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村的一天

4月的重庆,春意盎然。漫步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中,树荫下,老人们围坐一起,四方棋盘博弈厮杀,充满设计感的街巷中,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特色小店里,捧着咖啡杯的年轻人惬意聊天……
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区),民主村片区通过“留、改、拆、增”,让老旧社区焕然新生。今年年初,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二期更新完成,更注重活力街区的打造和新兴业态的植入。如今的民主村,已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近日,记者走进民主村,体验了“村中人”一天的生活。
8:00,党群服务中心
阳光刚洒满民主村建设渠广场,陈春林就已经梳理好今天的工作任务,拿上记事本走出党群服务中心。
陈春林(右)在居民家中入户走访。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我今天上午准备到楼栋里巡防和入户走访。”27岁的陈春林入职仅两年,却是一名“资深”的网格员。
“小陈,辛苦了哦。”
“小陈,你慢慢忙。”
走进24栋一单元,外出的住户跟她热情地打招呼。
陈春林负责的网格有5栋楼,361户居民。在她看来,网格员的工作不仅在微信里、电话里,更需要时时穿梭在楼栋单元,倾听家长里短,才能解决急难愁盼。
“为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民主村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配套了系列公共设施。”陈春林介绍,党群服务中心配置2个“一窗通办”综合服务岗,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73项社区代办事项。同时,设置9个网格,按“1+3+N”(1个网格长、3个网格员、网格N力量)模式配齐网格力量,提升社区服务职能。
“利用社区打造的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可以‘一键上报’帮居民更换路灯、疏通下水道、处理楼道漏水等。”陈春林说,网格员大多是年轻人,可以通过一部手机、一个智慧平台,关联街道、社区、网格与群众,串联起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09:20 ,民主一村24栋8-4
行至民主一村24栋一单元8-4,陈春林敲开了涂安全和徐红家的门。
“涂爷爷、徐奶奶,我来看一下你们。这段时间,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重身体哦。”
涂安全推着徐红在社区散步。人民网记者 刘祎摄
“放心,小陈,我和你徐婆婆都穿得多,今天天气好,我准备推她下楼去晒晒太阳。”
涂安全为徐红拢了拢衣领,便推着她出了门,楼梯间的尽头,是去年9月新投用的电梯。
涂安全和徐红今年都70岁了,在民主村住了30年。2008年,徐红生病卧床后,腿脚不便,上下楼成了奢望。
“去年9月3日电梯运行那一天,我心情特别激动。推着老伴,坐起电梯下楼了。你徐婆婆因为生病,无法控制表情,但我晓得,她是高兴的。”回忆起当天的场景,涂安全还是很激动。时隔15年,徐红终于实现了“下楼看看”的愿望。
“电梯装好后方便多了,一遇好天气,我就推着老伴下楼散步。”涂安全说,民主村更新后,曾经“七拱八翘”的破旧道路变成小青石砖铺成的平坦路面,不仅有街心花园,各楼栋周边的绿植也多了起来……
“现在居住的环境变这么好,你徐婆婆也喜欢多下楼看看。记者同志你慢慢忙,我推她去花园逛一下。”说完,涂安全推着徐红朝街心花园走去。
11:30,社区食堂
午饭时间,民主村社区食堂内,烧白、青椒肉丝、黄焖鸡等20余道精心烹制的菜肴整齐地摆放着,社区居民、附近写字楼员工、游客等有序地排着队。
彭其碧在社区食堂打饭。人民网记者 刘祎摄
“今天家里没做午饭,走,我们吃食堂。”彭其碧拉着记者就去排队。“这里饭菜干净、品种也多,社区老年人还有优惠,15块钱能吃好几个菜!”
