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重慶古建,鐫刻在巴山渝水間的鄉愁

2022年01月23日09:1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夜幕降臨,江風拂面。

  千厮門嘉陵江大橋人行道上,視頻博主倩倩正在直播。她左手緊握手機,右手指向渝中半島,提高聲調:“看,洪崖洞!”

  這是今年元旦假期發生的一幕。洪崖洞,一個每逢節假日便“熱”得發燙的地方,元旦3天假期共接待游客13.5萬人次。毋庸置疑,游人鐘愛洪崖洞,就是沖著它蔚為壯觀的吊腳樓建筑群來的。而這樣的建筑風格,是由重慶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的。

  源遠流長的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這條大江橫貫重慶全境,在它的滋養下,吊腳樓、移民會館等各式建筑在這片沃土上茁壯生長,不僅為這裡生活的人們提供了居所,更成為一張張重慶的金名片,彰顯著這座城市厚重的文脈。

從東水門長江大橋人行道視角眺望湖廣會館,連綿不斷的封火牆依山勢而下,蔚為壯觀。

  奔涌之江

  造就堅韌頑強的建筑秉性

  一條大江,養育了重慶兒女,也造就了重慶民居依山傍水的特性,使其堅韌、頑強地挺立於山水之間。

  歷史上,巴人喜歡依山靠水而居。元稹寫給白居易的詩《酬樂天》有句:“平地才應一頃余,閣欄都大似巢居。”元稹自注說:“巴人多在山坡架木為居,自號閣欄頭也。”閣欄就是干欄,也就是吊腳樓。吊腳樓,代表了古代巴人對崎嶇不平地勢的親密回應。

  如今,酉陽龔灘、綦江東溪、江津中山等古鎮仍保留著古代木構吊腳樓的傳統樣式。屋宇重疊、柱腳下吊、廊台上挑,古道盤旋、榕樹庇陰,呈現出山地建筑特有的空間層次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吊腳樓在重慶得到了繼承和發揚,洪崖洞就是經典一例。曾幾何時,洪崖洞的吊腳樓在風雨洗禮中變得滄桑。但是,它們仍然不失為一部活態的歷史檔案,彰顯著巴渝先民創造的燦爛歷史文化。

  “傳統吊腳樓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木頭。幾番權衡之后,我決定規避木頭易腐蝕、易著火的弊端,採用GRC(玻璃纖維增強混凝土)復合材料,用現代手法建一座展現巴渝文化的吊腳樓。”“洪崖洞洞主”何永智說。2006年,歷經重重磨難,洪崖洞涅槃重生,讓游客在繁華都市中品味到渝水鄉愁。

  教授級高級建筑師、重慶吊腳樓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周毅說,洪崖洞脫胎於吊腳樓,但又超越了傳統的吊腳樓,“洪崖洞分為11層,高達79米,沿嘉陵江全長約600米。傳統吊腳樓中沒有這樣大開間、大跨度的‘高層建筑’。”

  十八梯經典的吊腳樓形態也受到矚目。十八梯傳統風貌區延續了原有的“七街六巷”街巷格局和肌理,吊腳樓的懸挑陽台和屋面層層疊疊,宛若一幅立體風景畫。自2021年9月30日開街以來,許多市民游客來到十八梯重拾山城記憶。

  移民之江

  成就異彩紛呈的建筑華章

  一條大江,促成各種文化在巴渝大地交相輝映,讓重慶建筑形式變得異彩紛呈。

  重慶歷來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之地。今天的重慶人,十之八九都是“湖廣填四川”移民的后代。在移民潮中,會館應運而生,成為落戶客地游子的社交場所和精神家園。清代西南地區的會館有“繁不勝舉”之稱,正所謂“爭修會館斗奢華,不惜金銀億萬花”。

  放眼巴蜀大地,重慶是會館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究其原因,重慶作為長江沿線主要的交通樞紐之一,是湖廣移民沿長江水路入川的必經之地。

  重慶現存的會館中,位於渝中半島長江之畔、緊鄰東水門的重慶湖廣會館最為恢弘。它由高牆環繞的禹王宮、齊安公所、廣東公所三大會館組成,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會館建筑群,已在江邊佇立近300年。

  進入重慶湖廣會館,高大巍峨的禹王宮映入眼帘。禹王宮面向長江,依山而建,上下高差達十余米。史料記載,當年建設禹王宮所用木材,均從楚北運來。宮中,奉祀著一尊高達5米的大禹雕像。

  “湖廣地區多水患,湖廣移民祭拜大禹,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舟楫平安。”周毅說。讓這位重慶土生土長的建筑師感觸頗深的是,湖廣地區的會館通常是在平地上展開布局,而重慶湖廣會館卻因地制宜,建筑群落和山勢完美結合。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副會長趙逵曾指出,湖廣會館的風格和特色不僅體現出移民者對故土的留戀與熱愛,同時也表現出移民者對巴蜀地區的接受和適應。

