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浙江“千萬工程”,重慶可以學什麼?

2023年10月18日08:4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黔江區中塘鎮興泉社區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獼猴桃種植基地和脆紅李種植基地與民居、公路、山巒形成美麗的畫卷。黔江區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已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黔江區中塘鎮興泉社區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獼猴桃種植基地和脆紅李種植基地與民居、公路、山巒形成美麗的畫卷。黔江區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已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特約攝影 楊敏\視覺重慶

彭水縣苗繡傳承人李紹玉(右)教繡娘刺繡。(受訪者供圖)

彭水縣苗繡傳承人李紹玉(右)教繡娘刺繡。(受訪者供圖)

10月11日,巴南區沿潭村“巴適小院”,窗內是小輩在照顧癱瘓的老人,窗外是父親在輔導孩子功課,這個家庭用行動詮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記者 萬難 實習生 辛飛 攝/視覺重慶

10月11日,巴南區沿潭村“巴適小院”,窗內是小輩在照顧癱瘓的老人,窗外是父親在輔導孩子功課,這個家庭用行動詮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記者 萬難 實習生 辛飛 攝/視覺重慶

10月13日,全國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現場推進會在浙江杭州召開。“千萬工程”是“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簡稱,是習近平總書記2003年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20年來,浙江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推進實施,探索出了一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成功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就這一工程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深入總結提煉,推廣好經驗好做法。

近年來,浙江“千萬工程”在重慶已有一些探索。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走進這些區縣、鄉鎮,找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密碼”。

從強村公司到巴岳農庄

重組生產關系,蔬菜村煥發新活力

10月15日,銅梁區侶俸鎮,陽光明媚,生機盎然。

侶俸鎮保鄉村“巴岳農庄”設施蔬菜科技園內,現代化的智慧大棚一字排開。“這種辣椒從下苗到結成30厘米長、4兩重的果實,隻需70多天。”看到記者對細長的螺絲椒感到好奇,科技園技術管家、四川奉民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奉民農業)負責人周建自豪地說,“有了智慧化的設施大棚助力,產量更高、品質也更好,僅螺絲椒的畝產量就達1.5-1.8萬斤,畝產值約6萬元。”

看到設施蔬菜發展得風生水起,一旁的保鄉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峰感慨道:“想不到,生產關系的重組,竟讓我們這個‘蔬菜村’煥發出新活力。”

保鄉村是銅梁遠近聞名的蔬菜村。前幾年光景好時,種蔬菜的業主有30多家,每天滿載蔬菜進出的貨車有10多輛。但后來,由於市場對高品質蔬菜的需求增大,需要增加基礎設施投入,加上農資化肥、人工等種植成本的增加,不少業主賺不到錢就紛紛退出。

張文峰說,業主經營不善導致蔬菜產業停擺,存在農民收不到土地租金,不能盡快收回土地的生產風險。同時由於不懂經營,不懂市場,村集體發展的蔬菜產業也是效益低、分紅少。

保鄉村遇到的發展問題並非個案。經過調研,銅梁將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問題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三農”投入不足,二是農業生產效益不高,三是利益分配機制不活。

2022年初,銅梁借鑒浙江“強村公司”的理念,啟動“巴岳農庄”鄉村振興試點建設。

“巴岳農庄”不是一個具象的農場概念,而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一種模式。它是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區屬國有公司、社會資本聯合組建“巴岳農庄”股份制公司,與以往“村集體+公司+農戶”方式不同,“巴岳農庄”以整村為單位推進,聚集生產要素,推行“大基地+小單元”的統分結合模式,盡可能降低業主發展產業的經營風險,最大限度保障農民利益。

按照這一思路,去年侶俸鎮將土地連片、產業相似的文曲、保鄉、石河、水龍四個村和銅梁國有公司重慶龍裕城鄉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共同組建銅梁巴岳農庄侶俸現代農業公司。

侶俸現代農業公司以每畝約7萬元的投入修建了現代化的蔬菜科技園,奉民農業以每畝每年1.2萬元的價格返租,用於螺絲椒、小番茄等設施蔬菜的種植。同時,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侶俸現代農業公司完善了水電路等農業基礎設施,並引入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成立了西南蔬菜研發中心。

