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本報記者 王斌來 朱 磊 劉新吾
2022年09月26日17: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6日 01 版)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6日 01 版)

  風吹稻浪,清香陣陣。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閑時最愛到田埂上轉悠。當年,為了溫飽,按下紅手印包產到戶﹔現在,奔向共同富裕,這片土地演繹著鄉村振興新故事。

  今天的小崗村,全面完成2.132萬畝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1.37萬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証。土地流轉后,年近八旬的嚴金昌一門心思經營農家樂,從4張桌做到了26張桌,年收入30多萬元。

  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從江南水鄉到白山鬆水,從扎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到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改革的音符匯聚成動人的旋律。從兩億多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証、吃上“定心丸”,到集體產權歸屬更明了、農民財產權利更多了,強農惠農富農,廣袤沃野上鋪展共同富裕的壯麗畫卷。

  拿到“紅本本”,吃上“定心丸”

  “沒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証,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發展規模。”從事畜牧業20多年,位於武漢市江夏區的湖北金林原種畜牧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加正說,頭5年挺難,“承包1000畝土地,卻很難貸到足量的貸款。”

  轉機,源自農村產權交易探索。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挂牌,開始“試水”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化交易,探索創新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貸款等服務。

  “進場交易公開透明,省去了繁瑣的程序。而且,有了權威認証,我們的農業設施就有了價值,能夠附著在經營權証上進行抵押貸款。”金加正感嘆,“這十年,越來越順!”

  廠區裡,綠蔭夾道。“我們堅持綠色養殖,動物糞污轉化為有機肥,用來滋養茶園、果林。”金加正說,“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抵押擔保,我們獲得了1.23億元的銀行授信。”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考察。“總書記聽取了農村產權交易探索情況匯報,同工作人員和前來辦理產權流轉交易鑒証手續的農民交談,詳細詢問產權交易具體流程,認為這是一個積極探索。”武漢農村綜合產權交易所副總經理桂玲對總書記考察的情景記憶猶新。

  “總書記叮囑我們,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好好研究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者之間的關系,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願、保障基本農田和糧食安全,要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桂玲說。

  每隔一段時間,桂玲就要往農村跑,調研和探索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機制創新,“聽聽農民的意願,受益匪淺,比如土地流轉合同裡要設置租金遞增條款,源於民,惠於民。”

  這樣的市縣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在湖北全省已建成70余個,探索出互換、出租、拍賣、托管等多種有效的經營權流轉模式。

  2016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分為承包權和經營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並行,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我國農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前,全國兩億多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書,15億畝承包地確權到戶。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有序開展。拿到“紅本本”,承包農戶吃上“定心丸”,可以更放心地流轉土地經營權。截至2021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已超過5.55億畝。

  走進江西省於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繞村水系串起白牆黛瓦民居,連片的稻田水鄉引來眾多游客。

  “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村子發展活力更足了!”村黨總支書記劉連雲說,“2016年,潭頭村土地確權發証,農民可以自種,也可以選擇將經營權流轉。現在,村裡集中力量發展富硒產業和旅游產業。”

  中午,能容納600多人就餐的富硒食堂坐得滿滿當當。“放心吃!都是自產的富硒菜。”服務員熱情地說。

  村民李俊明操作著無人機噴洒水溶肥。“不是自夸,我使用農機的水平,全縣都數得著!”李俊明流轉來300多畝地,種植的雙季稻已經成為潭頭村的一道風景線。

  跟李俊明不同,年逾七十的村民孫觀發,早早就將4畝水田流轉,“種不動啦。流轉后,一畝地可以收入500斤谷子錢和100多元補貼,劃算還省力。”孫觀發笑道。

  孫觀發現在經營小賣部和民宿,兩項收入一年差不多有10萬元。去年,他的孫子孫女全都進了縣城上學,可老人卻不願意離開:“如今農村的日子,過得挺舒坦。”

