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山城•人民日报区县行
新农人的三个“牛账本”

张林葱巡查牛舍。受访者供图
重庆市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有一位“不务正业”的养牛倌张林葱,养殖场里有两匹马、两匹骆驼,据说之前还有一只鸵鸟……
“那都是在内蒙古挑牛的时候顺便带回来的。”腼腆的张林葱笑着挠挠头,“你们咋不回头看看哩,那边的牛舍里有600多头牛,可具体到个数,我还真不知道。”
看似不务正业、稀里糊涂的张林葱,为啥是丰都县的新农人代表、致富“领头雁”?因为他算账“牛”、算“牛”账。
张林葱的第一本账是“养殖账”。2009年他从福建返乡创业,揣着做餐饮攒下的10万元钻进“牛圈”,周围人不理解:没经验、没知识,他干不成。
“我就干成给你们看。”张林葱坐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贵州挑牛,跟着“牛贩子”屁股后面“捡”了20头,回家摸索着养,饲料不会配就去找县里的专家请教,订单不够就挨个去跑屠宰场,靠着一股子蛮劲,硬生生地养活了第一批,用张林葱自己的话说,“吃的苦比牛多。”
张林葱北上挑牛。受访者供图
从20头牛到600头牛,张林葱积累了经验,把养牛的每一步都卡得严丝合缝。挑小牛、养肉牛,小牛虽然价格高,但通过精心养护,长的肉就是利润;勤观察、重护理,通过牛粪了解牛的肠胃,好吸收才能长重量;错峰买、淡季卖,避开年底的销售高潮,选择9月逐步出栏,4月中旬北上挑牛,内蒙古、黑龙江都是目的地。
张林葱的第二本账是“致富账”。“养牛的投入大,周期长,单打独斗发展前景不好。”张林葱指着仓库说:“酒糟和干草,养牛不能少,但你如果是散户,需求量达不到,购买难度和成本就高。散户在原材料购买、肉牛出栏等方面没有话语权。”
不能单打就抱团,2011年,张林葱牵头组织10多家养牛户成立了飞仙洞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统一采购、统一技术培训、销售信息共享的模式,打通了肉牛从品种培育、养殖育肥,到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条,既解决了农民缺养殖技术的问题,也解决了出栏后销售难问题。
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20多家,社员户均盈利超过10万元。“我们的合作社已经走出了丰都县,县外也有200多户社员,大约有1万头牛的存量。”
张林葱进行经验分享。受访者供图
张林葱的第三本账是“影响账”。今年年初,养牛场外的一片空地被打整出来,添砖起屋、种花培草,印有“田间学院”的木牌钉在空地上。
“有了‘田间学院’,整个丰都县,甚至县外的养牛人可以在这里分享、交流经验。”张林葱喜滋滋地说:“我会把我多年的养殖经验以及在外面学习的知识,定期为大家分享,希望能带动出更多‘新农人’。”
“‘新农人’这个称号是‘真金白银’哩,如果是县政府认证的,就能申请无息贷款,再加上家中有牛养殖,又能申请‘肉牛贷’,政府对我们的帮扶力度大。”张林葱很喜欢“新农人”这个称号,“以前我只想把牛养好,现在我还希望做好‘领头雁’,用好政府的扶助政策,挑起‘新农人’的增收担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