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N“密群信箱”网络背后的民主故事
——看开州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

七月九日,位于开州区的刘伯承故居陈列馆外广场,市民在此游览。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谁会想到,一种早已淡出人们记忆的老式信箱,竟然会在“帅乡”开州重新火起来?
这种赭红色的木制信箱,叫“密群信箱”——密切联系群众的信箱。它自开州区赵家街道周都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以下简称周都村实践站)发端,如今已有70个信箱挂在赵家街道20个村、3个社区及农贸市场等居民聚居处。
今年5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公布“集成式标志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建设点位”名单,周都村实践站入选。这也是首批入选的8个实践站中唯一的村级站点。
周都村实践站的名字有点长——“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这名字从何而来?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寻根探初心——
为何取名“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
7月9日,碧空如洗。开州区汉丰湖畔,刘伯承同志纪念馆红墙上,“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18个金色行书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942年,抗战艰难时刻,为鼓舞军民士气,中共中央批准时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的刘伯承举办五十寿辰庆祝活动。延安《解放日报》发布了这条新闻。祝寿会当天,《新华日报》刊登了刘伯承略历及其亲笔题词:‘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纪念馆讲解员李宇濛说。
18个字,亲民爱民、同甘共苦之心溢于言表。直到今天,这句话仍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口口相传。
今年初,赵家街道周都村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实践站叫什么名字?议了好久,都没有满意的结果。
适逢开州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荆到周都村调研,思考良久后,他提议:“就叫‘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怎样?”
他进一步解释,实践站的名字,首先得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其次要有地方特色: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一方面,人民能够有序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执政者能够充分听取人民的呼声,形成共同意志、进行有效治理,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美满和国家长期稳定——“这不正和刘帅‘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的初心高度契合吗?”
周都村刘帅故居的正堂名为“权理堂”,顾名思义就是摆道理、解纠纷的地方。在这里,幼年刘伯承得到启蒙老师任贤书的教诲,目睹了父亲给家人讲道理、为乡邻排忧解难的场景——“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为人民排忧解难,这不正是人大代表行动的方向吗?”
“这名字好!”一番话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自此,周都村实践站有了这个响亮又独特的名字: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
“请你来陪我说说吧”——
“密群信箱”让98岁老党员的心声第一时间被听到
“请你来陪我说说吧。老党员温洪明。”
今年3月的一天,周都村七组网格员打开“密群信箱”,发现一张由笔记本撕下的纸对折而成的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这句话。网格员立即拍照将其发给赵家街道议事代表、周都村党支部书记余学玖。
接到信息,余学玖赶紧骑着摩托车赶到老人家里。“老人家今年98岁了,党龄70年,对政策、发展等大事很关心。他行动不便,我们就定期上门给他讲,有时忙起来久了没去,老人就会让人传话或写信投到‘密群信箱’。”
那么,这个“密群信箱”又是如何设立起来的?
“全过程人民民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开州区人大代表、赵家街道党工委书记全修桥介绍,此前赵家街道已建起较完善的“民呼我应”网络——各村社都有自己的微信群;街道找人开发了“家事有理(你)”微信小程序,今年4月还进行了升级;“141”基层智治平台,镇村干部时刻在线……人大代表、议事代表、镇村干部随时都能“与群众站在一起”。
但是,有的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有群众不愿意通过线上渠道反映问题。怎么办?
“密群信箱”由此诞生。“它们与线上渠道一起,形成70+N无缝式‘密群信箱’网络,开辟了人大代表履职、党员干部作为的新阵地。”全修桥说。
“密群信箱”不仅听民声、获民意,还得对这些声音进行回复、办理。赵家街道建立“收集—处理—反馈”闭环机制:每周五开箱取信(线上渠道可以即时获取),交到巴渝实践站,24小时内分类交办,能当场答复的立即回复;需其他单位解决的,上传“141”基层智治平台;涉复杂问题的,启动议事机制,由人大代表、议事代表、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会商;事情办完后,及时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全过程走下来,打造出一个“民主生活圈”。