  重慶湖廣會館的封火山牆也頗具特色。重慶本土民居朴素簡潔,一般沒有封火山牆,而且傳統封火山牆多呈階梯式對稱造型,重慶湖廣會館的封火山牆則多為曲線,連綿不斷的封火牆依山勢而下,蔚為壯觀。這些封火山牆和美不勝收的建筑裝飾,給重慶建筑注入靈動氣息,增添了風格迥異的文化元素。

  湖廣移民還將先進的建造技藝帶到了鄉村地區。如江津真武場的南華宮(廣東會館)、天上宮(福建會館)和萬壽宮(江西會館)等,各種建筑的交融,碰撞出巴蜀建筑文化的嶄新樂章。

  文化之江

  鑄就厚重綿長的建筑底蘊

  一條大江,文脈延綿不休,為重慶建筑注入精神之魂。

  歷史上,一大批名人曾經駐留巴渝大地,並留下璀璨詩篇,重慶古建也因此更加厚重。

  雲陽博物館教育展陳部主任肖京,曾在雲陽張飛廟做過20年講解員。她說,張飛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張飛,由雲陽民眾自發修建的,相傳始建於蜀漢末期。它依山就勢,沿長江一字排開,將北方建筑的雄奇與南方建筑的俊秀融為一體。

  歷史上,因為戰爭、洪水、火災等原因,張飛廟不斷毀損,雲陽民眾懷著虔誠之心,一次次重建張飛廟。在三峽庫區地面文物搬遷中,張飛廟從長江下游32公裡的老廟搬到了新家,與雲陽縣城隔江相望。

  古人為何將張飛廟建在長江邊上?肖京說,長江自古便是交通要道,但是,長江上游水急灘多,行船甚難。在江邊建造張飛廟,或許是為了鎮“水妖”。張飛廟門前,有一副雲陽籍京官彭聚星所書的楹聯,其中,“舟船助順”四字流露出古人的類似心願。

  既然地處交通要道,如何讓張飛廟更加醒目呢?古人在張飛廟面江廟壁上鐫刻上“江上風清”,每個大字兩米見方,格外引人注目。這四字也出自彭聚星之手。

  肖京說,清末,彭聚星對張飛廟進行“文化包裝”,翻刻各地名碑在廟中陳列,使張飛廟逐漸變成“文藻勝地”。張飛廟中珍藏著蘇軾《赤壁賦》石刻,不知彭聚星是不是受到“惟江上之清風”一句啟發,才揮毫寫下“江上風清”,吸引更多人前來感受張飛廟挺立江邊的美景呢?

  長江三峽兩岸奇峰陡立、峭壁對峙,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不盡的主題。

  在雲陽的鄰縣奉節,有一座白帝城。歷史上,它是兵家必爭之地,亦成為眾多英雄與文人墨客的棲息之所。如今,游人踏上338米長的廊橋,走進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可飽覽白帝廟大門、武侯祠、明良殿等建筑的魅力,以及建筑承載的厚重的三國文化。

  其中,武侯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祠中,對聯“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十分醒目。杜甫十分崇敬諸葛亮,這副對聯就摘錄自杜甫的《詠懷古跡》。建筑和詩歌、楹聯文化完美融合,在景區中隨處可見,帶給游客多重審美享受。

  希望之江

  譜寫品質生活的壯美篇章

  一條大江,孕育無限美好與希望,為人們的品質生活增色不少。

  冬日暖陽中,彭氏宗祠門前一派忙碌,工人們正修整路面,一個漂亮的壩子已具雛形。

彭氏宗祠入口。本組圖片由趙迎昭 攝/視覺重慶

  這座宗祠位於雲陽縣鳳鳴鎮黎明村,距長江直線距離7公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陽博物館館長溫小華說,宗祠已修繕完成,外圍環境整治、內部展陳設也在進行,“通過修繕建筑和挖掘、提煉建筑蘊含的價值,必將重塑村落、再拾鄉愁。”

  建筑,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歷史記憶。在重慶城市更新、鄉村振興進程中,像彭氏宗祠這樣逐漸“蘇醒”的建筑還有很多——

  在重慶母城渝中半島,山城巷、十八梯等能品味山城建筑特色的建筑群已然重煥新生。身臨其境,聽一場分享會、喝一杯大碗茶、看一場藝術展,讓歷史與現實完美邂逅﹔

  在山水渾然一體的南岸區南濱路,歷史文化遺跡串點成線,法國水師兵營、安達森洋行、立德樂洋行等“洋氣”的文物建筑也活了起來,搖身一變為咖啡廳、多元文化空間、遺址公園等,“山水城市會客廳”的魅力扑面而來﹔

  在紅色沃土綦江,紅一軍團司令部舊址、紅軍橋和中共綦江支部舊址、王良故居等革命文物建筑得到合理利用,吸引人們在建筑中重溫初心使命,感悟英烈“萬水千山隻等閑”的頑強意志。

  值得期待的事還有很多。“十四五”期間,重慶將結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重慶院子”文物建筑保護利用示范項目,重點加強豐都小官山古建筑群、雲陽張飛廟、石柱灣底譚氏民居等價值高、基礎好、代表性強的古建筑進行活化利用,助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為市民呈現一批傳承文化根脈、承載歷史記憶的重要文化空間。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