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成了寫生基地,第一書記胡瑞通過三幅畫作向你講述:

“差生”村如何逆襲為旅游“明星村”

2024年03月28日07:34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人物名片    胡瑞 39歲,重慶環投渝東南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派駐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第一書記

人物名片  胡瑞 39歲,重慶環投渝東南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派駐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第一書記

長沙村簡介>>>

長沙村距離橋頭鎮場鎮較遠,資源優勢不突出,以往發展平平。近年來,在鄉村振興中,因坐落在藤子溝水庫旁,該村被打造成全鎮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點村。通過政府招商引資,如今村裡民宿、娛樂項目等旅游配套不斷完善,加上營造出的濱湖小鎮風貌,讓長沙村逐漸成為鄉村休閑游的好去處。

春天來了,我們村又熱鬧起來了。在碧波蕩漾的藤子溝水庫周邊,游客們或喝茶閑聊,或放聲高歌,或體驗娛樂項目歡笑連連……安逸休閑的場景,在藝術家和學生們眼裡,都是寫生創作的鮮活素材。

近年來,在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的支持下,重慶天籟教育集團攜手多所川渝美術院校,在橋頭鎮打造創作寫生基地。每年,一批接一批的藝術家和學生來橋頭採風、畫畫。我們長沙村坐擁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的秀美風景,自然也是他們筆下的“主角”之一。

今天,我就著重為大家展示其中三幅畫作,為大家講述我們長沙村如何從一個“差生”逆襲成現在的旅游“明星村”。

3月12日,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游客正在欣賞美景。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3月12日,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游客正在欣賞美景。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一湖水

小村迎來發展新機遇

首先,我要給大家看的是藝術愛好者崔毅的一幅油畫作品。這幅作品畫的正是我們的藤子溝水庫:碧綠的湖水平靜無波,遠處兩座白橋橫跨在湖面,連起兩岸由淺及深的青山,生機勃勃。

藤子溝水庫就是我們橋頭的核心自然資源,正是因為這一湖水,我們才走上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道路。

2021年,橋頭鎮被列為全市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駐鄉工作隊緊跟著來到橋頭。

該怎麼發展?一進橋頭,工作隊就開始走村入戶。在走訪期間,穿鎮而過的藤子溝水庫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我們坐落在水庫畔的長沙村,少見的湖濱小鎮景觀十分漂亮、獨特。

隊員們翻閱以往資料,發現了修建藤子溝水庫背后的故事。當年,因區域防洪需求修建藤子溝水庫時,長沙村村民整村搬遷至山上,舊場鎮現已沒入水庫底部。這段歷史,讓長沙村的歷史更加厚重了。

后來,在調研中,工作隊又發現了大寨坎土司遺址、羊角寨、鳳凰寨等旅游資源,就此初步商定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思路。

不過,各個村該如何差異化發展?工作隊又仔細分析了每個村的資源稟賦,最終形成“一湖水+濕地康養、綜合服務、耕讀田園”3個組團的發展規劃。

一湖水,當然就是指藤子溝水庫了!我們濱湖的長沙村就這樣從全鎮的“差生”突然站上了發展的“C位”!

為抓住這個機遇,我們村圍繞旅游所需,加快修路,完善基礎設施,大步邁開了鄉村振興的步伐。

3月12日,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游客們在野營。

3月12日,石柱縣橋頭鎮長沙村,游客們在野營。

一條街

咱們村越來越“青春”

第二幅作品,是來自藝術愛好者陳孝榮的一幅水彩畫。遠眺藤子溝國家濕地公園濱湖一條街,一排排農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山下成片的濱湖綠地風景秀美。在這片區域,如今有精品民宿、湖畔小火車、空中漂流、露營基地……我們長沙村不僅美還變“青春”了!

短短兩三年時間,曾經灰扑扑的村子如何變成湖濱小鎮?全靠各類人才的加入!

2021年年底,橋頭鎮對外廣發“英雄帖”,號召有識之士一起來建設橋頭。

很快,就有一些客商來實地考察。那次考察中,深耕旅游業多年的袁權決定留下來,在我們長沙村發展。他直接流轉了湖畔一處農房開辦民宿,還接手了民宿所在的一條街,打造農文旅融合項目。

隨著項目實施,原本迥異的農房風格逐漸被統一起來,改窗、改門、加裝陽台,又涂上淡藍、淡粉、淡綠、米白色的油漆,讓農房頗具文藝范。同時,他又把閑置的荒坡利用起來,打造了露營基地。通過市場運營,慢慢地,一些年輕人來到了村裡。

去年,袁權又瞄准如今親子游的市場需求,陸續搞起湖畔小火車、空中漂流等旅游項目,還把露營基地進一步拓展升級,村裡的人氣越來越旺。

現在,村裡已經建起6家精品民宿,開辦了5家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的美好圖景已鋪展開來。

今后,我們還計劃進一步利用村裡的水資源,開發一些新的娛樂項目。今年夏天,提檔升級后的湖濱小鎮更值得期待!

一塊田

村集體經濟越長越“大”

第三幅畫嘛,是來自天籟教育集團學生李承遙畫的以稻田為主題的油畫。蔚藍的天空下,阡陌縱橫,稻田宛如一塊金黃地毯鋪在原野,遠處是藤子溝水庫一湖碧水,藍色、黃色、綠色三個色塊涂抹出長沙村版“富春山居圖”。這正是我們以農業為根、旅游為魂,助力三產融合的農文旅融合發展項目——稻田農場。

近幾年,村裡的旅游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也帶動部分村民就近就業,還有很多村民享受到分紅。同時,大家還在想辦法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增收。所以,村集體就在湖畔統一流轉了80畝農田,建設了這個稻田農場。

原來,村民在這裡種水稻、玉米、花生,收獲后辛辛苦苦背到場鎮上賣,費力又賣不起價。村集體將這塊地流轉過來后,統一種上了高山生態有機大米,夏天可看青綠的禾苗,秋天可看金黃的稻谷,不僅讓旅游內容更豐富,還收獲了6萬多斤優質大米,銷售了40萬元!

當然,稻田農場只是其中一個產業。去年,村集體還結合現有市場渠道,種植了120畝辣椒、40畝西瓜,分別賣出16萬元、10萬元。去年,村集體經濟從5萬元一舉提升至73萬元,在全鎮名列前茅﹔同時,還帶動了1600人次務工增收20余萬元,11戶脫貧戶戶均增收1400元。

但我們心裡也清楚,目前這些農產品的銷售,更多的是依賴消費幫扶,還沒有完全走出市場化的道路。所以,去年以來,大家就在思考,如何能給長沙村留下一個“帶不走”的產業。

經過市場調查,我們有了兩個方向:一是開發村裡的山泉水,做成桶裝水銷售﹔二是種植食用菌,國內這個市場還有缺口,有發展空間和潛力。

目前,這兩個產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之中,希望未來長沙村的發展讓更多村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大家一起共建我們的魅力長沙村、青春長沙村!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