  正說著,又有客人上門,孫觀發沏上幾杯熱茶,熱情地起身招呼。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鬆軟肥沃的黑土地上,粗壯的玉米稈高過了人。站在吉林省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准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指著地裡的秸稈,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說:“秸稈還田,給黑土地‘蓋被子’。”

  干農技推廣近40年,王貴滿見証了黑土地的變遷:隨著“三權分置”制度的完善,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從而催生了以全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為關鍵的“梨樹模式”。近年來,“梨樹模式”不斷鋪展規模,在全縣推廣的面積已從2020年的150萬畝提高到今年的280萬畝。

  中午,走進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院子,隻見十余台大型機械一字排開,頗為壯觀。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來到位於梨樹縣康平街道八裡廟村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回憶起總書記來考察的情景,盧偉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總書記說:‘你們的探索很有意義,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合作社發展道路,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科技素質和農業生產效益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想向總書記報告,我們合作社又壯大啦!土地流轉去年擴大了30垧地,全部上了大型農機,不僅節約成本,對土壤的破壞也大大減少了。”盧偉說。

  八裡廟村村民王曉鵬,過去進城務工,農田交給妻子種,農忙時得“兩頭跑”,但王曉鵬卻一直不想把耕地流轉出去,“自己不種,心不安啊!”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后,看到入社農民收益大幅增加,勞動強度卻大幅降低,他也拿出承包的13.5畝耕地入股,加入合作社。如今,夫妻倆不僅不操心種地,去年還拿到分紅1萬多元。

  在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入社農戶每垧土地(當地相當於15畝)純收入萬元以上,參與農民也可在合作社務工,年均勞務收入超2萬元。目前,梨樹縣大型合作社已有200多家。

  “大國小農”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小規模家庭經營是農業的本源性制度。各地根據實踐發展要求,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和支持廣大小農戶走同現代農業相結合的發展之路,使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始終充滿活力,不斷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創造有利條件。

  “陽光玫瑰葡萄,美味又不貴!”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先鋒村四季春現代高效農業園裡,體驗採摘樂趣的上海游客蔣文,提著滿手的購物袋,面對家庭農場主葉明蘭的直播鏡頭,脫口而出。

  葉明蘭,十裡八鄉無人不知,現在又成了線上客戶熟悉的網友。

  從一代“草莓大棚”起步,葉明蘭穩扎穩打。通過流轉土地,高架草莓從6畝擴大到12畝,葡萄種植擴大到100畝,第一代小矮棚早已消失,連棟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畝均收入提升到2萬元。

  離先鋒村100多公裡的南京浦口區永寧街道聯合村,村民康光輝輕點手機,蝦塘裡水質、含氧量、溫度一目了然,再點一下,便能遠程增氧,“手機就是我的新農具!”

  “2020年,我以每畝1240元的價格流轉了170畝塘,簽下3年合同。”康光輝坦言,過去他可沒這個底氣。

  “過去塘連不成片,農戶意願常變,誰敢冒險?隻能守著幾畝塘糊糊口。”康光輝笑道,“現在我們採用了信息技術,畝均投入蝦苗30萬尾,是過去的2倍多,當年畝均利潤就能達到4000多元。”

  帶著周邊9戶農民,康光輝走上了養蝦致富之路。一個聯合村,青蝦產業收入已接近6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2700元。

  近年來,各地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因地制宜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有效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等問題。目前,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納入全國家庭農場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達到390萬家,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達到95.5萬個。

  深化集體產權改革,發展新型集體經濟

  車至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戛隴塘村,登高遠望,一條條獼猴桃藤編織出生機勃勃的萬畝獼猴桃果園。

  52歲的村民方國明正貓腰在藤下除草。就在3年前,她和村裡的鄉親們還在石頭縫裡種玉米、土豆,一畝地忙上一年也就500余元收入。

  請她再算如今的收入賬,方國明咧嘴就笑:“不說別的,獼猴桃果園基地務工,每月有2000多元勞務收入,3畝地還有3000元流轉租金,過兩年還會有分紅咧。”

