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聚力建設“六區一高地” 把宏偉藍圖化為美好現實

主持人
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 張珺 張亦筑 唐琴
嘉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史浩飛
全國政協委員、涪陵區委書記 黎勇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科學技術局黨委書記、局長 明炬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 丁瑤
重慶市委黨校黨的建設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李思雨
今年2月,市委“新春第一會”提出迭代升級“六區一高地”(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范區、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美麗中國先行區和新時代市域黨建新高地)建設體系架構,是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重要抓手舉措,勾勒出重慶未來的“四梁八柱”。
如何將美好藍圖落實落細,逐步轉化為美好現實?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和相關領域專家展開探討。
堅定信心 感恩奮進
“‘六區一高地’是對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體系構架的再迭代、再升級,彰顯了重慶立足西部、服務大局,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區域競爭態勢以及自身發展需求的主動作為。”明炬說。
李思雨對此深有同感。她說,今年是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的關鍵之年,“六區一高地”目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作出的“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新使命新任務的重要路徑,將對重慶產生深刻影響。
在丁瑤看來,重慶建設“六區一高地”區位優勢突出、政策紅利疊加。另外,近年來重慶產業基礎越發厚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萬億級產業發展迅猛。她注意到,重慶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超70%,經濟總量突破3.2萬億元,人均GDP首次超過10萬元,發展動能強勁,“經濟社會發展處在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
“我們爭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課代表’和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三好生’。”黎勇介紹,涪陵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全力以赴強工業、抓招商、優環境、育主體,2024年GDP總量在全市區縣中位列第四,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率先突破100億元大關。其中,規上工業產值突破2700億元,材料產業產值1388億元、保持全市第一﹔全市百強制造業企業有12戶、領軍和鏈主企業有9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有94個,數量均位居全市第一。
另外,涪陵工業園區近期升級為國家級經開區﹔龍頭港獲批國家水運開放口岸,其鐵路專用線建成通車﹔至武漢的沿江班列、至舟山港的萬噸級江海直達航線開行,經西部陸海新通道貨運量、貨運值均實現翻番……“工業經濟持續攀高向新,開放要素加速匯聚,綜合實力實現新躍升。”黎勇說。
涪陵區的表現可看作重慶發展的縮影。李思雨表示,去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賦予重慶新的定位和使命,給全市干部群眾增添了巨大的發展信心。“六區一高地”建設目標的提出和實施,將進一步提升重慶在全國的影響力和輻射力,使其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精准把脈 改革賦能
雖然前途光明,但前進道路上的“急流”“險灘”必須正視。
丁瑤注意到,全市區域協調發展壓力大,主城都市區與渝東北、渝東南地區之間,中心城區與渝西片區、渝東新城之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較突出﹔創新能力提升任務重,在科技創新投入、高端創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等方面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生態治理任務艱巨,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慶面臨著產業綠色轉型、生態修復等任務挑戰。此外,作為超大城市,重慶在城市運行管理、公共服務供給、社會矛盾化解等方面還需下更大功夫。
史浩飛始終關注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融合發展。他表示,推動“六區一高地”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這一領域的短板。比如,科技成果供給與產業需求脫節。“高校和科研機構科研方向偏重學術研究,難以滿足產業對關鍵技術創新突破的迫切需求。”他進一步表示,重大科技項目多由高校院所主導,企業的“出題人”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創新鏈與產業鏈協同不足。
史浩飛認為,由於職務科技成果產權歸屬模糊,中試基地和概念驗証平台等建設滯后,科技金融對早期項目的支持不足等原因,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暢,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市場的“死亡之谷”難以跨越。另外,大量科研人員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考核體系忽視對產業的實際貢獻,人才流動與培養體系不健全,既懂技術又通產業的復合型人才匱乏,破解這些難題必須依靠改革的大力推進。
丁瑤也表示,破解難題需要以改革為牽引,推動數字化變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等。“數字化是撬動引領改革的一把鑰匙。”她表示,要深入實施數字重慶建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積極構建城市運行和治理智能中樞,實現城市運行的實時監測、分析和決策,提高對基層的精細化治理、精准化服務能力。
史浩飛表示,要想充分釋放創新活力,創新的主體應該是企業。他建議,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構建協同攻關機制,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未來產業技術布局投入。同時,完善成果轉化全鏈條支撐體系,暢通人才在高校和企業的雙向流動,依托產教融合平台聯合培養“科學家+工程師”復合型創新團隊和高端人才,讓科研工作者不但想創新,而且更願意更容易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黎勇認為,“六區一高地”建設中,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區能夠釋放更多新動能。為此,涪陵區持續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新一輪戰略性重組,加快打造一批一流現代企業。
他表示,涪陵將持續抓好重點領域改革,梯度推進重點改革項目﹔持續優化“服到位、零距離”一流營商環境,形成各層級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組合包”,讓民營經濟成為涪陵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搶抓機遇 乘勢而上