彭其碧今年77岁,是民主村二村5栋的居民,说起社区生活的便利,她言语间都是欢喜:“下楼就有超市、菜市场、餐馆,不想做饭可以吃食堂。缝补衣物、维修电器、补鞋换锁,只需下个楼就能搞定。”
更让彭其碧开心的是社区医院安装了智能适老化设备,去看病只需要刷一下脸,自动就挂上号,医生也能在电脑上看到患者的过往病历和检查结果。
“现在,看病、理疗、打针、输液……都能在社区医院完成,定期还有专家来坐诊。”彭其碧说,“听说这里还打造了‘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以后我们老年人养老、小孩入学、年轻人休闲不出社区都能完成。”
14:30,院坝会
午后,民主村各条街巷略显静谧,但党群服务中心后面的民情坝坝茶却很热闹。
民主村院坝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希望大家把这段时间遇到的问题都提出来,我们商量一下如何解决。”民主村社区党委副书记潘超正组织居民代表召开院坝会。
“47栋附近的路灯一直在闪,晚上看不清楚,得赶紧换一下。”
“最好是针对这类基础设施故障问题制定一个应急方案。”
…………
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潘超一条一条地认真记。
“民主村建于20世纪50年代,取名‘民主’,寓意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潘超说。
潘超介绍,民主村社区“两委”和专职干部虽然只有17个人,但社区里有618名党员。通过党建引领,发动多方力量参与,形成合力。一年来,社区党委始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基层治理中不断创新实践。
“我们设立了‘院坝会’和‘四方议事’机制,每次做决策时,都要充分吸纳社区党委、物业公司、社会单位和组织、居民和商户四方的建议。”潘超说。目前,院坝会开了100多场,“四方议事会”开了30多场,收集居民意见建议400多条。
在处理社区事务时,流程上也进行了创新,形成了“五议聚民意”的解题机制,通过居民提议、群众商议、社区复议、专业审议、最终决议的工作方法,让居民关切的停车难、晾衣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17:00,一角艺术油画空间
民主村的名气旺了,安家创业的“新村民”也多了。
“我先走了。回头再跟您约时间,来学画。”来到一角艺术油画空间,正好看见主理人周正茂送一名学生出来。
贾成俊岚(左)和周正茂(右)。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从爷爷那辈起,周正茂家里的大人就都在原来的重庆建设厂工作,他的部分童年记忆也停留在了这里。
得知民主村将进行城市更新,周正茂和妻子就回了老房子,并租来隔壁邻居的房子,和自家老房子打通,打造出近200平方米的艺术空间。顾客到这儿来不仅可以画画,还可以喝咖啡、品红酒。
闲暇时,周正茂也会在“村里”逛逛找灵感,餐饮店、创意工作室、生活美学馆、甜品烘焙店……细数下来,这里已经有了100多家特色店铺。
“环境变好了,像一个新的社区;周边又是老邻居,很有四合院的氛围,安静和热闹这里都有。”周正茂说,“开业后,几个朋友来画室玩,也被这里的环境氛围吸引,租了居民房子,开起了咖啡培训室和书屋。他们看中了这里的环境,也希望与街区共生长。”
19:00,民主村社区艺术总团
天色渐暗,民主村社区艺术总团排练场地前,成员们正在排练。
社区艺术总团在排练舞蹈。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65岁的居民蒋灿吃完晚饭,就赶了过来。过几天艺术团有场演出,团长决定表演新排的舞蹈《难忘今宵》,她得加紧熟悉起来。
“一嗒嗒,二嗒嗒,扇子组退下,灯笼组上来,对,表情跟上……”挂着灿烂的微笑,蒋灿听着指挥,认真地做着每个动作。
蒋灿在民主村居住了20多年。她告诉记者,社区里大部分老人都是建设厂的退休职工,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热心居民组织大家一起成立民主村艺术总团。让大家每天聚在一起,聊聊天,跳跳舞,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
民主村更新后,特意为艺术团打造了排练场地,让蒋灿和团员们止不住地高兴。“以前排练没有固定的场地,现在太好了,这个坝子既平坦又美观,平日里排练的乐器、舞蹈道具也有地方安置了。”
“社区变漂亮了,好多搬离了的老居民又回来了,还成为我们艺术团的一分子。”蒋灿说,艺术团目前有480多名成员,舞蹈队、合唱队、乐器队一应俱全,成为民主村一张远近闻名的名片。
华灯初上,夜幕在艺术团员们的歌声、舞姿中徐徐降临。行走在民主村的一天中,大到风貌改善,小至角落环境,每一处可见的蜕变,都是共建共享的生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温度与厚度,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上,一句句满意的话语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也指引着民主村继续谱写美好生活的诗篇。(实习生刘晨曦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