“一老一小”是“民主生活圈”关注的重点。开州是外出务工人口大区,留守儿童多。今年“六一”儿童节,赵家街道向辖区留守儿童征集“微心愿”。家住周都村的开州区人大代表黄明江通过村微信群,了解到11岁的小冉想“用上新书包”,很快就帮孩子实现了愿望。此次活动得到近60名区人大代表、议事代表和爱心人士的响应,帮57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微心愿”。
去年夏天,周都村几位在外务工村民通过“家事有理(你)”反映“暑假孩子没人管”。来自教育行业的开州区人大代表陈小红立马组织学校师生进村当“红妈妈”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辅导他们学习。
今年春节期间,80多岁的崔中和老人走失。接到其外孙女的求助电话后,网格员杨军立即上报,村里动员40余人连夜拉网搜寻,无果。杨军又请来朋友动用热成像无人机搜寻,7小时后,终于在4公里外的山上找到了老人。
“人大代表,‘人民’二字在前。民呼我应、民呼我为,人民的需求在哪里,我们就该在哪里。”全修桥说。
凌晨5点的求救电话——
“群众点单、代表跑腿,这就是为人民立功,光荣得很”
“张主任你快来,我家又停水了!”6月的一天,凌晨5点,开州区人大代表、赵家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张力被一阵电话声吵醒。
打电话的是周都村十二组的袁刚翠,她家住在村尾。因为她家水管前端有两家果园,灌溉用水量较大,导致她家输水压力不足,供水时常中断。
“天没亮就打电话来,袁大姐肯定急坏了。”张力马上联系相关人员。一大早,驻村工作队和水厂负责人、村干部开了现场会,决定由街道给水厂添置增压泵,当天就解决了问题。
赵家街道有超两万户居民,周都村常住人口超过5000人,类似的事不少——
3个月前,村民刘继杨往“密群信箱”投了一封信:“村口弯道夜间黑,电动车常剐蹭,盼装路灯……”这封信成为实践站督办“重点件”。经街道多方协调处理,200盏太阳能路灯在一个月内安装完成。
去年,村民张龙春通过“家事有理(你)”反映屋后存在危岩地灾隐患,另有十余位村民在微信群反映类似情况。“群众安全,是最大的事!”各村组长迅速赶往隐患点,设立警戒线,上报“141”基层智治平台,申请到专项资金900多万元。目前,危岩治理已基本完成。
开州区人大代表、重庆市长江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玲在实地调研中,接到群众反映“想就业,却没有一技之长”。张玲就在村里开设“代表课堂”,为村民提供“点单培训”,迄今已培训758人次,帮助23人实现就业。
在赵家街道街心花园的刘伯承跨马雕塑上,刻着刘帅说过的另一句话:为人民立功光荣得很。
“刘校长告诉我们,无论立大功还是立小功,都是为人民立功。每个人都做好手头的事,就是为人民立功。”已97岁高龄的吴纯青老人说。刘伯承曾任二野军政大学校长,老人在该校西南军区(川西分校)学习过,一直称刘帅为“刘校长”。
“群众点单、代表跑腿,这就是为人民立功,光荣得很!”张力说。
“乡村茶社”里的议事会——
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每一次听意见、办实事、搞发展上
“我家离得近,修路的费用想少出点!”
“街道协调后,最大限度降低了费用,每公里造价25万元,能确保3.7米宽。”
……
前不久,村民魏术青家里开了一场热烈的议事会。议事会由周都村实践站“乡村茶社”发起,人大代表、街道议事代表、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等参加。
这次议事会的主题,是协商修建约1.6公里长的“断头路”。
村民代表周道平据理力争,希望道路加宽20厘米;五组组长徐友平分析部分村民不积极配合的原因;街道议事代表余学玖耐心解释资金来源,街道补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乡贤捐一点、村民筹一点……达成共识后,大家分头行动,当天就完成了筹资。
全过程人民民主,关键在于人民说了算,决策体现民主。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则是群众的满意度。
“养鸡我不反对,但销路呢?”“能不能村投公司帮忙卖?”“不用投本钱?那我先养50只看看”……去年夏天,周都村中心广场旁的“乡村茶社”里,举行了一场关于智慧养鸡的“论证会”,发起者是赵家街道议事代表、周都红公司董事长陈思余。
“你们只出场地,技术支持、销售交给我们。公司还会给养殖户安装智能系统,实时掌握鸡苗情况。”陈思余一席话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论证会”成了“订购会”,村民现场认购3000多只鸡苗。
“人人能出主意、想办法,何愁发展不起来?”7月9日,周都村“红色长廊”里,村民讲解员杨永翠对游客说。
2021年,周都村打造集红色研学、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刘帅故里·红色周都”景区,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杨永翠曾是幼儿园老师,经培训成为村民讲解员。如今,村里像她这样的村民讲解员有9名。
“不仅多了笔收入,还站上了人生新舞台。”杨永翠自豪地说。
去年,周都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167万元,328户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户均增收超万元。随着村里产业转型升级,近百名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村里创业就业。
7月9日,周都村实践站里,来办事、喝茶、聊天的村民络绎不绝。大屏幕上,闪现着一幅“电子画”——用5000多位村民名字拼成的刘伯承头像和当地山水肌理图。“‘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我们该做到、能做到,也一定会做到。”张力说。
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到周都村考察,高度评价这个实践站:“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切实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矩阵体系的建设成效惠及更多老百姓,周都村实践站‘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是一个能用、好用、管用、愿用的平台阵地。”(记者 张红梅 付爱农 王亚同)
精彩视频 扫一扫 就看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