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大渡口義渡古鎮重現三街九巷

2023年05月25日09:0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5月24日,大渡口義渡古鎮,游人正在散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5月24日,大渡口義渡古鎮,游人正在散步。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馬桑溪大橋下,長江旁,是義渡古鎮所在。

5月23日,習習微風伴隨暖陽,成群結隊的游客來到位於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的義渡古鎮,吹一吹江畔的風,聽一聽岸邊的濤。

義渡古鎮,因“義渡”而聞名。所謂“義渡”,就是官方和民間捐資興建,供行人免費或是低價渡江。走進義渡古鎮,入眼皆為青磚黛瓦的傳統建筑,十九院落,沿江而立,參差錯落,古色古香。整個街區為典型的長江上游碼頭山地街鎮地貌,除了傳統建筑,還有馬桑溪大橋、老成渝鐵路、老碼頭等景觀。

現如今遠近聞名的“打卡勝地”,從前卻一直是讓街道和社區干部牽腸挂肚的“定時炸彈”。

一場改造讓義渡古鎮迎來“新生”。

大渡口義渡古鎮老街舊貌。(大渡口區住建委供圖)

大渡口義渡古鎮老街舊貌。(大渡口區住建委供圖)

屋梁裂縫牆面傾斜,居民住房安全隱患多

“原來的老居民共423戶,房子多是沿江而建,每到汛期,或者暴雨時節,好多房子都會被水淹。泡過水的房子,哪裡有什麼安全可言。”作為一名參與者、見証者,大渡口區九宮廟街道馬桑溪社區書記陳江說起古鎮之前的情況直搖頭。

被水淹過的房子處處都是安全隱患。“幾乎家家戶戶我都去看過,有些屋梁有裂縫,有些牆面是傾斜的,用鐵絲和木頭柱子來固定,看起都揪心。”陳江說,沒改造之前,每到汛期,社區干部就提心吊膽,要疏散百姓,安排他們另尋住處﹔要徹夜值守,害怕洪水把房子沖垮。

面對“洪水一來就搬走,洪水退了就回來”的現狀,老百姓也苦不堪言。居民胡富芳不隻一次找到陳江,“希望政府考慮老百姓的實際困難,解決住房的安全問題,讓我們能夠踏踏實實地睡個安穩覺。”

安全隱患並不是老百姓唯一吐槽的點。出行難,也讓人“抓狂”。“義渡古鎮一邊沿江,一邊靠山,沒有車行的公路,要到商業發達一點的地方,或者學校醫院等地,還需要爬山。”陳江口中的爬山,可不是夸張,是真的需要翻過一座山。這座山還不矮,路也是泥巴路,年輕人走完都需要1個多小時,老年人隻能“眼巴巴望著”。

此情此景,當地居民迫切地需要一場改變。

靠肩挑背扛,古鎮迎來“涅槃”

在423戶居民殷切期盼下,馬桑溪老街棚改項目正式啟動了。

“修復前的古鎮老街有300多米,改造工程按照原面積、原高度、原基礎、原風貌‘四原原則’修復,希望能夠重現歷史上形成的三街九巷的街巷關系結構。”大渡口區住建委副主任李俊杰介紹,改造項目原封不動地修整保留了古鎮原有路網架構、李竹山民居、馬桑溪供銷合作社等歷史景觀,維持古鎮山石竹橋、一草一木的原汁原味。

與別的改造工程不同,由於絕大多數老百姓都非常支持改造,所以搬遷工作進行得異常順利。然而,另一個困難卻讓大家耗費了巨大心血。

“路不通啊,大型的工程車進不來,很多時候就靠施工工人和街道社區的干部肩挑背扛。”陳江說,為了不耽誤施工進度,有關部門一方面緊急“開路”,一方面組織街道社區干部參與改造工程,運送物資。

從建筑材料到小型的施工機器,馬桑溪社區的9名干部變身“搬運工”,每天都忙碌在施工現場。

“我們不隻要搬運物資,還要幫助老百姓搬家。”陳江說,住戶多是年紀較大的老年人,沒有汽車,搬家主要靠人工,社區干部隨時等待“召喚”,哪家要搬了,就上哪家去幫忙,確保老百姓搬家順利進行。

最終,423戶住戶都安全搬出,拆遷房屋面積約3.5萬平方米。經過改造,義渡古鎮於2017年1月24日正式開街,佔地約47畝,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可租賃商業面積約1.71萬平方米,共有21幢房屋院落呈四級階梯分布,保留古建筑兩棟,分別是李祝三故居和供銷社舊址。

人氣爆棚,古鎮成了旅游“香餑餑”

坐在古鎮的江邊茶樓,一邊看江景,一邊品香茶,在江風吹拂下,感受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交融,別有一番滋味。正是這樣的景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

“五一節我們翻了幾台,生意越來越好了。”在義渡古鎮經營烤肉店的李佳佳說起古鎮現在的人氣喜不自禁。“五一”期間,李佳佳的烤肉店一晚上能接待40桌客人,其他商鋪也同樣人氣火爆。

“古鎮現有商家21戶,出租面積3997平方米,周末客流日均5000人,‘五一’節假日期間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負責古鎮管理運營的重慶釣魚嘴濱江灣區建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古鎮是展現渡口文化人文復興的商業集群,以‘義文化’為主題,涵蓋人文體驗、休閑娛樂、旅游觀光、綜合服務四大功能。”李俊杰表示,近年來,義渡古鎮的配套設施不斷更新完善,2021年12月開工建設的葛老溪段項目,建成后會將義渡古鎮、義渡公園、兒童公園有機串聯,打破鐵路阻隔,將單一的“義渡古鎮”轉變為“大藝渡”景區。

曾經“路不通”的問題也解決了。

“如今公路修到了古鎮門口,大車小車通行都沒問題。”陳江說,曾經居民們爬的那座山,成了義渡公園,環境宜人。

現在,已經搬到新家的胡富芳時不時還會帶著家人回到古鎮看一看。“眼看著古鎮發展越來越好,我發自內心地高興,這裡是我永遠的家。”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讓更多鄉村文化公園扮靚新農村 因地制宜推進建設
  人民網重慶5月25日電 (陳琦)“建議在全市每一個行政村建設一個‘鄉村文化公園’,既是美化鄉村,又能促進鄉村振興,讓廣大農民像城裡市民一樣有休閑散步的公園。”近日,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和關注,重慶九龍坡區網民程先生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提出在全市建設鄉村文化公園的建議。…
重慶:數字賦能水環境治理
  人民網重慶5月24日電 (胡虹、實習生越倚航)“空-天-地”一體化數字水生態智能感知網智能監控河流120條﹔AI圖像識別全天候自動抓取斷面周邊3公裡范圍內河面垃圾﹔熱成像技術分辨肉眼無法識別的問題……在重慶,依托“大渝治水”水環境管理大數據系統,多種現代化數字技術手段,助力水環境治理。 “大渝治水”系統既是“預警器”,也是“協調器”,還是“助力器”。…
新重慶 跑起來︱“巴岳農庄”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開局之年。當前,重慶各區縣正以“敢闖敢干、唯實爭先”的勁頭,在工業提振、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譜寫新篇章,賽出新變化。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發布策劃《新重慶 跑起來》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深入各區縣實地調研,挖掘好案例,講述好故事,通過一系列融媒體產品,展現各區縣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新風貌,讓“跑起來”的步伐更加堅定沉穩。…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