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

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

構建“416”科創布局 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2024年03月26日07:47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牢牢把握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建設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新重慶

■“416”科技創新布局是重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石和源頭

■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做大做強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

3月22日,大足高新區新能源摩托車產業園,台鈴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忙碌景象。該園區已形成新能源汽摩產業全生產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注入新動能。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3月22日,大足高新區新能源摩托車產業園,台鈴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片忙碌景象。該園區已形成新能源汽摩產業全生產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注入新動能。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3月25日,市科技局黨委書記、局長明炬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靠創新進、靠創新強、靠創新勝的現代化新重慶。

完善科技創新布局

構建發展新質生產力總體框架

重慶日報:發展新質生產力,重慶有哪些基礎和優勢?

明炬:重慶作為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重要現代制造業基地,擁有較好的科技創新基礎、較強的科技人才隊伍、完備的產業發展體系和豐富的技術應用場景,有能力有信心有決心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走在全國前列,打造成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西部標杆。

重慶日報:當前,重慶正加快構建“416”科技創新布局,這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何意義?

明炬:“416”科技創新布局是站在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和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高度,提出的具有系統性、前瞻性、引領性和可拓展的發展謀劃,是我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石和源頭。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布局,構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總體框架,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首先,我們要梳理我市未來5—10年突破的亮點。結合“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認真梳理具有優勢的科技創新平台、領先產業技術、新興產業領域、科技人才團隊和獨特應用場景,明確未來科技創新的突破口和產業發展的著力點。

第二,要提升全域科技創新能力。高水平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和廣陽灣智創生態城,支持集聚大項目、大平台、大機構和大團隊,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支持中心城區發展人工智能、硅基光電子、衛星互聯網、氫燃料電池等未來產業,支持主城新區完善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山區庫區大食品、大健康產業綠色化特色化發展。

第三,要構建“4+5+M+N”創新體系,即:聚焦生命健康、數智科技、新材料、綠色低碳四大科創高地,加快建設金鳳實驗室、嘉陵江實驗室、明月湖實驗室、廣陽灣實驗室四大重慶實驗室,促進應用基礎研究與產業技術創新融通發展。打造高校前沿技術交叉研究院,培育一批新興交叉學科與專業,集聚高層次跨學科研究人才團隊,推動高等學校跨學科、跨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前沿技術突破和科技成果轉化﹔謀劃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在智能制造等領域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創建衛星互聯網應用、輕金屬等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創新藥物、精准醫療、綠色制造、智慧農業等領域重點打造一批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和產業重大平台。

第四,要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優化調整我市基礎研究領域布局方向,加強腦科學、量子科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前沿性、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搶佔科技創新制高點﹔持續實施核心軟件、人工智能、新能源、綠色低碳等重大重點專項,特別是在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新方向新領域前瞻布局科研項目40%以上﹔聚焦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加大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綠色低碳等領域應用場景開放力度,提升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互動演進的持續創新力,形成以場景帶動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產業培育的新模式。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大動能

重慶日報: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如何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培養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動能?

明炬:當前,我市企業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研發經費投入、高價值發明專利、重大科技成果來源於企業的佔比達80%。

為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我市將加快促進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以重大科技攻關任務為載體,以大企業帶小企業,形成產業創新綜合體,支持企業牽頭實施重大(重點)科技專項,推動企業牽頭承擔的項目數量、獲得的財政資金、投入的研發資金佔比均超過70%﹔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完善涵蓋企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種子投資、天使投資、風險投資體系,支持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更多投向科技創新。

與此同時,我市將以更大力度組織實施“雙倍增”行動計劃,在保持增量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加大新興領域、未來產業和新模式新業態企業的引育,推動政策、資金、項目、平台、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科技領軍企業。

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我市還將加快籌建重慶市技術轉移研究院,重組升級重慶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院,加快建設金鳳科創園和明月湖科創園,提質發展大學科技園和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大力建設大規模專業型市場化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點、線、網、面”科技成果轉化新格局。

集聚科技創新人才

做大做強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

重慶日報: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部署實施。如何更好地集聚科技創新人才?

明炬: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也就擁有新質生產力形成發展的關鍵與決定性要素。我們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做大做強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

一方面,要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圍繞創新人才構建全周期的融合培養機制,推動中小學科普教育上升為科學教育,深化高等學校學科、專業、課程改革,辦好高水平職業教育,通過創新創業培養創新人才﹔加快建設“雙一流”高校,積極引導市屬高校向高水平應用技術大學發展,大力推動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前沿學科發展,著力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培養計劃,支持青年科技人員“挑大梁、擔重任”,市級自然基金80%由青年人才牽頭,重大重點專項45%以上由青年科學家領銜。

另一方面,要加大優秀科技人才引進力度。聚焦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突出面向未來的貢獻價值,深入實施各類人才計劃,精准落實支持政策和配套條件,集聚更多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發揮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主體作用,依托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以重大科技任務和激勵政策為導向,靶向引進高水平創新人才和團隊﹔積極加強與海外優秀科技人才的對接,建立形式多樣的合作機制。

此外,要完善科技人才服務機制。深化開展科研人員減負專項行動,加大人才激勵與減負力度﹔完善人才創新創業“全周期”服務機制,構建全過程、專業化、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

優化創新生態環境

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基礎保障

重慶日報:創新離不開良好環境。如何厚植創新“沃土”,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

明炬:我們將從三個方面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加快打造創新之城,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保障。

一是縱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在改革1.0的“減”(即減少指標、報表、檢查、評估等)、2.0的“激”(即激勵申報國家項目、平台、人才和企業研發投入等)、3.0的“放”(即下放項目管理、成果賦權、經費使用等權限)基礎上,推進改革4.0版本,在“活”上下功夫,加快破除影響和阻礙科技生產力發展的藩籬,激發高校、院所、企業、機構等創新主體的活力,釋放人才、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創新要素的潛能,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

二是構建協同創新的開放格局。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優質科創資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實現成渝地區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成果共享、產業互聯、政策互通,著力促進科研、產業優勢互補﹔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合作﹔深化國際科技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成果落地,全面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三是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促進科技、產業、財稅、金融、教育、人才等政策協同,特別是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政策力度,引導各類先進優質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流動﹔圍繞新興產業發展和未來產業布局舉辦各類活動,確保“天天有活動、周周有對接、月月有路演、年年有大賽”,形成全社會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加快打造創新之城。(新重慶-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張亦筑)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