  在戛隴塘村,許多村民像方國明一樣,享受到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帶來的紅利。

  早在2014年,六盤水市就開始探索“三變”改革:從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入手,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方式,讓沉睡資源活起來﹔採取集中投入、產業帶動、農民受益等方式,實現資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讓分散資金聚起來﹔通過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讓資金在市場中流動起來,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讓農民富起來。通過“三變”改革,2021年全市27.46萬戶農戶戶均獲得分紅1052元,村集體經濟積累達7.76億元。

  “這個萬畝獼猴桃果園項目建設,是‘三變’改革的一次創新。”六枝特區“三變”改革辦公室主任彭家國介紹,“整合省、市、縣三級農業專項資金,撬動銀行與社會資本1.08億元,農民以土地和自有資金等要素入股,實現多贏。”總投資1.8億元的項目,在獼猴桃豐產后,各方按照股份分紅,6900多農戶將因此受益。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清產核資,進行身份確認、股份量化,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確保農民受益,增強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各地持續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共同富裕。

  “抓改革、強集體、富農家,是我們村發展的主旋律。”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黨委書記高德敏說,戰旗村成立了村集體資產管理公司,1704名村民成為“股東”,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

  文旅綜合體“鄉村十八坊”、戰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壹裡小吃街等相繼落成,鄉村酒店今年也要開張營業……一個個新產業地標、新文旅場景,讓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

  走進“鄉村十八坊”,村民袁志建經營的“唐昌豆腐”店裡很是熱鬧。10多個品種的豆瓣、豆腐乳等,節假日一天營業額能有3000多元。“不用支付店面租金,村集體和村民合股聯營,我隻要出產品,掙了錢分10%給集體。”袁志建介紹。

  “鄉村十八坊”由戰旗村村集體出資1000萬元興建。村集體參與店裡的經營收入分紅,一部分用作村集體發展基金,其余的按股分給村民。

  如今,700多名村民在村集體企業務工或者從事個體經營,還吸納了周邊村子200人就業。更讓高德敏感到高興的是,年輕人有了返鄉的趨勢。

  戰旗村富起來了。2018年至2021年,村集體資產翻了一番,邁進億元村行列。2021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680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5萬元。

  兩年前,鄰近的金星村並入了戰旗村。“95%的村民同意按照戰旗村的發展模式,在金星村實施改革。我們要讓合並后的戰旗村走好共同富裕道路,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面旗幟。”高德敏說。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目前,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基本完成,集體產權歸屬更明了、農民財產權利更多了。一個個鄉村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奮發前行。

  (本報記者王偉健、祝大偉、范昊天、宋豪新、蘇濱、田先進參與採寫)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2022重慶100強企業出爐 18張新面孔上榜
  人民網重慶9月26日電 (劉政寧、許琳珮)26日,在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下,重慶市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發布了2022重慶企業100強名單、重慶制造業企業100強名單、重慶服務業企業100強名單。 榜單背后,有一些數據引人關注:今年的入圍門檻比2004年初設榜單時提升了15倍﹔達豐電腦、新鷗鵬集團等18張新面孔上榜﹔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的有4戶,比上年增加1戶。…
2021年度重慶市優秀企業家名單出爐
  人民網重慶9月26日電 (劉政寧、許琳珮)26日,由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指導、重慶市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主辦的“2021年度重慶市優秀企業家表彰會暨2022重慶百強企業發布會”在兩江麗景酒店舉辦。 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建國等40人被評選為2021年度重慶市優秀企業家。…
“最美基層民警”周和理:23年調解糾紛萬余件
  人民網重慶9月26日電 (劉政寧)9月25日,由中央宣傳部和公安部共同舉辦的2022“最美基層民警”評選活動揭曉,重慶市銅梁區公安局東城派出所民警周和理榮膺全國“最美基層民警”榮譽稱號。 56歲的周和理當過初中代課老師,做過農技員,后來以綜合成績第一的出色表現從400余名社會考生中脫穎而出,圓了警察夢。…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