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

走進大足石刻 聆聽近千年石窟的絲路故事

何旭 王紹紹 李波
2023年08月24日14:18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時值暑假,坐落於重慶市大足區的大足石刻游人如織。“千手觀音和眾多石刻的精美真是讓人驚嘆。”來自上海的賴靜參觀后這樣說。

跨越千年,大足石刻承載了不同文明交流融合的印跡,不僅是中國第二個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產,也被譽為世界石窟藝術史上最后的豐碑。

近日,人民網“一帶一路 大道同行”全媒體報道組走進大足石刻,聆聽千年石窟的絲路故事。

游客在大足寶頂山石刻參觀。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游客在大足寶頂山石刻參觀。大足區委宣傳部供圖

匠心修復,守護千年石刻藝術豐碑

在寶頂山大悲閣內的一座千手觀音造像,千手造型變化多樣,整體形象栩栩如生,金碧輝煌。“如果你站在一定距離外來看千手觀音,能感覺到它是動態的,它的手都是向上且靈動的狀態。”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秘書長詹長法曾這樣描述千手觀音造像。

而曾經,大足石刻群像長期湮沒於荒山野嶺中,受風侵水蝕而病害多發,其中以千手觀音造像最為典型。“當時共發現石質胎體風化、貼金層開裂、彩繪脫落等34種病害。”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員工韓秀蘭對於修復前的造像記憶深刻。

如此大規模的修復工作要如何完成?2008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啟動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項目,並將其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來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單位近百名專家和技術人員聯合“診療”。

面對形態復雜的造像修復,工作組搜集百余年的影像資料,走訪眾多石刻保護人,並赴全國20多地進行調研,反復商討后最終確定了恢復后的歷史原貌。在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實施過程中,還創造性地將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成像探測等技術運用於石質文物勘察研究。歷時8年的時間,千手觀音造像完成了石質胎體、彩繪層、貼金層的逐層修復,並在2015年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這尊集石刻、貼金、彩繪為一體的千手觀音造像“重獲新生”。

“千手觀音造像的修復工作開創了多學科、多領域開展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的先河,在國際國內都有一定的推廣價值。”韓秀蘭說。

國際合作,為石刻保護引進國際力量

採訪團在重慶大足寶頂山石刻採訪。李波攝

借助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東風,“國際朋友”也參與大足石刻的保護工作中來。

“在2007年,我們和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進行了首次國際合作。”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劉賢高介紹,大足石刻作為中意合作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獲得了意方從技術設備到人員培訓等多項支持。2007年,中意專家組成聯合考察組對大足石刻,以及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進行了勘察。

初次合作的順利開展為中意雙方專家就文物修護進一步交流打好了基礎。2017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和意大利相關機構再次合作,利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合作修復大足石刻考古遺址內的舒成岩摩崖造像。“意大利團隊在試驗修復中使用的生物酶試劑、低溫等離子清洗機,比我們原先使用的試劑和設備效果更好,被廣泛應用於修復中。”韓秀蘭說。參與修復工作的意大利相關人士表示,意大利沒有石窟寺,參與大足石刻的保護修復,正好彌補了這一領域保護研究的短板,也將給全世界文物保護修復提供樣本。

2022年3月,大足石刻研究院與復旦大學、日本奈良文化研究所三方開展的合作,以“峰山寺摩崖造像”為具體研究對象,展開包括環境監測、保存狀況評價相關現場調查與室內實驗、風化病害機理研究、修復保護材料研究、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與交流、國際學術會議等合作。

同年,大足石刻文物醫院正式啟用。醫院設有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文物保護修復室、大足石刻監測預警中心、保護與修復成果展示室等四部分,還設有分別針對石質、雕塑及紙質文物的專業保護修復室等,給文物“看病”變得更加精細、准確。“文物醫院的啟用,進一步提升了大足石刻保護修復的科技含量,同時對大足石刻幾十年的保護修復經驗和技術進行總結性提升。”劉賢高說。

參與保護大足石刻的“國際朋友圈”還在不斷擴大。今年8月19日—21日,首屆石窟寺保護國際論壇在重慶大足區召開,來自中國、德國、巴基斯坦、意大利等世界各地的諸多學者、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了石窟寺文物保護理念與技術、石窟寺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等多個話題,為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貢獻力量,論壇還發布了《氣候變化背景下石窟寺保護大足宣言》。

科技助力,讓世界聆聽石刻“聲音”

大足石刻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

大足石刻8K球幕電影。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

在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裡,釋迦涅槃聖跡圖、千手觀音造像等雕像通過球幕扑面而來。4K寬屏系統演繹了大足石刻的開鑿歷程,8K球幕電影以360度視角的全景畫面帶領游客走進大足石刻。“比在現場看到的文物本體還要清晰和完整。”劉賢高表示。

大足石刻是不可移動文物,但數字技術的應用讓大足石刻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可能。劉賢高介紹,大足石刻自2011年首次走出國門,沿著“一帶一路”路線,其展覽足跡遍布世界多地。

為了加強對大足石刻的活化利用,今年,大足石刻研究院啟動“雲游·大足石刻”數字文旅項目。該項目將基於數字孿生、雲計算、虛擬數字人等數字信息化技術,在“雲端”再建一個大足石刻。

“項目完成后,將借助互聯網優勢進行國際推廣,讓大足石刻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讓更多人了解和愛上大足石刻。”劉賢高說。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