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动态

坚守茶山五十六载 丰都非遗手工茶技艺父子接力续写茶香传奇

2025年05月13日18:38 |
小字号

在重庆市丰都县十直镇瓦屋山海拔千米的云雾茶山间,72岁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孙云康仍保持着每日手炒春茶的习惯。从1969年成为瓦屋山茶厂学徒至今,他以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手工制茶技艺在机械化浪潮中留存一缕“人茶共生”的烟火气。如今,这份匠心正通过父子传承延续,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焕发新生。

瓦屋山茶园坐落于长江北岸蒋家山脉褶皱中,120余亩茶树依山势层叠,与80%森林覆盖率的原始植被共生。受立体地貌与高海拔负氧离子滋养,这里的川茶品种一直以“一年只采一季春茶”的严苛标准闻名。

“手工茶六道工序环环相扣,杀青时锅温需精准控制在220℃,揉捻时手势要像‘太极推手’般柔中带刚。”孙云康演示着“抖、抓、推、揉、压、搓”六艺,铁锅中翻飞的茶青在他布满老茧的掌心逐渐蜷曲成针。这种全凭手感与火候的技艺,使成品茶的茶多酚含量较机制茶高出15%,冲泡时汤色透亮、回甘绵长,引得重庆、武汉等地茶客每年三月准时守候新茶。

鼎盛时期,瓦屋山周边曾分布12家茶厂,如今仅存孙云康的手工作坊。“地形陡峭无法机械化,年轻人嫌苦不愿学。”转机出现在2021年,在深圳务工的儿子孙小军返乡接棒。

“父亲炒茶时手掌被铁锅烫出的水泡,比茶叶上的露珠还多。”看着父亲佝偻着腰翻炒茶青,孙小军毅然辞去年薪十万的工作。父子俩在茶园搭建起非遗工坊,既保留古法炭焙工艺,又引入食品级不锈钢炒锅提升卫生标准。今年春茶季,他们带动周边30余户村民日均增收120元,茶厂年产值突破15万元,其中八成订单来自二十年老客的“电话订购”。

在作坊斑驳的土墙上,孙小军正调试着新买的补光灯。“下周开始,我要让全国茶友看看手工茶的‘温度’。”他计划通过“非遗技艺+生态茶山”双IP直播,让网友直观感受凌晨四点采茶人指尖的露水、炒茶时铁锅升腾的雾气。

孙云康对此充满期待:“只要年轻人愿意学,我愿意把揉捻时‘虎口聚力’的诀窍、看茶色定火候的眼力,全都教给他们。”如今,当地政府已将瓦屋山茶园纳入非遗研学基地规划,未来将建设非遗工坊体验区,让更多人触摸到这份穿越时空的茶香记忆。(熊涛)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