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骞:建一流学科 育一流人才 创一流科研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2025重庆两会到来之际,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人民会客厅——2025重庆两会高端访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教育工作等话题,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人民网重庆1月20日电 “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奋力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2025重庆两会期间,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康骞做客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人民会客厅——2025重庆两会高端访谈”时表示,重庆理工大学正聚焦“国家最迫切、重庆最需要、学校最擅长”领域,育一流人才、创一流科研,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两会会客厅·速读干货
谈建议:人才培养要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研创新要贴近国家战略需求,成果转化要聚焦服务发展主战场。
论举措:夯实立德树人根基,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群,树牢科技创新旗帜,实施人才首位战略。
提目标: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奋力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
康骞做客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人民会客厅”——2025重庆两会高端访谈。邹乐摄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激活创新潜能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如何深刻把握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的逻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重庆理工大学从四方面不断探索科技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进一步释放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潜能。”康骞介绍。
夯实立德树人根基,构建理工英才“培养链”。学校实施“一院一品”课程思政专项,打造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红岩思政”育人品牌,建设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学缘式”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对接主导产业需求,形成特色学科“新优势”。学校聚焦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入实施学科专业对接产业计划,形成了机械、信息、材料、生物医药等5大学科专业群,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建有先进制造业发展研究院等平台,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万亿级产业发展。同时,深入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获批成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及现代治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发起成立西部陆海新通道知识产权高校联盟。
树牢科技创新旗帜,建强引领发展“动力源”。学校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53个,建成重庆市首批三个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之一的几何拓扑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近年来,一批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原创纳米时栅技术成果实现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高速动态试验装备在国内外汽车行业广泛应用……
实施人才首位战略,打造聚才引智“强磁场”。学校坚持“精准引才、精细育才、精诚用才”,迭代升级“人才二十条”及配套制度20项,实施博士进团队、团队进基地、基地进学科“三进”人才成长模式,汇聚了省部级以上人才300多人次。同时,系统布局高端人才引进,构建“一把手”领衔、专班牵引、全员参与的引才机制,去年全职引进顶尖人才3名,新增国家级人才5名。学校人才工作成功入选重庆市2024年人才工作改革创新最佳案例。
康骞做客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人民会客厅”——2025重庆两会高端访谈。邹乐摄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创特色办学之路
产教融合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策略。
康骞介绍,当前,重庆理工大学正聚焦“国家最迫切、重庆最需要、学校最擅长”的领域持续深耕,不断彰显“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国防科技”两大办学特色,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特色办学之路。
首先是人才培养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新路径,依托未来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等新型学院,主动探索跨学科专业、产教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开办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智能感知等教改班,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链接。
其次是科研创新贴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优先支持服务于重庆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技术研发。充分发挥现有53个高能级平台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先后与高校和头部企业共建24个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创新团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高端装备的协同创新、联合攻关。
再次是成果转化聚焦服务发展主战场。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拥有1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建有重庆市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四轮驱动”“三级孵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打通了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孵化企业300余家,产值超100亿元,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连续2年位列全国高校50强,在科技部单项成果转化榜中居全国第7,2024年入选中国产学研合作“十大好案例”。
康骞代表做客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人民会客厅”——2025重庆两会高端访谈。邹乐摄
“七大维度”深谋发展新篇
“新的一年,学校将一体贯彻全国、全市教育大会精神,从七个维度着力推进一流学科创建,奋力打造重庆理工类高校发展样板。”康骞介绍。
一是坚持“党建统领、班子示范、干部带头”理念,加快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高校组织,建设政治意识强、教育情怀深、思维视野广、工作作风实、群众威信高的坚强领导班子,完善定性定量、正反结合的融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年初定目标下任务、年中做反馈促改进、年末晒实绩展风采”的闭环落实机制,着力推动党建全面过硬、事业全面进步。
二是坚持“以工为主、以理为基、以文赋能”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专业调整机制,持续完善学科专业对接产业图谱,以龙头学科牵引优势学科集群,高起点前瞻性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群,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在服务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形成新支撑,并力争在全国形成优势和特色。
三是坚持“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完善“重理工”特色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和“学缘式”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完善拔尖人才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推进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的课程、教材、师资、实践项目等基础要素改革,推进课程“提质减量”计划,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实施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课内外融合的创新培养项目,构建“转身见大师、左右皆同道”的拔尖人才培养生态。
四是坚持“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的科研导向,大力弘扬学校“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科技报国优良传统,深入实施学校“1469”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行动,探索建立战略需求任务导向的集成攻关大平台模式,打造西部基础研究“绿洲”,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密位移测量科技创新策源地,培育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
五是坚持“服务重庆、服务产业、服务国防”路径,迭代升级“一地一策”校地合作机制,构建“一学院一园区、一学院一链主、一学院多基地”的网格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升级打造产学研用发展共同体,提升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能重庆万亿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六是坚持“走进理工、走出国门、走向未来”的办学路径,实施“一院一校”行动计划,加大布局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创新“在地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提质升级,打造“留学重理工”品牌,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贡献“重理工”力量。
七是坚持“富有灵气、饱含诗意、充满书香”的愿景,传承以“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为根脉的大学精神文化,聚焦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实施“一学院一精品、一学院一特色”的学科专业文化培育工程,统筹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构建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校园文化体系。(胡虹、晏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邹渝:建战略性人才培养新生态 促高质量充分就业
-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在2025重庆两会到来之际,人民网重庆频道、“成渝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人民会客厅——2025重庆两会高端访谈”,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保障、教育工作等话题,来看看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