“科學技術的不斷迭代,驅動新質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明炬表示,重慶將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深化“416”科技創新布局,聚焦無人機、機器人、生物制造、前沿新材料等新領域新方向,構建“新科技+新產業+新生態”體系,不斷集聚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為建設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強大支撐。
突出科技攻“尖”。明炬表示,重慶將布局建設一批新興領域重大科創平台,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引領計劃、顛覆性技術突破計劃、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計劃,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取得一批重大技術突破。
加快產業向“新”。深化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科技領軍企業培育行動,深入實施科技成果高效轉化行動,加快實施“AI+”科技創新行動,積極培育未來醫學、具身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
促進生態更“優”。制定實施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以“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支撐體系”標志性改革為統領,帶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落地見效﹔加速匯聚一批高層次科技人才,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
黎勇說,涪陵將全面落實“六區一高地”建設目標任務,努力在全市高質量發展中挑大梁、作貢獻。
他表示,涪陵要在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中爭創新地位,努力成為重慶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主力軍,培育壯大先進材料、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謀劃布局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聚焦補短強弱,促進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堅持用工業化、產業化、園區化思路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文旅、商貿等產業提質升級,積極構建“企業主體+政府服務+生態賦能”產業創新生態體系。
如何在打造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中厚積新優勢?黎勇表示,將做好“拓通道建樞紐”文章,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烏江航道高效銜接,加快打造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做好“暢物流聚要素”文章,依托涪陵龍頭港等發展“前港后園”現代物流產業,建設智慧物流平台,引育物流龍頭企業﹔做好“促經貿興產業”文章,大力培育跨境電商、數字貿易等新業態,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推動新材料等“涪陵造”產品走向世界。
丁瑤說,打造“六區一高地”,重慶要提速聚力。具體來看,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城市更新等領域建設,加快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大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數字經濟等重點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
她表示,要積極打造內陸開放樞紐,加快構建現代化集疏運體系,加快數字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物流合作﹔建好用好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深化綠色低碳、數字經濟、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合作﹔以探索陸上貿易規則為抓手,促進跨境貿易、投資、數據自由化便利化。
丁瑤還建議,積極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以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為契機,推進產業綠色化、能源清潔化、交通電動化,構建綠色制造、綠色服務和轉型金融體系。
黨建統領 全面發力
“新時代市域黨建新高地建設為實現‘六區’目標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和組織支撐。”李思雨認為,通過黨建統領,重慶能夠更好地將“六區”建設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為此,重慶應多措並舉,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以構建“五個體系”強化政治統領。李思雨說,進一步完善政治鑄魂體系,強化“三個第一”首學制度,上線“黨建·政治生態智慧監督”應用﹔夯實領導制度體系,打造“885”綜合管控平台,提升民生服務效能﹔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干部人才隊伍體系,完善干部評價機制﹔建強基層工作體系,深化黨建聯建行動﹔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深化“四風”糾治。
以黨建賦能“六區”重點突破。李思雨建議,聚焦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內陸開放國際合作引領區建設,以黨建統領產業升級與開放能級躍升,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的標志性成果﹔同步推進全域“無廢城市”建設,深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變革,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推動基層治理與服務雙軌並進。李思雨認為,要健全機關黨建與業務融合機制,強化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構建“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治理體系﹔推進國企“揭榜挂帥”、高校“對標爭先”等工程,完善新就業群體關愛服務體系,提升基層精細化治理能力。
實現人才引育與作風建設雙向發力。李思雨建議,實施“一把手”變革能力提升行動,建立干部一線識別機制,打造人才服務2.0版﹔深化“四風”糾治長效機制,拓展“碼上舉報”“廉情驛站”等群眾監督渠道,為基層減負賦能。
構建文化鑄魂與成果轉化協同驅動。李思雨認為,要弘揚紅岩精神與“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重慶城市精神,強化黨員干部思想淬煉﹔推動“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等理論創新,聚力打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轉化成果。
丁瑤也表示,在推進“六區一高地”建設中,要持續健全黨建統領“885”工作機制,深入打造新時代“紅岩先鋒”變革型組織,注重在促改革、謀發展、強創新、惠民生、保平安等重大任務一線發現和識別干部,努力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