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原创

巾帼工匠论坛在渝举行 传递“她”力量

2025年09月24日19:44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9月24日电 (陈琦、刘敏)9月24日,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重要活动——巾帼工匠论坛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女性代表通过主旨演讲,展现“她”担当,传递“她”力量。

24日,巾帼工匠论坛在渝举行。刘敏摄

24日,巾帼工匠论坛在渝举行。刘敏摄

本次论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主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重庆市总工会承办,分“强国建设‘她’力量”和“女性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两个阶段进行。

高温焊花在她手臂留下印记

也带给她日益精进的技术

30多年来,全国劳动模范、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都在为“钢铁巨龙”轨道交通车辆打造坚固“骨架”。

“从最早十几公里的运煤铁路起步,历经技术封锁与工艺落后的艰难阶段,到逐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中国高铁已成为‘国家名片’。” 孙景南感慨,高温焊花在她的防护服和手臂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印记,也带给她日益精进的技术,她独创的铝合金中空型材焊接修复法,凭借“眼工+手法”实现中空型材内腔焊接缺陷修复;独创的铝合金槽焊摇摆焊接操作法,攻克了18毫米铝合金窄间隙焊接极限难题。

如今,孙景南和团队把技术发展的目光投向智能制造。最近,团队成功解决了机器人在狭窄空间开展焊接的技术难题。

她“十年如一日”扎根崖壁下

与时光“赛跑”抢修受损国宝

大足石刻研究院研究员陈卉丽称自己是给石刻“看病治病”的文物医生。她守护的大足石刻诞生于唐末宋初,被誉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闪耀于《世界遗产名录》。然而,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大足石刻进入了高速风化期,多数造像正饱受“病痛”折磨。

为修复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陈卉丽和团队“十年如一日”的扎根崖壁下,每天蹲守造像前,用“望闻问切”查历史痕迹、辨表面病害,靠X射线探伤、红外热成像等技术探内部隐患,用专注对抗未知,与时光赛跑,“抢回”这尊国宝。

8年时间里,陈卉丽和团队攻克了10余项技术难题,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文物修复体系,被国际同行誉为“中国方案”,相关成果获“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奖,开创我国大型不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先河,让世界看到中国文物工匠的精益求精与创新实力。

她为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

研发成果在全国50多条生产线推广应用

中南智能长沙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高端能源装备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郭冬妮,是一名95后的算法工程师。她说,自己有一个很特殊的“跨界”身份标签:既是埋头写代码的“码农”,也是整天在纺织、铸造“老厂房”里打转儿的“厂妹”。

人工智能 “新大脑”如何与传统行业擦出智慧火花?郭冬妮认为,年轻一代是天然的“跨界融合者”,人工智能与传统制造的融合不再是科幻大片,它正在车间里有条不紊地上演。

为给厂房里的机器装上“眼睛”和“大脑”,郭冬妮与团队每天24小时轮班转,用200个日夜逐帧收集了数以万计的数据,用工程师开发的算法模型去学习老师傅的经验,去识别那些肉眼难以捕捉的微小异常,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布匹瑕疵检测系统,误检率低于0.1%,并在全国各地50多条生产线中推广应用。

郭冬妮说,未来的工厂一定是经验与AI完美融合的智慧体,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机遇。她也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的技术融合,攻克多场景智慧协同的技术难题,让中国制造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产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赋能,为中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一个个精彩的讲述,引来台下阵阵掌声。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院长刘利群在点评中表示,10位巾帼工匠的演讲,打动了在场众多观众,让大家不断感受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这里升华。“大家讲的不仅是她们个人成长历程,更是广大中国妇女奋斗足迹的缩影,也是当代中国妇女发展的生动实践。”

(责编:陈易、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