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一屏總覽 一鍵調度 一體聯動 一網共治

重慶用數字技術“智治”三峽庫區危岩

2024年03月26日07:3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重慶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是推動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關鍵性基礎資源。

近年來,重慶持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水平,持續打好三峽庫區危岩治理攻堅戰,確保長江黃金水道航行安全,有效維護三峽庫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借著數字重慶建設的東風,重慶圍繞“建立庫區危岩風險多跨協同管控機制”“形成系統性風險閉環管控機制”“迭代更新重點地災風險清單”等要求,在打好三峽庫區危岩治理攻堅戰中做了不少探索。其中,重慶上線實施的“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就是值得剖析的一個典型案例。

植入“數字基因”

打造危岩地災管控“千裡眼”

三峽庫區危岩地災防治工作,事關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重慶勇擔“上游責任”的生動寫照。

長期以來,重慶一直面臨危岩地災“點多、線長、面廣”的難題,怎麼把危岩有效地管起來,讓其各種動態變化時刻呈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以便隨時處置確保不發生重大災害、事故和人員傷亡,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挑戰。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監管危岩地災主要靠人。地質隊員、駐守工程師冒著風險攀上危岩,仔細檢查有無新增裂縫、變形,再把情況寫成報告,工作量大、效率低、安全風險大。

近年來,重慶把數字化思維、認知和技術運用到危岩地災防治全過程,創新開發出“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

那麼,在這款應用中,“數字基因”是如何植入的呢?

比如,依托該應用的上線實施,目前全市431處已查明危岩已經都拿到了自己的“數字體檢報告”。

首先,通過貼近攝影技術,生成分辨率達厘米級的高清三維影像,危岩外部的每條裂縫、每個溝壑都清晰可見。

隨后,通過INSAR(干涉式合成孔徑雷達)、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等技術,“透視”危岩內部及所在山體的地質構造,掌握其形變情況,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早期識別。

據了解,“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以高精度遙感影像為底圖、以地災風險全生命周期數據為基礎,結合綜合遙感、LiDAR、無人機傾斜攝影等多源立體觀測體系,構建起空天地、岸上水下一體化的全要素、全時空數字孿生模型,實現危岩“歷史可追溯、現狀可感知、未來可推演”的智能化、數字化管控。

目前,全市1.23萬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共布設了6.71萬台監測預警設備,綜合全市6.6萬個地質斜坡單元風險分區與4208個小流域,初步建立了集氣象、山洪、地質災害為一體的監測預警管控體系。

組建“聯防隊伍”

多跨協同形成實戰能力

船行三峽、危岩聳立,壁立千仞、驚心動魄。有些危岩重達數十萬噸,萬一發生滑坡等險情墜入江中,將對航道安全帶來巨大威脅。

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如何處置?

比如位於奉節白帝城景區附近的吊嘴危岩,“危岩地災風險管控”的大數據模型模擬顯示,危岩如果滑落江中,在175米水位條件下,涌起的首浪可達39.8米高,周圍5.23公裡的范圍將被劃為紅色預警區,嚴禁船隻駛入。

危急時刻,如何讓預警信息第一時間覆蓋航道內的船隻?這就要求建立起多跨協同的能力。

為此,“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打通規劃自然資源、海事、航運、交通、文旅、應急等部門數據,形成協同預警和處置機制,一鍵即可發送預警信息,通知船隻及時撤離。

“防災減災和安全生產是人命關天的大事,也是一項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不是哪個部門單打獨斗就可以完成的。”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了解到,當前,“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對照“建立庫區危岩風險多跨協同管控機制”要求,橫向打通了應急、交通、水利等14個市級部門,縱向貫通了區縣規劃自然資源局、區縣應急局等區縣部門及社區、鄉鎮、村等基層治理人員等,初步實現危岩地災風險多跨協同閉環管控和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高效協同處置能力。

數據顯示,目前,該應用已融合全市2068個雨量站實時數據和4208個小流域、66077個地質斜坡單元矢量數據等14個行業部門數據,集成了全市1.4萬多個地災隱患點的3400多萬條各類數據形成危岩地災防治數據專題庫,多跨協同形成實戰能力。

完善“工具箱”

一鍵生成災情處置方案

萬州區太白溪小流域屬於長江干流水系,面積16.04平方公裡,涉及9個村社,共有3300多名群眾和1600多棟建筑。區域內的集中安置點包括太白溪村村委會、大石村村委會等。

如果發生暴雨,會殃及哪些區域?需不需要撤離群眾?撤離路線如何選擇,人員如何調配?

事實上,“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不僅是個“數據庫”,更是一個“工具箱”,可以為其給出答案。

比如,應用裡的“小流域地災風險預警”工具,集成了地圖、水文圖、氣象、人口、建筑、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信息,可模擬不同雨量下的地質災害風險,一鍵生成撤離路線,勾勒出了各個村社群眾避險轉移的方向、路線和村社負責人信息,整個撤離過程可做到“心中有數”。

事實上,在實戰中,這種模型已經發揮過巨大作用。

“鄉親們,要滑坡了,快撤離!”2023年10月9日,在巫山縣銅鼓鎮水流村兌窩子坪,一場緊急疏散正在進行。

當天,一起特大型滑坡災情發生,滑坡變形體縱長約1010米、橫寬約280米、厚約30米,體積約850萬立方米,造成24棟房屋垮塌。

幸運的是,當地受滑坡威脅的182名居民均提前撤離,無一傷亡。

“這起特大滑坡之所以能妥善處置,原因就是‘小流域地災風險預警’應用提前發出了預警信息、生成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上述負責人說,無論是數字化理念,還是多跨協同貫通,“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始終以問題為導向,突出急用先行和實戰實效。

據了解,目前,“危岩地災風險管控”應用梳理搭建了風險識別、風險研判、風險預警、風險響應、風險處置、風險解除和源頭管控7個核心業務場景,建立了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實現一屏總覽、一鍵調度、一體聯動、一網共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該應用的駕駛艙內,可實現一屏集成今日事件、實時氣象、監測預警、三維實景、地理空間、視頻監控、事件分布等信息,可一鍵發出協同指令、一鍵調度應急資源,大幅提高危岩災情處置的精准性、科學性、時效性。(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唐琴)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