人脸识别、千里眼……重庆科技赋能安全生产

2023年06月01日15:44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6月1日电 (记者胡虹)在第22个全国“安全生产月”到来之际,1日,一场以“科技兴安”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活动在中建三局三公司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五标段举行。来自重庆市铁路集团、中建三局等单位近百个项目的建设者线上线下齐聚,共同聚焦“科技与安全”。

重庆市铁路集团副总经理盛勇介绍,今年“安全生产月”的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举办本次活动,旨在不断强化施工一线作业人员安全红线意识、提升全员安全素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提高安全管控能力,迅速掀起“安全生产月”活动热潮。

项目现场。中建三局三公司供图

项目现场。中建三局三公司供图

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一期工程是重庆中心城区开工的首条城轨快线,建成后将快速联通三大槽谷,实现西永、两江、龙盛三大中心组团的直接联络,是串联三大科技创新中心的联络线,对提高线网运输效率、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区”、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建三局三公司承建的T3航站楼站至龙骏大道站区间,28座桥墩挺拔屹立,23台塔吊错落林立,呈现一派雄伟壮观的建设图景。

“项目高架桥全长2705米,主梁最大跨径130米,平均墩高70米,相当于20多层楼高,其中超过90米的墩柱就有4座,涉及到的电梯、塔吊、挂篮、爬模等施工,都是高空作业,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也很高。”项目负责人杜雷鸣介绍,针对项目特点,项目团队积极探索“科技兴安”工艺举措,采用可视化在线、信息化集成、智能化管控等先进的科技智慧手段,打造三维可视化塔吊、全封闭智能爬模、自动化新型挂篮等全功能集成的多级联动式指挥中心,全方位共同发力,为项目施工生产编织了一张坚实的安全防护网。

“高峰期,我们有23台塔吊、21台电梯、21套液压自爬模和21套挂篮同时运行,光特种作业人员就有近百人,安全始终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始终紧绷着的一根弦。”项目安全总监熊光翔说。

为加强人员、设备、材料等标准化管控,项目利用智慧建造平台,创新融合BIM模型、GIS地图与物联网技术,在数字孪生场景内实现现场设备运行情况实时展示。扫一扫,设备信息全知道。在16号桥墩旁,安全员程自兵现场演示用手机逐一扫码,查看塔吊、电梯、配电箱等设备信息。“扫描二维码,可以直接查询产品合格证、三检记录及维保记录、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入场教育交底、安全交底等信息,为安全管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人脸识别,定岗管控更安全。

活动现场。中建三局三公司供图

活动现场。中建三局三公司供图

据了解,项目将40余名电梯、塔吊等特种设备操作人员一一与施工桥墩对应排列,实行人脸指纹识别管控,确保特种设备定人、定机、定岗,保证机械设备使用安全。语音预警,安全风险早防范。项目通过在普通作业区、塔吊覆盖区、高空坠物风险区等区域添加电子围栏语音播报系统,实现分区域分级预警,可有效提升进场人员警惕意识,降低安全风险 。

下钩、停钩、挪钩、起钩……在距离地面96米的塔吊操作间内,塔吊司机蒋玲正通过塔机吊装可视化系统观察吊钩周围情况,相比之前仅靠塔吊指挥手势和语音沟通,该系统以高清图像更清晰直观反映出吊钩周围实时环境,“看这个,更准更放心!”

在线可视化在重庆城轨快线15号线一期项目应用广泛。针对项目墩柱高、跨度大、设备多、环境复杂的工程特点,项目团队采用云监控和可视化技术,重点防范高墩大跨结构施工、特种设备规模作业、复杂环境跨线施工等安全风险,消除安全管理“盲点”。

除此之外,该项目还将首次应用由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挂篮设备。重心可调、自动行走、模板标高自动调节的全封闭新型智能挂篮,相比传统挂篮,部件少、重量轻、重心低,安拆更加安全便捷。

项目总工程师樊业光介绍:“因为特殊结构设计,这种挂篮能智能调节重心,通过自动高精度走行方式,将两侧同步性误差控制在毫米级,稳定性强,大大降低工人行走过程的安全风险。”这种全封闭挂篮外形美观、结构简单,还可一键完成模板合模、脱模及调模工作,显著降低人工高空作业需求,最大限度减少临空面,降低高空坠物、高处坠落风险。

(责编:刘政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