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间两度患癌 仁心医者再续生命之光

2025年6月初,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方大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大附三院”)收治了一位特殊的中年女性患者。十一年前,刚过不惑之年的她因不明原因腹痛、腹泻,被确诊为结肠癌侵犯十二指肠,在外院接受了“右半结肠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坚持规范化疗与靶向治疗,定期复查,长期如常人般工作生活,并见证儿子成为一名医生,今年初也迎来了孙女降生。
然而今年5月底,患者无诱因出现双眼巩膜黄染,逐渐加重,伴皮肤瘙痒。6月3日,她专程赴渝,求诊于重医大附三院肿瘤科主任谢启超。谢启超为其安排紧急入院,完善检查。检测显示总胆红素高达120mmol/L,影像学检查提示胆肠吻合口胆管壁增厚、胆道梗阻、肝门区多发肿大淋巴结,高度怀疑肿瘤复发转移。
患者及家属多方咨询,均被告知手术希望渺茫,建议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或支架置入减黄,后续辅以内科治疗以延长生存。面对这一结论,全家陷入绝望。患者情绪几近崩溃,终日以泪洗面。
转机出现在得知十一年前的西南医院原肝胆外科主任别平,如今正在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肝胆胰外科工作。患者家属再次找到别平求助,患者回忆说:“11年前,多数专家均认为肿瘤已属晚期,手术切除意义不大,本已放弃了希望,当时清楚地记得一天晚上您从外地开会回来到病房,详细了解了我的病情和检查结果,认为有希望争取外科切除。后来经过多学科会诊,坚持做了彻底的根治手术切除,我才延长11年的生命。我原本不惧死亡,但现在我有必须要活下去的理由”。别平回顾患者既往病史与当前资料,初步判断复发可能性较低,更倾向于吻合口新发癌变所致梗阻。为进一步明确病情,他建议患者接受全身PET-CT检查。结果显示,除吻合口及肝门淋巴结存在高代谢病灶(肿瘤)外,未见其他远处转移。
6月6日,患者转入肝胆胰外科。医院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MDT),医务部主任毕玉田主持。专家们各抒己见,怀疑肿瘤为复发,目前首要的是解除胆道梗阻,进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肝功恢复后才能进行其它治疗。别平分析认为:肿瘤切除十多年,复发的可能性不大,很有可能是胆肠吻合口癌变引起的胆道梗阻。肿瘤向肝门及左右肝管延伸侵犯位置高,胆肠吻合口及周围淋巴结病灶范围较为广泛,根治切除肯定难以做到,但可进行手术探查,能切则切;不能切除则打开胆肠吻合口,左右肝管放置T型管引流胆汁,肝功好转后进行全身系统治疗和局部放射治疗,这样病人的生存质量更高。经深入讨论,MDT团队最终达成共识,决定实施手术探查,为后续综合治疗创造条件。
6月1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广泛粘连,肝门区淋巴结融合成团,打开胆肠吻合口取组织冰冻病理证实为胆管来源恶性肿瘤,证实了术前的判断。由于病变侵犯范围广、解剖结构复杂,彻底切除几乎不可为之。术中,别平团队与家属充分沟通后,虽然无法做到临床根治切除,但尽最大努力切除主要肿瘤病灶、解除胆道梗阻。
手术团队精细操作,完成淋巴结清扫、部分肝切除、胆管整形后重新做了胆肠吻合重建,这一场历时近14小时的高难度手术过程异常艰难,但是在医护人员的通力配合下顺利结束,患者安返病房。
术后病理回报:符合肝内胆管癌(小胆管型),所有切缘均未见癌侵犯。患者及家属得知结果喜极而泣,再三向医疗团队表达感激之情。
术后患者恢复顺利,仅发生短暂胆漏,经处理后好转,于7月24日出院休养,近期将返院接受后续治疗。患者自述术后在家休养,有信心、有信仰,闲暇时还弹弹琴,体会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十一年间,两度患癌,两度获救。这场生命接力,不仅展现了现代医学的技术高度,更是重医大附三院(方大医院)再次续写的一个关于信任、勇气、医者仁心、永不放弃、守护生命的故事,体现了医患之间的深厚信任、医学人文的温暖光芒。(田茂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