一年時間,侶俸“巴岳農庄”4個試點村就發展了設施蔬菜5000余畝,今年上半年增收1223萬元,人均增收1100元。

畫外音:浙江德清縣下渚湖街道13個行政村打破地域邊界,抱團發展聯合組建“強村公司”,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精選優質投資項目,科學培育鄉村民宿等業態,有效解決了發展投入不足、效益不高等問題。銅梁“巴岳農庄”模式是對浙江“強村公司”的學習借鑒,在建設中遵循了“整村成片、整鎮多村推進,社會資本有序替代”原則,採取了“基層組織引領、工商資本進村、綜合經營增效、公司治理賦能、整村推進共富”思路。今年,銅梁將把“巴岳農庄”建設擴面到10鎮47村,到2035年,將實現“巴岳農庄”的全覆蓋。

從四治融合到巴適小院

黨建引領,小矛盾不出院落

“她不照顧我也就算了,還不讓我上兒子那裡去住。”

前不久,巴南區安瀾鎮平灘村八社灣草房院落傳出爭吵聲。當天上午10點過,村民徐興珍(化名)拉著兒媳張英(化名)來到“議事亭”,吵嚷著要找老黨員兼院落長徐華明評理。

徐華明拉著張英說:“人都是要老的,你到了她那個年齡也是一樣的,你的兒女看你現在不管老人,將來兒女也不管你,你咋辦?”張英面紅耳赤,低下頭默不作聲。

徐華明又對徐興珍說:“你也年輕過,也跟父母因為小事吵過嘴。你現在老了,也要想想自己年輕氣盛的時候。”短短幾句話,徐華明就平息了一場糾紛。

平灘村面積大,人口多,家長裡短的矛盾自然也不少。“作為村干部,我們也想第一時間調解村民之間的矛盾,但由於人手少,總是顧不過來。”村黨總支書記田歡說。

如何發揮黨建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

今年初,巴南區將創建“巴適小院”作為深化黨建統領鄉村“院落微治理”的重要抓手,通過細化治理網格單元、縮小治理服務半徑、豐富治理方式手段,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讓每個院落成為鄉村振興基本單元。

灣草房“巴適小院”有10戶住戶,其中老黨員有兩戶。小院設黨員“院落長”1名,負責院落“微治理”,同時在“院落長”的帶領下,制定了院落公約、院落議事規則等,並吸納一批鄉賢、退役軍人、本土人才、返鄉能人等加入,這樣一來,黨組織得到了加強,解決了人手少、精力不足的問題。

徐華明是一名老黨員,在當地威望高,擅長調解工作。今年6月,在村黨總支的建議下,老徐成為院落長,在院壩建起了“議事亭”,負責調解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

“協調矛盾主要靠打好感情、鄉情、親情‘三張牌’。”關於調解“秘訣”,徐華明說得頭頭是道,“有老黨員出面,兩頭作說服、安撫工作,矛盾就去了一大半。”

畫外音:在推進鄉村治理中,浙江海寧市堅持“黨建統領·四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方法,創新推動全民共建、全民共治、全民共享的“黨建引領眾管微治”模式,對巴南區的鄉村治理有很強的借鑒。巴南以“巴適小院”為抓手探索黨建統領鄉村微治理,實現了黨的組織和工作扎根到院落,管理服務和問題化解在院落。下一步,“巴適小院”還將加載推進移風易俗、探索發展“一院一業”特色庭院經濟等內容,將基層黨組織的“樁”扎進院落裡、將治理的“網”結到村民身邊。

從共富工坊到非遺工坊

指尖技藝“繡”出幸福生活

10月16日早上8點多,位於彭水蚩尤九黎城的苗繡館就已忙開。

送完孩子上學后,繡娘王天勤便來到苗繡館,“放下鋤頭,拿起繡針,日子過得更體面。”談起現在的生活,王天勤笑了。

繡館另一側,彭水縣榮玉苗家刺繡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苗繡傳承人李紹玉正帶著十多位繡娘端坐在繡布架前,一邊講解一邊刺繡。她們的雙手在織錦帶上挑織經線、緯線,繡花針在她們手裡上下翻飛,五彩絲線左右牽連,河流山川、飛禽鳥獸漸次呈現,活靈活現。

苗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藝術,紋樣古朴,造型雅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我們苗家姑娘出嫁前,都要親手繡一套自己的嫁妝,”李紹玉說,苗繡是家家戶戶的女人必須學會的一項技能,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她跟著奶奶和母親學會了這項技藝。

