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原创

瞰山城·人民日报三农行

“粮田”+“良田” 共绘“丰收图”

姜峰 王欣悦 胡虹
2025年09月23日10:04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秋分时节,巴岳山下连片的稻田,泛着黄绿色的光晕。稻浪翻滚,风吹过,带来阵阵稻香。

谭祥东的身影在田间穿梭,现在,正是他百亩田地稻、鱼双丰收的时候。

拾万镇长虹村隆平五彩田园。受访者供图

拾万镇长虹村隆平五彩田园。受访者供图

综合种养 增收有“效益”

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谭祥东的秧田鱼很受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追捧。

“有机、无农化、鱼肉细腻、口感鲜嫩与独有稻香是特色。”谭祥东说,每年在水田全部种上水稻之后,鱼苗也随之下田了。

为了保证鱼的品质,养了鱼的水田不施化肥,也不洒农药。田间的虫子就是鱼的饲料,而鱼的排泄物便成了秧苗的有机肥料。秧田鱼在清澈稻田中生态放养,食禾花、稻穗等,每亩产约100斤。原生态的生长环境,让秧田鱼肉质更加鲜美,而这些品质不俗的鱼就成为他自家鱼馆的“尖货”。

“以前,拾万镇村民单凭种水稻挣不到什么钱。这些年,镇上引进、培育了多个新品种水稻,并采取‘稻+’模式助农增收。五彩稻田还吸引了大量游客、研学团队,让镇上村民吃起了‘旅游饭’。”拾万镇副镇长王地生说。

在大足,与谭祥东的秧田鱼一样受欢迎的,还有袁仁刚的稻田鳖。

在高升镇“稻鳖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稻田外沿的环形沟渠中,甲鱼正悠然游动。

在“稻鳖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袁仁刚展示养殖的甲鱼。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在“稻鳖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袁仁刚展示养殖的甲鱼。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甲鱼捕食害虫、疏松土壤,其排泄物成为天然肥料。而水稻净化水质形成闭环,较传统种植亩均增收超万元。”袁仁刚说,2023年6月,他看准了这种“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创新模式,在高升镇旭光村成立了重庆塘源益丰农业有限公司,成为“稻+鳖”综合种养模式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在袁仁刚带动下,几年来高升镇已在旭光村、红光村、新光村、太和村建成3000亩“稻鳖共生”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形成“一个中心、一个基地、4个综合种养片区”的产业布局,实现年产生态大米750吨、甲鱼60万只,综合产值达4300万元。

“这种模式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高升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袁仁刚公司为例,当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可获得年均530元/亩的租金收入,公司提供18个月均工资3500元的固定岗位,季节性用工50个,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同时,还带动53户农户参与股份合作,户均增收2.4万元。

近年来,大足区“稻+”“粮+”产业持续升级,从单一的稻虾、稻油发展为稻虾、稻鱼、稻鳖、稻油、稻中药材五大融合业态。2024年,全区“粮+”产业面积达12.68万亩,年产优质粮油7.34万吨、水产品4718吨、中药材5000吨,总产值突破5亿元。

筑牢粮食根基 丰收有“底气”

当一株株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万亩水稻种植示范区迎来了繁忙的收割期。

放眼望去,金黄的稻穗饱满低垂,一台台水稻收割机轰鸣前行,在田间穿梭往来。

割稻、脱粒、碎秆、装车一气呵成,机械化收割为丰收按下“快进键”。邓中则在田间忙着指挥作业,满脸丰收喜悦。

“从目前的收割情况看,今年产量还挺高,除了品种好,主要得益于全程机械化操作。”水稻种植大户邓中介绍,今年他承包了3000多亩地,实现了从良种繁育、工厂化育苗、精准插秧、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割、智能化烘干的全链条体系。

星桥镇两路村,两辆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熊伟摄

星桥镇两路村,两辆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熊伟摄

在邓中看来,全程机械化耕种为此次大规模收割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实现这一切的基础。

以前的两路村,耕地“小而散”,农业效益“少而低”。又地处城郊,大多数人都选择去城里打工,部分耕地也随之成为闲置土地。

2020年,梁平区先行先试,按照宜机化、水利化、生态化、园田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七化”目标,在两路村建设高标准农田与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2700余亩农田阡陌有序、整齐成片。吸引了种植大户经营土地种植,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盘活闲置土地。

目前,梁平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5.3万亩,占耕地九成以上,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1%。

重庆山地丘陵多,地块细碎不平整,田间道路缺乏,曾让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非常困难。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高标准农田灌溉体系,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创造条件,也为保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未实施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提升示范项目前,水田单种水稻,亩产1000余斤,产值1300元左右。”大足区铁山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周林说。

铁山镇是大足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稻虾养殖有规模,通过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提升整治,当地实施“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产业基础更加完善,大大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

周林介绍,项目实施后,引进稻药轮作模式,每亩地除稳产水稻500公斤外,利用冬闲水田种植中药材川芎,目前亩产能达200余公斤。

铁山镇稻药基地。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铁山镇稻药基地。人民网记者 胡虹摄

周林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川芎市场价格20元/公斤,亩产值4000余元,100亩稻药总收入约50万元。产业发展带动周边群众务工,1亩地用工13个左右,平均80元/天,1亩地给群众增加务工收入1000余元,一年带动群众增收10余万元。

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1888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81万亩,“巴掌田”整合为“连片田”,“单种稻”升级成“多模式”,良田提质、粮食增产,共同绘就一幅幅丰收盛景。

(责编:刘政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