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重慶>>推薦

最美韶華 不負時代

——廣大青年扎根基層繪就重慶城鄉融合發展新圖景

2025年03月03日06:59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開欄語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重慶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他鼓勵青年人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書寫別樣精彩的人生。

廣大青年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扎根西部、服務基層、開拓創新、砥礪前行,成為推動新重慶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今日起,重慶日報推出“青春‘鎮’能量”全媒體系列報道,講述和展示青年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戰略,在基層實現人生價值的青春實踐。敬請關注。

在渝西永川鳳凰湖產業園,33歲的新能源工程師石磊帶著3項專利技術回到家鄉創業,他獨創的納米材料技術,讓儲能設備在零下30℃的雪原與60℃的沙漠都能高效運轉。

在重慶最偏遠的城口縣,29歲的浙江大學生態學博士黃弘主動申請扎根這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將實驗室裡的碳匯研究轉化為生態保護的實踐。

而在巫山縣曲尺鄉的果園裡,“90后”王晨宇正手持柑橘,通過視頻向東南亞客商展示果實的糖度——他曾讓巫山脆李與柑橘首次以自營出口的方式走向世界。

在巴山渝水的廣袤大地上,一大批像石磊、黃弘、王晨宇這樣的青年正以腳步丈量土地,以熱血澆灌理想。他們扎根鄉鎮阡陌,在城鄉融合的經緯線上編織著青春的圖景:他們中有返鄉創業的技術領軍人,有守護生態的綠色衛士,有弄潮互聯網的電商先鋒,也有拂去歷史塵埃的文化守燈人……這群扎根我市區縣城乃至鄉鎮的青年,用行動詮釋了“最美韶華,不負時代”的生動內涵——個人理想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青春熱忱與基層實踐深度交融。

扎根基層:在沃土中找到時代答案

2月的巫溪春寒料峭,但王運林的直播間裡卻熱火朝天。32歲的王運林是巫溪縣文峰鎮當地人,如今時常舉著手機穿梭於田間地頭,用鏡頭記錄青山綠水間農人的汗水、山野的晨霧、紅火的辣椒晒場,將“爆笑巫溪”打造成一個擁有160萬粉絲的鄉土文化IP。他操著方言講述農產品的故事,讓巫溪的蜂蜜、中藥材走出大山,累計銷售額突破1400萬元。

黃弘本是湖南人,但這位生態學博士卻在城口的山野間建立了碳匯監測站,將實驗室數據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綠色賬本”,他試圖帶領團隊讓瀕危植物崖柏成為破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態密碼”。

在重慶基層工作,不論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青年,他們的選擇都折射出當代青年對“扎根”的重新定義——基層工作不再是苦行僧式的犧牲,而是將個人成長嵌入國家發展藍圖的自覺行動。

這一點在一些返鄉創業的青年身上體現得更為突出,他們如同歸巢的鳥兒,帶著對家鄉的熱愛和在外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成為提升鄉村產業附加值、為家鄉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的助推器。

巫山人王晨宇曾是一名在外打拼的“電商老兵”,2021年返鄉后,他不僅帶動柑橘、脆李線上銷售額突破億元,更在2024年實現了巫山柑橘自營出口“零的突破”。從海外市場准入認証到冷凍保鮮技術攻關,他帶領團隊跨越重重壁壘,讓三峽庫區的甘甜果實擺上了東南亞超市貨架。“我們要讓世界嘗到重慶山水的味道。”他對此充滿信心。

專業賦能:在藍圖上定位人生坐標

在墊江縣黃沙鎮的重慶西部汽車試驗場,反復觀察和琢磨一輛“鏽跡斑斑”的新車是工程師何忠樹的工作常態。在黃沙鎮工作了8年的他,已經成了這個小鎮和汽車工業的紐帶——5‰的鹽水噴淋、50℃高溫與零下20℃低溫的交替折磨,是他為車輛設計的“極限挑戰”。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更多的“渝車”以更可靠的品質從這裡“出海”。

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的背景下,重慶需要一批何忠樹這樣的專業技能人才。讓他們真正沉下心來,邁開步子,用專業技能為城鄉共同繁榮賦能。他們不但可以熟練運用先進生產要素帶動鄉村振興改革發展,也能憑借自身能力優勢,驅動城鄉要素高效自由流動,成為兩者有機結合的催化劑。

在大足區的電商產業園,這種專業技能的力量為傳統五金行業插上了翅膀——36歲的李科,用4年時間,將大足電商產業園成功創建為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其每年電商交易額有70多億元,帶動7000名青年創業、就業。他的努力,點燃了無數青年的創業夢想:大足的五金刀具如今通過電商平台遠銷全球,大足在傳統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成為了電商發展的熱土。

隨著數字經濟、鄉村文旅等新業態興起,有越來越多的青年專業運營團隊帶著私域流量、策劃能力等資源來到鄉村,成為鄉村運營CEO。

在北碚區澄江鎮柏林村,38歲的鄧軒用城市主理人的眼光打理百年建筑王家院子,激活其沉睡價值:咖啡、療愈、插花、網推……她將城市人喜歡的生活方式融入鄉土環境,讓柏林村從縉雲山下一個不知名的山村迅速發展成為年接待游客超8萬人次的村。城鄉資源流動在這裡有了現實生動的注腳。

雙向奔赴:新重慶與青年共同生長

一方面,扎根重慶基層、建設新重慶是無數青年的自覺選擇﹔另一方面,重慶正全力建設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並從試點示范轉到全面鋪開、加速推進階段——這無疑為這些扎根基層的青年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台。

根據重慶制定的《加快建設全市域青年發展型城市實施方案》,到2027年,全市41個區縣將全覆蓋建成青年發展型城市,青年研究與開發人員增長率達10%,建成青年發展標志性場景300個以上。具體優化青年發展環境的措施包括構建青年及子女入學入園服務鏈條﹔豐富青年租房有效供給﹔實施青年婚戀生育促進計劃等等。

正是因為看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前景,曾拿著百萬年薪的新能源工程師石磊,在回重慶讀博士期間毅然決定用自己所學在家鄉永川創業。“我會持續對儲能技術進行升級,讓清潔電力像山泉一樣流入家鄉,助力家鄉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石磊的公司如今吸引了40余名永川當地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這些石磊的“老鄉”從各行各業工人變身為永川的“新能源農民”。

2024年5月,38歲的邱龍進因看准渝新歐貨運站以及綜合保稅物流中心等區位優勢,在合川區渭沱鎮建立起一座集原石加工、大理石展示交易等於一體的西部國際石材城。不僅填補了西部地區無原石加工的空白,更是大幅降低了物流等生產經營成本。

事實上,重慶正在構造一個讓青年“落地即生根,生根即開花”的生態系統,讓新重慶和青年之間形成相互成就的共生關系。

這種共生關系,在石磊的儲能工廠裡具象化為幾十個返鄉就業的家庭,在王晨宇的柑橘加工車間裡凝結為200個脫貧戶的笑顏,在邱龍進的石材城中轉化為物流成本大幅下降的切實紅利。在重慶,除了機遇和區位優勢,“青年優先發展”也是兌現成實實在在的營商服務、創業扶持、技能培訓、權益保障體系。

這種共生關系,讓在渝安家落戶、就業創業的青年不僅成長為新時代新重慶的“價值創造者”,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書寫者。(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郭曉靜)

(責編:陳易、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