但隨著打工潮的興起,苗繡也面臨著瀕臨失傳的風險,坊間有言“寧做他鄉打工妹,不做自家苗繡活”,這對李紹玉觸動很大。

十多年前,李紹玉放棄在上海的工作,與丈夫一起回鄉傳承發揚苗繡。在彭水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她和丈夫成立了以“彭水苗繡”非遺文化為主的公司,在一些鄉鎮、街道設置固定教學點,免費現場培訓“彭水苗繡”技藝,並與培訓學員簽訂長期產品回收協議,為當地困難人群提升增收本領,也讓苗繡這一傳統手工工藝得到傳承。

在她的努力下,2016年“彭水苗繡”正式申報列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次年,李紹玉被命名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她建立了多個非遺工坊,解決了300名脫貧戶的就近就業問題。

“以前村裡的姑娘繡花主要用於出嫁和日常使用。現在不一樣了,通過苗繡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收入,還能兼顧帶孩子。”王天勤說。

最近,為了讓苗繡走出彭水,李紹玉又對苗繡進行了創新。“在旗袍、山水畫、披風、公文包等日常用品中融入苗族元素並增加時尚感,通過電商平台直播帶貨,在網上熱賣。”她說,隨著技藝的傳承,觀念的改變,她們創作的苗繡作品受到熱捧,這也給了她們更大信心。

畫外音:“千萬工程”十分重視傳承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和優秀民俗文化。浙江金華市婺城區安地鎮岩頭村有扎染、刺繡的傳統,當地通過創建共富工坊形式,既保護傳承了非遺技藝,又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一舉多得。彭水苗繡非遺工坊是對浙江共富工坊經驗的學習借鑒,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非遺+”的共富路子。

記者手記>>>

從“千萬工程”中獲取鄉村振興“密碼”

前不久,記者同我市“三農”干部前往浙江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時,聽到了一種聲音:“浙江鄉村搞得好,根源在於浙江經濟發達,這讓我們啷個學得來?”

有一句話說得好,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浙江地處東部沿海,經濟發達,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把時間倒回20年前呢?即使在今天,浙江省內也還有相對欠發達的山區和海島地區。

學習“千萬工程”,就是要通過回望浙江20年來走過的路,找到本地適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在記者看來,重在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要堅持黨建引領。“千萬工程”所取得的明顯成效,黨建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我市,綦江區古南街道花壩村、南岸區廣陽鎮銀湖村、巫山縣竹賢鄉下庄村……這些鄉村振興示范案例,無一不是以黨建為引領跑出了鄉村振興“加速度”。接下來學習“千萬工程”,首先要強化黨建引領,聚焦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選優育強村帶頭人,抓好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為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再添一把火。

其次是要堅持以民為本。“千萬工程”的核心,在於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具體到重慶而言,就是探索新機制新途徑新方法,持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例如,通過壯大村集體經濟,強村富民促增收﹔拓寬就業創業渠道,就業創業穩增收。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以改革之手推開農民的幸福大門,增進民生福祉,讓農民在鄉村振興中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堅持因地制宜。“千萬工程”造就了浙江萬千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宜居鄉村,其中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市情特殊,各區縣資源稟賦和發展程度不同,需要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例如,在做好“土特產”文章方面,需要以高質高效為目標﹔在實施千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創建行動中,需要圍繞各地特色來規劃、建設等等。

(趙偉平)

(責編:黃凌、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當心!商圈裡的“特賣”品牌服裝可能是假貨
  人民網重慶10月17日電 (記者劉政寧)“品牌清倉處理,39元一件,100元三件!買到就是賺到……”一些耳熟能詳的知名服裝品牌,竟然在商圈裡以擺攤的方式,搞起了“特賣促銷”。面對低價的誘惑,你是否心動?當心!這些商品有可能是假貨。…
川渝率先出台跨省域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工作規范
  人民網重慶10月17日電 近日,重慶市人民檢察院、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四川省人民檢察院、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公布《重慶四川跨省域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工作規范》(以下簡稱《工作規范》),進一步深化溝通協作、健全合作機制,推動形成川渝兩省市消費者權益保護跨區域、跨部門、跨層級合力。 據了解,重慶四川兩省市檢察院、消委會將公益訴訟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緊密結合,針對侵害兩省市消費者合法權益行為呈現跨區域、鏈條化的趨勢,在總結前期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四方共同起草公布了《工作規范》。…
重慶兩江新區:培育"小巨人"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
  七騰機器人展廳。人民網記者 胡虹攝 人民網重慶10月17日電 (記者胡虹)16日,“解碼‘小巨人’——專精特新看中國”網上主題宣傳(重慶站)活動在渝啟動。…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