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

成渝中线高铁供电线路勘测设计见闻:“螺蛳壳里做道场”

2025年07月29日20:17 |
小字号

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员工在成渝中线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勘测现场讨论设计方案。程婧雪摄

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员工在成渝中线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勘测现场讨论设计方案。程婧雪摄

近日,由国网重庆经研院负责的成渝中线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项目设计方案全部顺利完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这条交通“大动脉”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即沪渝蓉高速铁路四川省成都市至重庆市段,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是中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主通道之“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不同于以往的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项目,成渝中线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需在密集的城市建筑群、高压电力线路以及未来轨道交通规划之间寻找平衡。整个设计工作,犹如在川渝两地城市的心脏地带进行一场精细入微的“外科手术”,每一步操作都需要精确与周密的计划,既要“精打细算”,更要“独具匠心”,是一次在城市腹地“绣花式”的工程挑战。

高空“共舞”:找缝穿线,下足“绣花功夫”

科学城高新区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拥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字号”名片,是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重要引擎。

规划的成渝中线高铁高新区科学城牵引站22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线路,要在这样的主城区内走线,线路路径极其受限。加之需要穿越500千伏线路4次,越过3个工业园区,让整个设计工作难上加难,必须“寸土必争”,在有限空间中打“组合拳”。

“高压技术对地、对交叉跨越物的空气绝缘间隙要求极其严格,且新建220千伏线路在穿越时,必须确保在任何工况下,导地线间距离满足国家规程规范要求。”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二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孙安黎表示,设计团队采用高精度三维数字化平台建模,并结合现场勘查、测算、比对,反复进行计算与优化穿越点位置、新建线路的挂点高度及弧垂设计,将原本需要对500千伏线路进行4次改造的方案压缩到2次,降低了500千伏线路停电影响范围及停电时间,确保了疆电入渝后外送通道及主城片区电网安全可靠供电,较大减少了工程投资。

穿高压线还牵涉到通信光缆业务,为保障500千伏屏思线停电期见通信业务不中断,施工单位得一边迁改业务,一边更换全线地线,把原来的光缆“升级换代”,以增大光缆芯数,满足业务转移需求。整个迁改过程像是给高速运转的系统“换血”,但不能停跳一秒。

地上“协同”:抱团作战,让“未来通道”更畅

细微之处见真章。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有时候一个小调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7月11日上午,重庆铜梁区侣俸镇刺眼的阳光直射大地,耳边的蝉鸣肆意喧嚣,当大多数人都选择闭门不出时,国网重庆经研院4人组成的测量团队的到来,打破了一小山村的宁静。

“我们之前设计的点位接触到了河道保护线,对河道的安全有影响,今天一定要一鼓作气完成重新改线。”上山无路,一行人只能在荆棘丛林中砍出一条小道,找到大概的点位后,四人迅速分散开来,有人负责定位,有人负责数据核对……大家上上下下地来回观察和测量,汗水瞬间湿透衣襟,因为周边有住户和其他避让物,4个人在被蚊虫包围的丛林中,忙活一个多小时,这才在河道保护区外“绕”出一条安全可行的新线路。“这算是好的了,我遇到过一个地段,仅仅测量就花费了近4个月,这些都是为了确保输电线路设计方案的有序进行。”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线路室专业主管谢德心说道。

除了内部“抱团”,相关单位的联动同样不可或缺。成渝中线高铁不是孤立建设,而是在城市整体交通版图中的精密嵌入。在多个需要跨越城市轨道交通的路段,项目团队需与地方轨道单位对接,反复协商设计细节,预留通道空间,为未来城市地铁建设预设“伸缩层”。这种对“未来空间”的精准预判,既减少了未来施工干扰,也避免了重复建设,真正做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

“若前期没考虑预留空间,后期要停电迁改,不但会降低铁路供电可靠性,还会造成投资浪费。”谢德心说。

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员工正在成渝中线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勘测现场讨论塔基定位。程婧雪摄

国网重庆经研院设计中心员工正在成渝中线高铁牵引站供电线路勘测现场讨论塔基定位。程婧雪摄

旧道“焕新”:精巧布局,“榨干”通道潜力

在主城区新建输电线路,难免遇到“无地可征”的尴尬,怎么办?

事非经过不知难,协调中遇到啃不动的“硬骨头”,工作就只能另辟蹊径。“这条线路要经过一个公司的地块儿,我去和对方沟通了好几次,几乎每次都是被骂出来的。”回忆起那段过往,设计中心负责前期协调的女同志陈程道不尽当时的心酸和委屈,“因为协调困难,我们最后只能修改路径,增加了不少施工难度,建设费用也是‘水涨船高’。”

科学城牵引站的其中一条供电线路由220千伏桐子湾站供电,桐子湾站在沙坪坝物流园区内,出线走廊原本仅支持两回线路布设,面对线路日趋密集、通道空间紧张,项目团队在已有结构基础上进行“空间精织”,通过精巧设计将其改造为一个双回、一个四回线路,实现6回线路同步敷设,最大限度“榨干”通道潜力。

“设计人员在不新增用地的前提下,通过对旧塔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同塔双回路架设、垂直鼓型排列,让‘旧道焕新’承载新动能,节约了路径通道和工程造价,让寸土寸金的土地资源更大地发挥出价值。”谢德心表示,通过逐基改变放线系数,减少终端塔使用情况,实现“以小代大”,结构建模逐基校核铁塔受力条件,可较常规设计节约大量塔材。(何乐、梁燕、王新宽)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