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重慶彭水縣補齊鄉村教育短板

“最好的房子是學校”

本報記者  王斌來  智春麗  蔣雲龍
2021年01月18日09: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彭水縣棣棠中心校在進行實驗教學。
  彭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開欄的話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我國832個貧困縣已全部摘帽,脫貧之后,這些地方的基礎教育正在發生哪些變化,牽動人心。

  近日,記者分別前往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貴州安順市西秀區、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多所中小學深入採訪,就薄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鄉村學校師資力量加強、特色藝體課堂普及等方面深入調研,本版即日起推出策劃“解碼·脫貧之后探教育”,講述正在發生的變化,展現更高質量、更公平的教育如何點亮萬千孩子的夢想。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8日 12 版)

  車在武陵山區的鄉道穿行,剛轉過一個急彎,又是一道山梁。冬天的陽光照耀下,山嶺綠意蔥蘢,間或路過一處老屋、幾座新房。

  郁山鎮中心校大壩教學點到了。二層教學樓,窗明幾淨,多媒體設備齊全。校園綠茵鋪地,立著足球球門、籃球架。全然不是過去印象中的村小模樣了。

  這裡是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2020年2月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行列。為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補齊鄉村教育短板,彭水近年來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內涵發展、優質發展、特色發展,在這個高山交錯縱橫的西部小縣,實現了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得起學”“上好學”。

  改善鄉村學校條件,上學路程不超過1小時

  彭水縣地處武陵山區,轄區內有18個鎮和18個鄉。外地人往往贊嘆群山巍峨,可對當地人來說,群山卻是世代渴望突破的阻隔。

  在彭水,一個村庄百來戶,分布在好幾個大山的山頭上。勞動力外出打工多,留守兒童超半數。這種情況下,保障適齡兒童都有學上、上好學,要比別處多下好幾倍的功夫。

  彭水不富裕,卻格外重視教育,當地人說,“雖然已經脫了貧,但是彭水要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還得靠教育。”

  山裡的小學是什麼樣?“廁所是旱廁、校舍是危房、全校一個班、老師一個人,這已經成了歷史。”郁山鎮中心校大壩教學點曾是一所典型的農村薄弱校,教學點教師李大開介紹,“有些學生跟著父母進城,入學人數與前些年相比有所下降。但教學條件、校園環境可是翻天覆地的提升。建塑膠操場、鋪設草皮、修文化牆,校舍徹底整修,這在以前可不敢想。”

  這個教學點並不是樣板工程。據了解,彭水縣所有鄉村小學的辦學條件都實現了統一標准的改善。

  記者來到朗溪鄉中心校時,體育教師正帶著孩子們上“四點半課堂”的足球課。三層教學樓前,孩子們分組練習帶球過樁,有模有樣。左轉爬上幾十級台階,標准化塑膠籃球場呈現眼前。在山區,平地比水源還金貴。為了建運動場,學校硬生生在山坡上“造”出一小塊平地。

  2018年以來,彭水投入3.1億元,改造72所農村中小學。投資2.75億元,改擴建22個義務教育學校,新建校舍6萬平方米,新建運動場4.9萬平方米。

  “財政每花5元錢,就有1元錢花在教育上。到縣裡的村鎮看,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彭水縣教委主任付美兵介紹,目前彭水每個鄉鎮都有一所可寄宿的初中、一所中心小學,山村教學點零星分布,“山裡孩子上學,單程不會超過1個小時。”

  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定向培養全科教師

  在朗溪鄉馬頭村小,英語教師李春艷正在給三年級學生上課。黑板上方,6個大字頗為醒目:“雅立身,誠立心”。

  李春艷是彭水人,但老家離學校也得4個小時車程。2019年,她從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畢業,通過定向委培計劃回鄉任教。她說,村小的孩子三年級剛剛開始學英語,班裡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雖然教學任務並不輕鬆,但她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

  馬頭村小有一棟二層教學樓,目前開了3個班,隔年招生,共56名學生、7名全科教師。體育、音樂、美術教學,由朗溪鄉中心校的教師“走教”。

  村小教師儲備不足?彭水從2013年開始實施了小學全科教師定向就業工作,2015年起開始學前教育專業公費師范生定向培養工作。從2017年起,已有139名像李春艷這樣的年輕教師充實到鄉村教學點教師隊伍中。

  崗位吸引力不強?縣裡想方設法提高教師待遇,根據學校規模、與鄉鎮(街道)所在地距離、交通方便程度、生活條件艱苦程度等情況,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鄉鎮工作補貼。

  “財政發工資,第一批發給教師,然后再發公務員。教師的工資要比公務員高,村小老師的工資要比城裡高。”彭水縣縣長石強說,像李春艷這樣剛畢業到基層的教師,一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

  不讓一名孩子輟學,為留守兒童提供整學期寄宿

  小學生住校,一住一學期——為了讓外出務工的父母安心,這是萬足鎮中心校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萬足鎮中心校是一所留守兒童寄宿學校,381名在校生中有290人住校。校長秦華介紹,“為了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照顧,政府投資400萬元改建了這所學校,向全縣接收留守兒童,周邊區縣都有家長專門把孩子送來這裡。”

  在萬足鎮中心校教師辦公室的桌子上,擺放著一摞摞冊子:洗頭洗澡簽名冊、夜間巡查記錄冊、縫補衣服記錄冊等。隨意打開一本,看到整整齊齊的簽名、備注和日期。

  除了教學,老師還要負責孩子們的起居。“義務教育免收學費,學生隻需每個月交300元生活費。”秦華說,學校還制定了周密的監護人聯系制度,班主任督促家長與孩子每個月寫信、通話或者視頻交流。

  五年級學生汪錦蓉,寄宿已經4年了。她父親出門打工,爺爺身體不好,家裡離當地學校有3公裡遠,於是來到了萬足鎮中心校寄宿。“孩子長高了,學習好了,生活習慣也養好了。”爺爺汪貴林說。

  “彭水不會讓一名留守兒童輟學,‘千師訪學’項目和貧困學生結對幫扶都做到了全覆蓋,切實解決貧困生的學習、生活、成長等方面的困難。”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說,“同時,我們也建設鄉村特色名校,推動鄉村學校文化建設,讓村小的孩子也享受到一流的特色藝體教育。”

  如何利用新型教育資源和媒介,讓村小的孩子享受快樂、全面成長?彭水縣深入挖掘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潛力,探索“互聯網+雙師教學”模式。彭水縣教委工委搜集了1000余課時的課程資源,制作《“雙師教學”操作指南》提供給鄉村教學點使用。

  “以前的村小,是‘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現在‘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教室裡安裝了教學一體機和同步課堂錄播系統。網上優質資源用起來以后,我們老師和孩子都開了眼界。”李大開感慨。

  得益於這些優質教育資源,孩子們越來越多地享受到藝體教育帶來的快樂。朗溪鄉中心校的足球隊,在全縣拿到了名次。王家樂是郁山鎮中心校大壩教學點六年級學生,飛機模型制作是學校的特色之一,他因為愛好飛機模型制作,第一次去了重慶市,參加比賽拿到二等獎。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