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原创

中外专家共聚重庆大足 为全球石窟寺保护贡献智慧

胡虹 黄亚辉
2023年08月20日20:32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斗转星移,万物变化,承载着文化传袭的石窟寺如何抵御损害?8月19日,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为主题的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召开。

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承办。主要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旨在以国际化视野汇聚各方智慧,助力石窟寺保护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并形成有辨识度的石窟寺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品牌,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贡献力量。

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召开。邹乐摄

在论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汇聚一堂,围绕石窟寺文物保护理念与技术、石窟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作了具有全局性、前沿性、国际性视野的主旨报告。

预防“为先” 保护“当头”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馆员黎方银以树立风险管控意识、加强遗产监测作为应对石窟寺潜在风险的基础,通过完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强化考古研究和数字记录等角度,分享了大足石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为气候变化下石窟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技术路线。

“面对日益变化的气候环境和更加复杂的石窟寺病害因素,需要以跨领域、跨学科的视野,在保护理念、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保护材料等方面与时俱进,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对石窟寺保护的影响。”黎方银介绍,要更主动地做好常态化的预防性保护,不能等这些文物得了“癌症”再去抢救,要在刚刚“感冒”的时候,通过监测预警发现并加以阻止。

“我们国家在石窟寺保护技术以及理念科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取得了好的效果。”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介绍,莫高窟等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抵御气候变化等各类风险因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随着石窟预防性体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能及早发现风险因素并及时处理,也能够接待大批量游客。

他表示,未来,敦煌研究院将在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新时代文物保护方针指引下,持续加强气候变化下石窟寺所面临的风险因素监测研究,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确保敦煌石窟能够永久保存下去。

“呼唤”革新 “注重”科技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地质灾害与减灾协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何满潮在演讲中提到了具有自主产权的NPR(负泊松比)新材料,为石窟寺保护提供了新的领域。

“我主要做的是大背景的稳定性,石窟寺的大背景要么是大的边坡、要么是大的地下工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窟文物保护才有可能。”何满潮表示,材料创新的标志一定要把小变形的颈缩消灭掉,石窟寺保护需要一代材料、一代技术、一场工程的革新。

专家进行主旨报告。邹乐摄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宋新潮从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的角度,为石窟寺的保护管理提供持续性的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审视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为石窟寺保护利用提供了具体思路,也为类似的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和长期发展注入了新的决策参考依据。

宋新潮介绍,极端性天气增多对石窟寺造成了直接危害。比如气候变化、温湿度的变化等,特别是湿度增加到70%的时候,南方石窟会出现凝结水的问题,北方石窟则可能会直接影响壁画的保护。

他建议,要考虑跟地方政府、不同行业、不同专业整体的沟通,形成一种社会力量,真正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增加保护的能力。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介绍,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文物保护理念与国际理念开始碰撞融合,既重视文化遗产价值的科学评估、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也注重遗产周边环境保护与整治等,尤其关注到气象因素对石窟的影响。

李六三建议,石窟寺的保护利用涉及考古、历史等人文科学,以及建筑学、工程地质学、材料学、生物学、气象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具有显著的交叉科学特点,在石窟寺保护研究中要运用多种科技手段,重视多学科联合攻关,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等。

建立“社区” 深化合作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挪威国家委员会委员、世界遗产促进会创始人Cecilie Christine Charlotte SMITH-CHRISTENSEN在演讲中强调了文化遗产预见性和变革性管理的重要性,并从游客管理发布和战略工具等方面介绍了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化遗产的管理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它的目的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处于制定旅游政策和项目的核心位置。其次,促进利益有关方的合作和参与治理。最后,要支持联合国发展目标和气候行动、政策。”她介绍,希望建立一个新兴的社区,利用创新性的方法来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目前,我们的文化遗产在开展三方面活动,首先要进行保护以及发掘一些考古遗址;其次是要开发一些旅游的设施;最后要开展一些推广的活动,目前已经选了22个考古遗址以及博物馆来作为项目试点。”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考古与博物馆局局长阿卜杜勒·萨马德说。

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全链条的工作模式和新方法,同时在活动开幕式中与大足石刻研究院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促进中巴在石刻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方面的合作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责编:陈易、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