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动态

高新区钟鹤村以规划重构村民生活圈,打造城市后花园——

既方便村民生活 又吸引城里人游玩

2025年04月17日11:40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在规划引领下,钟鹤村强调水库、多元化林地等自然资源和村舍风貌的和谐统一。记者 梅耀 摄\视觉重庆

高新区巴福镇钟鹤村的冷家河水库北岸,一片小坡地上蜿蜒层叠的田垄包裹着刚整理好的褐土。泥土深处藏着52岁的方仕勇多年的梦想:他要把这些年积淀的生态农业成功实践在这里创新整合,推出一个低碳、立体、循环的全新田园综合体项目——春芽农场。

方仕勇是重庆市春芽蔬菜股份合作社创办人。4月11日,在查看现场建设后他颇为满意,目前项目进度很快,沟渠路、水电管网、仓储配送、畜禽圈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过半。这片占地400亩的农场,已经有了他的预设雏形,“明年运营起来后,每亩地的年产值预计能超过6万元。”

重庆高新区于2023年底在辖区的巴福镇钟鹤村启动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同步落实的村庄规划编制。钟鹤村因地理资源的独特性,被选为重庆首批1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庄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试点之一。

高水平的村规划引领产业发展和空间重构——这于方仕勇而言,是巨大的机遇,也是他选择在钟鹤村打造春芽农场的主因。

规划先行

零散耕地化零为整连成“聚宝盆”

冷家河水库北岸,原本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域。这里闲置多年,土层薄、地块碎,种粮挣不到钱。钟鹤村党支部书记廖贵云说:“碎片地又分散在村民手中,大家外出居住和打工了,地也就没人管了。”

正是这些曾被村民视为“鸡肋”的土地,成了方仕勇眼中的宝贝。“水源地说明这里生态良好,土层薄适合改造成有机土壤。”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搞生态农业项目再好不过的有利条件。

负责钟鹤村规划编制的重庆大学毛华松教授团队在编制规划前,通过详细踏勘、和村民交流后发现:没有规划引领,村民不知道哪些地能干什么,村里同时存在用地不够和用地闲置两种情况。

“对于发展前景好的乡村而言,没有规划,就意味着无序和重复建设多,会给后期发展造成巨大障碍。”规划编制团队的彭浪博士说。

从2023年底开始,村规划编制团队和村民一起摸清了钟鹤村土地的家底:由于耕地细碎化、机械化程度低、农业技术供给不足等问题,土地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低,低效或闲置农用地达到25%。

巴福镇副镇长莫晓勇说,摸清这些情况后,镇里利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契机,将钟鹤村、石马村、西和村、天坪村、五根村共5个村,规划范围17.83平方公里的土地分解成13个子项目,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四大工程。目前已经完成了5个项目,进场施工4个项目,剩余4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所有项目会在明年完成。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一期把钟鹤村近500亩零散耕地‘化零为整’,并配套了沟渠路网,让‘巴掌田’连成‘聚宝盆’。”高新区规资局耕保用途科的郑鉴说,这就为春芽农场项目按照村规划的控制落地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同时,村规划还划定“产业白名单”,保障支持发展产业的农业设施用地——这些举措,解了方仕勇搞农业多年的心病:“搞生态农业总担心‘踩红线’,现在有了合规的仓储和农用设施用地,心就定了!”

产业相依

企业村民村集体成了利益共同体

“如果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了,项目不挣钱就收不到租金,我们也没有地方打工。”400亩春芽农场如何挣钱,是引进项目时村民最关心的问题。

春芽农场如何挣钱?方仕勇有自己的一本账。

在拥有良好资源禀赋的钟鹤村,400亩规模的田园综合体就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团队能够通过前期积累的资源招商聚集一大批愿意做生态农业的人,按照村规划的整体布局,将各自的项目安排在最适合的位置。比如,在有坡度的地块种植水果,在阴暗的林下发展养鸡、菌菇项目,养鸡养鸭养牛产生的粪便是很好的有机肥,养殖项目的下游就可以种上蔬菜。

“牛尿是荸荠最好的肥料,牛粪适合养蚯蚓,蚯蚓又用来松土,种水果和蔬菜都用得上。”方仕勇认为,这些在循环链条中相互依存度高的项目按照村规划进行精密布局,就可以大大减少种养成本,同时,禽、蛋、肉、蔬菜、水果加起来的上百个品类,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采摘体验、购买需求。

方仕勇介绍,研学、蜡染、刺绣……是农场招商运营的农业外体验项目。前些年他在其他区县小规模地探索发现,只要规模和成本匹配,项目每亩地的平均年产出就能超过6万元,而种植传统农产品的年收益大多不超过2000元。

不仅如此,春芽农场项目还充分落实“家门口的共富链”激活乡村价值的理念,通过土地流转为村民提供保底收益,运营后的农场能提供月收入3000元以上就业岗位100个左右。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后,村民也可按比例享受分红。

廖贵云说,预计项目会带动参与村民户均增收超50%,村集体每年增收超8万元。

便利生活

打造都市微度假目的地

钟鹤村属于城郊融合型乡村,拥有典型的乡村风景风貌。规划编制团队在完成调查后就提出:村规划既要满足村民诉求,又要兼具城市后花园功能。目前钟鹤村按照规划引进的春芽农场、四季稻虾、福寿驿舍等项目,都具有城乡资源流动的引导器功能。

彭浪回忆,村民在座谈会上提出,拥有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的村委会位于整个村子的边缘,大部分村民走过来的路程较远。钟鹤村18个社比较分散,有的村民步行到村委会需要40分钟以上。

“新编制的村规划按照15分钟生活圈的原则,在村民的主要聚集区设置了5个集中的设施供给区域,安排了活动室、健身器材等。另一方面,把新的村委会选址安排在全村的相对几何中心区域,村委会的自治、养老、聚会等功能得到加强,满足了村民的各种需求。”彭浪说。

背靠科学城,与江津区双福新区仅有两三分钟车程,周末钟鹤村冷家河水库3公里环湖步道上,能看到散步的村民与驱车而来的都市游客擦肩而过。廖贵云指着湖岸新栽的绿植说:“现在水质达到Ⅱ类标准,环湖步道又是全新贯通的,周末来休闲的城里人越来越多。”

以彭浪以往的经验,在没有村规划的情况下,村民如果要增建改建房屋,大多首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搭建后乡村的生态和风貌无法保证。“这次钟鹤村规划里,我们为将来有自建房需求的村民预留了集中的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对房屋也进行了形状、颜色等风貌控制,更加凸显钟鹤村的水库、多元化林地等自然资源和村舍风貌的和谐统一。”

2026年,钟鹤村规划编制工作将全面完成,这个城郊的秀美村庄正从“被城市包围的洼地”转身为“聚合城乡资源的都市微度假目的地”。(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郭晓静)

相关新闻>>>

我市建立村庄规划分类治理机制

记者4月14日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获悉,针对我市乡村人口外流、村庄用地分布零散、乡村产业发展不均等特征,以及基层实践中反映的村庄规划质量实效不强、规划实施政策创新不够、乡村特色风貌引导效果不佳等问题,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建立了村庄规划分类治理机制,将我市9000余个村(含涉农社区)划分为重点规划、特色规划、稳定发展、自然收缩四类。

分类治理机制中,我市将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村庄列入重点规划类,将特色规划类村庄作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优先进行规划建设,带动人口、资源、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同时,按需保障稳定发展类村庄规划,自然收缩类村庄规划则着力解决基本民生需求,促进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郭晓静)

(责编:盖纯、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