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实施“地名记忆”行动 让老地名重放光彩
老地名,承载着记忆与乡愁。近日,由重庆市民政局主办的“新重庆、老地名、边界行”活动走进渝中区。该区通过实施“地名记忆”行动,采取原址保护、移位保护等方式重新启用了一批消失地名,让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得以重放光彩,留住“乡愁”。
重新启用的老地名“维新巷”。渝中区民政局供图
纸盐河街
曾经的热闹程度不输现在的洪崖洞
渝中区重新启用的消失地名,其中就有“纸盐河街”。
纸盐河街,又称纸盐河巷,位于洪崖洞外,千厮门旁嘉陵江边,对江遥望江北巴县衙门,前后全长有五百余米。
“在以前,纸盐河街的热闹程度不输给现在的洪崖洞。旧时是专门的纸码头和盐码头。抗战时期,纸码头、盐码头、猪毛街、大火巷合并为纸盐河街。”重庆地名研究专家、《渝中区消失地名录》作者李正权介绍,从现在朝天门三码头往嘉陵江上游,码头无数,棉码头、盐码头、纸码头、砖码头、渡船码头……嘉陵江上游、长江下游的不少船舶,都停泊在这一带。而千厮门外因临江一面有纸码头、盐码头,“纸盐河街”因此得名。当年重庆城吃的盐,用的纸,统统是从这个码头进来的。
据了解,1925年,爱国商人卢作孚创立了民生轮船公司。开辟的第一条航线,就是从纸盐河街的盐码头起航,驶到合川钓鱼城。而红岩小说里江姐去华蓥山,就是从这里乘船,当时甫志高前来送行。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内展陈。渝中区民政局供图
“地名”记忆行动
串联起渝中文化的历史和未来
渝中区曾经消失的老地名,有的很有诗意。比如临江门重医附二院附近,以前有个“洒金坡”的地名,是一条靠近悬崖的陡坡,夕阳西下,微风拂来,把树木和山坡照得金灿灿的。不过,“洒金坡”这个地名在上世纪90年代修魁星楼的时候消失了。
2005年9月,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渝中区集中废除老地名111个。“废除这些老地名,一是旧城改造使原来的老建筑、老街道完全消失,无法找到老地名标示的原地理位置,如临江门附近的魁星楼,覆盖了吉祥寺等18个小街巷;二是随着道路拓宽,导致老地名消失,或者造成一地多名,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渝中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渝中区作为母城,如何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重放光彩?渝中区民政局通过实施“地名记忆”行动,串联起渝中文化的历史和未来。
一方面,复活消失老地名,深挖母城地名历史,汇编出版《渝中区消失地名录》,收录消失地名1168条,同时采取原址保护、移位保护等方式重新启用了“天成巷”“纸盐河街”“维新巷”“接圣街”“七星巷”“中山三路三巷”等消失地名,保留“朝千路”“信义街”等老地名,让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地名得以重放光彩,留住“乡愁”。
另一方面,渝中区在新地名命名中,坚持把母城文化更充分地融入道路、社区、建筑物等命名,比如,解放碑地下环道各方向出口的连接道命名,采取了出口方向对应的“九开八闭十七个老城门”作为道路专名,增添了新地名的历史底蕴。
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外景。渝中区民政局供图
这个展馆
讲述重庆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地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寻求文化归属的重要载体,去年5月,重庆市民政局与渝中区人民政府联合建设了全国第一家独立的省级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展示馆位于渝中区白象街山西会馆(反省院)旧址。
在这里,以光电展示为主、实物展示为辅,集中展示重庆行政区划历史演变、巴渝地名、母城和边界地名等,讲述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在魅力重庆厅,陈展了重庆8.24万平方公里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历史演变和地名及其文化故事。在活力母城厅,陈展了渝中区建制建城沿革和母城特色地名文化,主要分为母城区划地名总述、两千载之古渝城、近悦远来最重庆和活力母城4个区域。
展馆面向市民朋友免费开放,周二到周日10:00-18:00即可进馆参观。(周小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群众关注的这些安全隐患 重庆多地积极解决
- 人民网重庆9月21日电 (陈琦)“人行道隔离墩遭破坏”“公交车站路面颠簸”……近日,重庆多位群众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身边存在的安全隐患。接到群众诉求后,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解民忧,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