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造”铁路钢轨运送我国首颗原子弹和氢弹

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旧址专用铁路线现状。(受访者供图)
距离重庆1400公里之外,青海金银滩草原上,一条锈迹斑驳的铁路,静静卧于荒草之中。
60多年前,它承载着绝密使命:将建设者、设备与物资运进中国首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更肩负着将中国首颗原子弹和首颗氢弹秘密运往新疆罗布泊试验场的重任。1995年,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布该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2009年,在221基地旧址建成的原子城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这条铁路的钢轨,是由重庆制造的!”7月21日,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超难掩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2月,他和团队在金银滩勘察时发现钢轨上有“重钢”等字样。经与重钢集团、重钢档案馆等反复核对档案、专家深入研讨及现场印证,该批钢轨及其配件,确系20世纪60年代由重钢轧制。
一条鲜为人知的铁路
修建时不许问不许拍照
风光旖旎的金银滩草原,是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诞生地,更是大国重器崛起的地方。
1958年,代号221厂在此拔地而起,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和第一颗氢弹(1967年)相继在此诞生,铸就了共和国不朽的国防丰碑。2001年,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8年入选首批中国工业遗产。
草原之上,蜿蜒着一条“绝密血管”——连接基地主要厂区、对接青藏铁路的近40公里专用铁路线。
据《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志》记载,1962年,铁道兵第十师(铁十师)奉令紧急开赴金银滩修建此线,工程涵盖11条支线、4个车站(含编组站)。
保密,是这条铁路与生俱来的烙印。时任铁十师四十六团技术员的柳炳仁在回忆录《匍匐前进》中描绘了当时的场景:抵达时已有路基雏形,但保密纪律森严:不许问、不许看、不许打听、不许拍照。
1964年10月首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首颗氢弹试验成功,这两件国之重器正是从221厂十一厂区“上星站”出发,由此路经“零次”专列,在严密守护下抵达罗布泊。
60多年过去,这条专用铁路依旧挺立,默默见证着那段惊天动地的岁月。
团队现场发现铸有“重钢”等字样的钢轨。
一个意外的重大发现
钢轨上看到“重钢”字样
长期关注“三线”建设及交通文化遗产保护的曾超,自2005年起便将目光聚焦于221厂及这条神秘铁路。20年来,他与221厂职工子弟梁益福、青海交通史爱好者严宏伟,20余次深入金银滩,徒步踏勘、航拍测绘、查阅档案、走访亲历者。
“每次去都是夏天,草长得很深,盖住了铁轨,所以此前一直没发现真容。”曾超说,为精确绘制铁路线路图,团队于2025年2月再赴金银滩。寒冬草木凋敝,轨道露了出来。踏勘一分厂西侧荒僻路段时,曾超在钢轨上看到了若隐若现的“重”字。
他俯身细细清理,“重钢”“1964”“38公斤”等字样清晰呈现在面前。扣件上的“中国重钢三厂”“重钢43式”标识,犹如历史的签名。“这很可能出自重钢!”团队兴奋不已,他们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拍摄记录。
回到重庆后,曾超第一时间前往重庆钢铁集团、重钢档案馆等部门,对相关踏勘资料进一步确认。重钢档案馆馆长温勇耀坦言,221厂属于保密工程,重钢对这段历史尚无明确记录,在馆藏的一段钢轨上,发现了与此次金银滩发现一致的标记,可以证明这批钢轨确由重钢轧制。
重钢,这个在共和国钢铁史上功勋卓著的名字,自轧制出新中国第一根钢轨后,更研发出“中华式”38公斤/米重轨并实现垫板等关键配件突破。1950年,重钢承担了成渝铁路全部505公里钢轨及配件供应,为西南大动脉的贯通立下头功,此后又支撑了宝成、丰沙等众多铁路建设。
“这次发现填补了企业史空白。”温勇耀感慨道,托举首颗原子弹与氢弹通往罗布泊之路的,正是这条由“重庆造”钢轨铺就的钢铁脊梁,也确证了重钢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的贡献。
一段尘封的光辉历史
“重庆造”钢轨运行平稳
梁益福采访了很多退休后的父辈,听他们讲了很多往事:1962年12月至1964年9月,铁十师四十六团官兵挺进青藏高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一场历时21个月的突击会战,建成了14条厂区支线、5个关键车站及多个危险品装卸等专用站台,铺设轨道22.74公里。
早在1958年10月,经过严格政审后,来自全国的建设者汇聚金银滩。面对海拔高、年均有效施工期仅3个多月的严酷现实,他们与时间赛跑——必须在寒冬来临前抢通一条物资运输铁路。高寒缺氧下,数百名建设者在18个月内筑起近40公里的铁路,数十人献出宝贵生命。
然而,初期铁路受制于技术条件,虽已通车,但列车运行速度慢且不够平稳。于是,铁十师四十六团对原有铁路进行整修或重建,施工分三期进行。在1964年铁路整修的过程中,换上了由重钢轧制的钢轨。
“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是体现革命先辈历史功勋和‘两弹一星’精神的完整实物遗存,是中国尖端国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党委书记魏铜铃说,此次发现揭示了重庆钢铁工业为“两弹一星”伟业贡献的坚实力量。(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佘振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